2010年6月29日 星期二

相信幾年內會見真章


美國十年期國債孳息不經不覺已落到貼近3%的歷史新低,而債價則去到歷史新高,與此同時金價徘徊在歷史高位,出現史上少有的金債同升局面,搞到很多評論員一頭霧水。上星期,畢老林寫了一篇《唔係你死就係我亡》加以分析,得出結論係:

1/央行買債干擾了市場。
2/央行人為地把短息維持在勁低水平,令銀行可以借短債買長債,推高長債需求。
3/亞洲央行持續吸納美債。
4/投資者同時怕通賬及通縮,金債俱買。

不過,佢認為四個說法都只能為金債齊升提供一些可能的解釋,金與債歸根究底是不可能同升的,最終都要分出勝負,唔係你死就係我亡!倘若金價中包含的通脹和貨幣貶值預期正確,那麼債券利息唔使兩三年就會被蠶蝕貽盡,債券投資者會損失慘重。如開動印鈔機的行動,最終不引發高通脹,金甲蟲就是杞人憂天。佢最後話:My money is on Gold!

「我的看法係,四個原因雖然諗落好似各有不同,但綜合去諗,源頭只有一個:資金泛濫!過多的資金暫時緩和左黃金與國債的傳統敵對性,在八九十年代國債最昌盛的日子,濫印的鈔票大部份走進了國債市場,令金市步入寒冬。今日,金市發圍,卻暫未引發債市爆煲,都是因為資金太多,多得資金走入了金市,都仲番剩好多去持支債市。

此現象是人類史上僅見,資金多得可同時托起金、股、債、匯,好難想像,最後如果盛載最多資金的債市爆煲,資金向金市shift過來的後果會如何?我相信呢樣野將會係人類歷史上未曾發生過的壯觀場面。現在,只有靜待通賬去決定各方的生死了!」

2010年6月26日 星期六

真金價 vs 假金價

下面已說過,論金價不能將金本位的金價與非金本位的金價對比,可是今天絕大多數的評論員都會如此去評論,例如會說,1792年16克黃金值10美元,今天16克黃金值571美元(以執筆時金價計),所以黃金在200年裡升了57倍。

又或者只說非金本位下的金價走勢,從1972年每安士黃金約75美元計,升到今天1250美元,38年裡,黃金升了16倍,所以黃金相對其他投資工具,回報偏低。 很多人看到這種論點都會點頭稱是,以為這三十年來的金價走勢反映的是真實價格。

這種論點看似言之成理,實乃非常荒謬!

正如之前提到,1792年,16克黃金值10美元,是因為當年有政府的脫換保證,而政府亦真的有夠足黃金儲備,就算所有持有美元的人要求將美元脫換黃金,都能夠用10美元脫換到16克黃金。所以,當年的金價是一個「真金價」!

反觀今天的1250美元的金價,雖然大家目前仍能夠用這個價脫換到黃金,但若要求脫換的人數不斷增加,又或者所有人要求用這個價將紙幣脫換黃金,那還有保證嗎?答案是:沒有!今天能用此價脫換黃金並不代表明天也可以,所以,這個1250的金價就是一個「假金價」,因為它跟金本位的金價比,缺少了一種承諾與保證!

或者有學者會反駁,認為目前這個金價雖沒有了保證與承諾,但它卻是市場供求定律下產生的價格,就像白米、即溶咖啡,或者石油,這些東西的價格一樣是沒有人去擔保!

以上說法看似也頗有道理,但細心想又是另一回事。正如我在精華中解釋,黃金的最大功能是貨幣功能,數千年來的供求都是由此而來,既然金本位已解體,過去幾十年,黃金的貨幣功能已沒有正常地發揮出來,那這個供求又是一個正常的供求嗎?

換叫話說,雖然現在金價已在歷史高位,但實際上,這個價仍然是黃金功能偏低下所反映的一個價格,因為目前為止,仍然沒有一個主要國家正式恢復金本位或將黃金納入貨幣體系。

很明顯,現在的「假金價」既缺乏脫換保證,亦不能反映正常供求。若然金本位恢復,又或者黃金再被納入貨幣體系,黃金的功能被重新發揮出來,到時候的供求將有天翻地腹的改變,那才是真正的供求!所以,分析過去三十年的金價走勢,或者將非金本位下的金價跟金本位下金價一起作出分析,試圖推敲未來金價去向,其實極之困難。

2010年6月25日 星期五

值得深思的問題....續

當今大多數人都沒有真正經歷過金本位,因為即使1933年至1972年間所謂的金本位亦只是各國政府間的貿易以黃金結算,普通平民百姓(尤其是歐美國家)通通要以官價脫換黃金,真正用黃金作交易是1933年以前的事(資料有錯請指正),所以,今天的人要理解黃金恢復貨幣地位的情況非常困難的。

今天,我們非常關心「金價」,就算像我這種死硬派金甲蟲,亦偶爾會被金價拉動情緒,但其實細心地去想,所謂的「金價」只是黃金的貨幣功能被壓抑下的一種產物,若然壓抑力度不及市場對黃金需求,就會產生今天金價愈升愈有的情況,若然黃金的貨幣功能完全章顯,所謂「金價」就很大機會會失去意義。

試想想,現在有一部時光機飛到1933年以前,或甚至更早,如古羅馬,問問羅馬人,你們的金價是多少?那羅馬人一定會O晒咀反問:「請問乜野係金價?我地呢度一安士黃金可以買600條麵包,夠食一年,100安士可以買一間屋,5安士可以買一隻牛,你係唔係問我一安士黃金值幾多野?我咪答左你羅,600條麵包嘛,或者1000隻雞蛋都得,再唔係就係十架木頭車。」

羅馬人之所以唔明,因為他們的世界,沒有紙幣去衡量黃金的價值。就算後來歷史上出現金本位的紙幣,亦只是黃金的衍生品,紙幣的價值完全由黃金決定,例如1792年,十美元可換16克黃金,表面看是當年每16克黃金值10美元,但同時亦可看成十美元只值16克黃金。十美元之所以值16克黃金,是因為有政府的脫換承諾,若政府不承諾,那就完全沒有價值了。

今天,金價是$1230,代表1230美元值1安士黃金,但不要忘記,這個對換價與200年前非常不同,它並沒有政府承諾的支持,亦即是說冇人可保證你可以用這個價換到黃金。所以,假若明天就實行金本位,大家不要以為可以輕易將所有商品的價格以現在的金價折算,就可定出價格,例如一部iphone值4000港幣,咁4000港幣可買11克黃金,所以一部iphone的售價就變成11克黃金。(很多分析員喜歡將金本位下的金價與今天金價作比較,實乃荒謬之極)

到時天下萬物的售價將會來一次重新洗牌,會根據政府承諾的黃金與紙幣的脫換價,再參考世界實際黃金需求,以至民間藏金量等因素來決定價格。到時所謂的金價亦很有機會會消失,就像古羅馬時代,剩下的只係黃金相對其他貨品的對換價,而紙幣只係從屬於黃金的工具。

這個黃金與其他商品的對換價是非常難以計算的,因為自從金本位終止後,黃金與其他商品的對換率已被紙幣嚴重扭曲,再加上時代經濟條件、生產力的差異、通賬等,影響就更大,唯一可以知,是扭曲令黃金的購買力被嚴重低估。

值得深思的問題

馬蘭兄的意見的確有意思,令我想了很久,所以特別另寫一篇討論一下,馬兄說到:「歷史上任何泡沒都會爆。而黃金應該吾會例外。再者,美國政府遲早都會做野,可能又好似以前咁,張黃金國有化,然後實行金本位。

首先要糾正一點資料,美國實行金本位是於1787至1792年間,實行之前並沒有將黃金國有化,將黃金收歸國有是1930年代的事,那時已經在實行金本位了,只是因為人民擠提黃金,沖擊政府發行紙幣的權力,才強迫用官價收金,並非因為要實行金本位,所以收金。(這都是憑記憶寫,有錯請指正)

頗多投資黃金的人都有這種想法,黃金泡沫遲早亦會爆破,所以要選擇適當時候沽金!有這種見解主要是受時下大部份評論員影響,我認為這種想法的最大問題是:

將黃金視為一種賺「紙幣」的工具,所以要揀對時候將黃金脫換紙幣才能鎖定利潤。但這想法忽略左其實黃金跟紙幣同樣都是貨幣,正如我在精華中所寫,黃金是一種投資,紙幣亦是一樣,大家都只是資產存在的一種形式,用以保存剩餘勞動。為何一方面怕黃金泡沬爆破,另一方面卻不怕紙幣泡沬爆破?

我想,怕黃金泡沬爆破,而不怕紙幣泡沬爆破,是因為現在黃金仍以紙幣去衡量價值,很少人會想到用來衡量價值的紙幣會失去價值。

如果金本位重臨,黃金反客為主,一切物品以黃金去衡量價值,那將會是個翻天復地的變化,黃金變成天下萬物價值的衡量標準,紙幣完全失去價值(就算有都要與黃金掛勾才能保住價值),這樣,當時黃金值多少錢已經沒有意思,最重要是知道手上的黃金可換到天下多少物品。

所以,看馬蘭兄的問題有兩大層面,若然發展下去的結果是金本沒有恢復,最終老美政府不知用甚麼方法解決問題,那的確要睇實甚麼位沽金。若然金本位恢復,那將會是另一個新世界,沽金就等於將珍貴的錢丟掉。

致於老美會否用盡辨法去搶金以穩定其貨幣,今天已不是他話事了,因為當年他握住了南非的全球最大金礦,但今日,阿爺已取代南非成為產金第一大國,要控制世界黃金,就不是他一個立法可解決。

2010年6月23日 星期三

石林叔的一點意見


(上圖為2004年金價見430時,文匯報新聞)

2010年6月21日《信報》

「勢」比「位」確更重要

我們只聽到人們常說「看什麼位?」很少人會問「這是什麼勢?」這類本末倒置的事情,就是這麼莫名其妙地充斥着投資市場,乃至整個世俗社會。

此外,令筆者慨歎的是,黃金牛市已持續十年,理論上看好者應獲利才對,但實際上多是虧損收場。不少在整天研究「什麼位」的人,投資成績竟比不上那些在老式金飾店每月供「黃大仙會」的家庭婦女或老太婆! (唔知係唔係寸緊丁Sir?)

問題出在什麼地方?問題很可能出於上文說的本末倒置。確切掌握金市主要方向是首項事情。認定是牛市便應該用牛市的投資策略,即以買入為主,在某些明顯調整階段不妨配以鎖定利潤的對沖,而不要逆市買賣。

此外,隨着金價愈來愈高,市勢也愈發飄忽,便應加大後備資本,減注碼的槓桿比率,加強風險管理。此道理不少人是知道的,可惜有人覺得自己比市場精明,研究「什麼位」也別具心得,但因不遵守最基本原則,結果大都最終事與願違。

還記得去年在舊U記討論區,有幾個網友見金價升到1032高位就趕住沽金獲利,到今日,當日那個所謂的高位已變成了低位,這就是不明白勢比位更重要,果d在金價見一萬就趕住去金鋪放金的人亦一樣,到今日佢地可能仍然一頭霧水,唔明點解金價仲會升?回看舊新聞,由300升上500,金鋪出現過一陣沽金潮,跟住就到800-900之間,之後就係1000樓上,每到一個階段就有一班人被out出來。早幾排,我叫過一個跟我在930左右買金的好友,在111x左右再入,對方一聽到就哇哇聲,話想等到1000樓下先至買,而家呢個願望愈來愈遠了,鄧佢可惜之餘,亦慶幸自已1102有入到!

2010年6月18日 星期五

丁Sir又衰左了!

由年頭唱淡至今,已連錯幾關,勁過中三T!記得三月時金價回落,主持人在華爾街日報問佢點睇?佢話六月前見1000樓下,結果六月時在1200樓上,呢幾星期金價破歷史高位後,回落又彈上,上星期主持人又問佢,已有兩個頂,會否好似股市咁有第三個頂?佢非常決絕咁打斷主持人的話講:唔會羅!唔會有第三個頂,已經見左頂!

結果,一星期後的今晚再創歷史新高!直至晚上8點最高見1260!呢d評論員有何目的?我唔敢亂咁估!只希望佢同佢手下陳x珠認真咁諗下,下一步要點講?我其實都想佢好,因為佢係電視話佢乜都贏,淨係輸金!

亂世中的黃金

最近重讀章詒和的《伶人往事》(章寫的《最後的貴族》乃數年前香港十大暢銷書),書中提到一個京劇名伶言慧珠(見圖),她是梅蘭芳的徒弟,很早就成名,在當年的地位等同今日的天皇巨星,自然名利雙收,1966年文革時,她被抄家,紅衛兵在她家搜出18公斤黃金,及大批珠寶,還有大量的美金(當時仍與黃金掛勾)。

她的故事令我再次想起在168的某人兄曾說過,持有黃金未必會有用,因為在亂世時,政府不但未必可以保護到人民的財富,更可能帶頭搶奪財富,所以就算有一日貨幣如金甲蟲推段的崩潰,黃金重奪其應有價值,亦不代表可以用黃金來提升自已的生活質素,因為政府可以通過各種手段,如沒收黃金等行動,略奪金甲的黃金。(希望我的轉述沒有會錯意)

看這個名伶在文革中的遭遇,的確如是!但細心想,像文革這個極端的無政府狀態在歷史上又有幾多?(當年葡萄牙派官員上京談澳門回歸,竟連中央都沒官員接見,混亂情況可想而知。),就算有,其他的投資工具亦會同時間無一幸免!言慧珠的18公斤黃金,要到1966年才被抄,換句話說,當祖國1949年被共產了,她的黃金仍然安然無恙了接近20年。而且當中更有部份是在這20年中賺回來的。當年的情況,由於經歷過民國的超級通賬,所中國人普遍不信任紙幣,民間藏金很普遍,所以就算共產黨上台,都沒有沒收黃金的行動,要到文革才不許持有黃金。

不過,一個極權的政府仍不可能盡收天下之黃金,有部份人民仍然是私下持有。在部份地區,像我鄉下福建,聽祖母講,當年物資短缺,福建人於是私下與台灣人做貿易,交易亦是一律以黃金計價,因為兩岸政府都各自不承認對方的貨幣,黃金的地位表露無遺!

該人兄對持有黃金的憂慮,我覺得實在有點多餘,與其擔心全球政府有日會搶奪人民手上的黃金,不如擔心手上的紙幣有沒有失效危機!

1966年,言慧珠被抄家後,因為極度害怕,最後自殺身亡,遺下了一個兒子叫言清卿(兒子跟她姓,因為風流成性丈夫拋棄了她,氣憤下把兒子改姓。),我在一則網上新聞中知道,多年前,政府將當年抄家的物品悉數歸還給她兒子,當中包括了18公斤黃金,兒子在深圳買了一間屋,開了一間私人性質的言慧珠紀念館,數月前,他接受鳳凰衛視的訪問。

2010年6月17日 星期四

超級金甲蟲

《很多年前已將全幅身家投資在黃金的超級富豪Thomas Kaplan》

他的公司Tigris Financial Group及其旗下公司,在五大洲的17個國家購買了黃金資產(實金),更聘用地質學家為自已探尋更多的投資機會。

他拒絕透露自己持有多少實物黃金,但外間估計最少有20億美元的黃金資產,超過了巴西央行所持黃金的現值。

「我已經到了這樣一個地步﹐那就是我感覺唯一有信心的資產就是黃金」Thomas在位於曼哈頓市中心Tigris總部的一次採訪中表示。
他的博士論文探討的就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英國對馬來亞(Malaya)的爭奪﹐那裡盛產橡膠和錫。這讓他懂得了人們和政府為了保障自然資源會做出什麼。

為了讓自己的遠見卓識有用武之地﹐他去到了以色列來為對沖基金提供咨詢。Thomas尋找寶貴資源的嗅覺在他創立的銀礦和天然氣公司里得到了鍛煉﹐這也幫助他賺了第一桶金。

「金礦開採企業正在努力尋找大規模的礦藏﹐而新礦投產又需要花上幾年的時間。如果人們希望在短時間內積累黃金,那麼即使開足馬力也難以滿足這些人的需要。」Thomas說。
Thomas又說:「如果全球經濟良好﹐那麼黃金會很好。如果全球經濟不好﹐黃金也會表現良好……不過許多其他事情都會垮掉。」
向來低調的他在一次訪問中最後表示:「我甚至都不會說我們現在已經進入了黃金牛市。」
(資料來源:中文華盛頓日報)

最近一則討論令我想了很久,在富媽媽的blog中,有人說,因為好像很多人都看好黃金了,所以他的直覺覺得,事實會與金甲蟲事與願違......剛好最近有個朋友亦這麼認為,起初我不知如何回答,但想久了,慢慢就有頭緒。

如果因為大部人對某種資產有信心,就認為該種資產不會如期的升值,甚至會出現變數,那大部份人都持人紙幣及股票,是否意味兩者最終沒有好結果?雖然我也是如此想,但原因並非因為大部份持有或看好,而是因為其本身的內在問題!況且現在投資黃金的人究竟是多數還是少數?答案亦非常清楚!

當然,我們可以抱著懷疑的態度去審視每一種投資,但凡事最重要是分析,像Thomas兄經過多年在礦產資源的工作經驗,而作出投資黃金的決定就是好例子,分析有結果,就要勇往直前,才能保護及增值自已的財富。

2010年6月15日 星期二

咖啡期貨 3天飆 2成

大戶突求實貨交收 基金急補倉

咖啡期貨 3天飆 2成



久不久就聽聞有大戶要提黃金白銀實貨,

但好像沒有一次真真正正可以夾爆D淡倉,

金甲銀甲們,仍要繼續加油加油啊~

2010年6月14日 星期一

2010年6月13日 星期日

人工要焗加,再係咁大通脹好快來

http://hk.news.yahoo.com/article/100613/18/iljg.html

其實富士康加薪,巳經係慢了一步,不關有人跳樓的事,
因為在農曆年前,好多中小廠為左留人,巳加左10-20%.

近幾年官方最低工資都要每年加番十幾%,事關物價升,不得不提高人工,
保護下層工人的生活,大陸CPI的數據就真係....

中國古代紙幣為何會在明朝中葉消亡

Http://www.chngc.net/main/D_LSHB/ShowDetail_2466.shtml

中國古代紙幣為何會在明朝中葉消亡
來源:網易歷史 2010年06月07日

中學歷史課本上說,中國是紙幣的故鄉,產生於北宋時期(1023年)的交子是世界上最早的紙幣,比歐洲早600多年。然而,歷史同樣告訴我們,當1840年英國的堅船利炮轟開中國國門的時候,英格蘭銀行的紙幣已經通行於世界,而中國卻還在使用白銀和銅錢作為貨幣。中國的紙幣上哪裡去了呢?原來,早在明朝中葉,中國的紙幣就已經消亡了。為什麼一度走在世界前列的中國紙幣卻逐步走向了沒落呢?從交子到會子的故事將向我們講述一個發人深省的道理。
最初的交子實際上是一種存款憑證。北宋初年,四川成都出現了為不便攜帶巨款的商人經營現金保管業務的“交子鋪戶”。存款人把現金交付給鋪戶,鋪戶把存款數額填寫在用楮紙制作的紙卷上,再交還存款人,並收取一定保管費。這種臨時填寫存款金額的楮紙券便謂之交子。
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交子的使用也越來越廣泛,許多商人聯合成立專營發行和兌換交子的交子鋪,並在各地設分鋪。由於鋪戶恪守信用,隨到隨取,交子逐漸贏得了很高的信譽。商人之間的大額交易,為了避免鑄幣搬運的麻煩,也越來越多的直接用交子來支付貨款。後來交子鋪戶在經營中發現,只動用部分存款,並不會危及交子信譽,於是他們便開始印刷有統一面額和格式的交子,作為一種新的流通手段向市場發行。正是這一步步的發展,使得“交子”逐漸具備了信用貨幣的特性,真正成為了紙幣。
隨著交子影響的逐步擴大,對其進行規範化管理的需求也日益突出。北宋景德年間(1004—1007年),益州知州張泳對交子鋪戶進行整頓,剔除不法之徒,專由16戶富商經營。至此“交子”的發行正式取得了政府認可。宋仁宗天聖元年(1023年),政府設益州交子務,以本錢36萬貫為准備金,首屆發行“官交子”126萬貫,准備金率為28%。
從商業信用憑證到官方法定貨幣,交子在短短數十年間就發生了脫胎換骨的變化,具備了現代紙幣的各種基本要素,將還處在黑暗的中世紀的歐洲遠遠拋在後面。然而,這也正是中國紙幣由盛轉衰的轉折點。
自從接管了交子的發行之後,朝廷突然發現,紙幣實在是個好東西!不用什麼本錢,只要在一張紙上印上幾個字,就可以當真金白銀使用,換來實實在在的財富,還不用背加賦的罵名,實在是無本萬利的好買賣!於是宋徽宗大觀元年(1107年),宋朝政府改交子為錢引。錢引的紙張、印刷、圖畫和印鑒都很精良,但它與交子最大的區別在於其不置准備金、不許兌換、可以隨意增發,這就為中國紙幣打開了末日之門。
末日之門既開,形勢就急轉直下了。除了宋孝宗等少數頭腦比較清醒的皇帝之外,大多數皇帝都把發行紙幣(包括交子、錢引和後來出現的會子)當成了增收的手段。要養兵,便印紙幣,要打仗了,又印紙幣,打完仗要犒賞諸軍,還印紙幣,就算是太平時節,朝廷想要采辦些什麼東西,自然仍是印紙幣比較好。在印刷術已經相當發達的宋代,手工印鈔機開始全速運轉,為皇帝們提供了無數可以任意揮霍的紙幣,隨之而來的,自然就是惡性通貨膨脹和喪失信用的紙幣的消亡。
以南宋會子為例,根據乾道四年(1168年)的安排是3年一屆,每屆發行1000萬貫,屆滿後發行下一屆會子來回收上一屆會子,這樣會子總的流通額就保持在1000萬貫。這個數字雖然是北宋交子的8倍!但畢竟還是一個有限制的數目,通貨膨脹的規模也可以控制在一定程度之內。然而,不允許增發紙幣,就意味著斷了以後的財路,這是皇上和大臣們所不能接受的。於是,官家(宋朝皇帝的俗稱)定的規矩,不過8年之後就被官家自己給推翻了。淳熙三年(1176年),朝廷讓第三屆、第四屆會子各展期3年,這意味著在新會子發行的時候,舊會子仍在流通,流通額就加倍了。此後,會子展期就成了家常便飯,甚至發展到永遠流通,不再回收。每界發行額也從1000萬貫發展到數億貫。更恐怖的是,新舊會子的兌換率也不再是一比一,而變成了二比一、三比一,甚至五比一。這意味著在現代經濟中只有惡性通貨膨脹到了極端的情況下才不得不采取的幣制改革,在南宋竟然每3年就進行一次!按元代中統鈔的彙率倒推,第十六屆會子就已經通貨膨脹了1250倍(共發行了十八屆),而若推到第一界會子,恐怕通貨膨脹的倍數就得用萬甚至十萬來衡量了。
人民群眾不是傻子,看到官家如此發行紙幣之後,誰也不願用真金白銀再去換那一張張早已喪失信用的廢紙了。從嘉定初年(1208年左右)開始,會子就已經基本無法在市場上流通了。此後再發行的會子就只是官家自娛自樂的性質,或是作為朝廷強搶民財時假模假樣的付出的一張遮羞布了。而此時距離官家第一次失信打破會子制度不過30多年時間。
此後,元朝和明朝雖然也都一度發行過紙幣,但朝廷對待紙幣的態度和紙幣的命運也都與南宋並無二致。到明中葉弘治年間(1488—1505),鴉片戰爭之前中國使用的最後一種紙幣大明通行寶鈔就已在市場上停止流通,銅錢和白銀再次主宰流通市場。中國的紙幣就這樣被扼殺在了搖籃裡。
紙幣是一種信用符號,只有當它代表了貨幣信用的時候,它才具有價值,能夠流通,能夠極大的便利和促進市場經濟的發展,而一旦失去信用,它就變成了一張廢紙。交子的興起,正是中國市場經濟和商業信用大發展的成果。而會子和其他中國古代紙幣的衰亡,也正源自政府對貨幣信用的破壞性掠奪。
說到這裡,一個問題不免讓人疑惑。當初成都幾個商人發行的紙幣有信用,而後來幾朝政府所發行的紙幣反而沒信用,難道說商人比政府更有實力嗎?其實,這也不難理解。商人確實實力弱,沒有對社會的強制能力,而這反而使得他必須受市場的約束,不能亂來,否則就會有被市場所淘汰、傾家蕩產的風險。這一約束,恰恰使他建立起了自身的商業信用。交子鋪戶在發展過程中逐步分化,從一開始的良莠不齊,到莠的被自然淘汰,良的逐步發展壯大到統治市場,正是這一機制的生動寫照。
而政府,特別是中國封建社會中高度集權、缺乏監督制約機制的政府則不然。它有著強大的國家機器,有著能夠強迫社會接受的實力。正是這一力量使其可以不受市場的約束,不必那麼珍視自身的信用。因此,交子鋪戶必須有的准備金,朝廷可以沒有,交子鋪戶必須遵循的紙幣發行規則,朝廷可以不遵循。在這種沒有外部制約力量的情況下,如果再沒有自我約束,政府就很容易走上恣意妄為的濫用權力之路,從而毀掉自身的信用、毀掉紙幣制度、也毀掉了中國資本主義的發展萌芽。
對政府來說,這也不是件好事,開始濫發紙幣的時候,無本萬利的感覺確實很爽,但過不了多久,惡性通貨膨脹和紙幣的消亡就會使其陷入更困難的境地。明崇禎十六年(1643),在李自成的兵鋒之下,崇禎皇帝再次想起了紙幣,他設立了內寶鈔局,日夜趕造大明通行寶鈔,希望能夠挽狂瀾於即倒。然而,早已沒有人願意用真金白銀去換這些印制精美的廢紙了。在無數寶鈔的伴隨下,崇禎皇帝把自己掛在了煤山的一棵樹上。這個時候,他是否會想,要是當年自己的祖先不要那麼貪婪,也許今天的寶鈔還能流通,還能拯救一下自己和自己的王朝?


作者:張劍

2010年6月10日 星期四

9999一兩金條

《上海商業銀行最新推出金條》


成色:99.99% / 重量:1兩 / 製造商:黃沙

售賣點:中環皇后大道中12號上海商業銀行總行外幣找換部
查詢:2841 5415

售賣點:旺角彌敦道666號上海商業銀行外幣找換部
查詢:2394 0266

註:嗚謝168的SP兄提供資料,本人暫時未買過,若師兄師姐有買過或放售之經驗,歡迎分享。 相片屬SP擁有,用前請先徵求同意!

2010年6月7日 星期一

香港黃金法例

鑑於很多網友買金時都有擔心成色問題,所以特意搜尋相關之法例,在買賣黃金及相關合金方面,香港的法例頗完善,其中一條是1984年通過的黃金法令。所有銀行及金行或商號都受此法例監管,內容大致如下:

《有關香港黃金法例之部份內容》
1. 依照一九八四年一月十三日頒佈之一九八四年商品說明(標注)黃金及黃金合金法令,凡在貿易或商業過程中,除若干情況及例外,任何人供應之任何含金量不少於8K或千份之三百三十三之黃金或黃金合金製品,均須具有成色標注附隨發票或收據。
2. 示明成之標注必須:(1) 以阿拉伯數字,示明黃金含量成色之K數;(2) 以阿拉伯數字,示明黃金含量成色之千份數;(3) 以(足金)字樣,此是表示成色不少於990。
3.任何人在貿易或商業過程中,供應任何黃金或黃金合金製品,須在供應時向購買者發票或收根,列明:(1) 供應商之名字及地址;(2) 製品名稱及成色標注;及視乎製品情形列出;(3) 以黃金所製成部份及以其他部金屬所製成部份之說明;(4) 以不同成色之黃金所製成部份之說明;(5) 任何豁免標注之製品或其份之說明。  

4. 供應商必須在開票日期後三年內,保留發票或收據之副本。
5. 凡未能遵守該標注令之商人,一經簡易訴訟程式定罪後,可被罰款十萬元及監禁兩年;若經公訴程式定罪,則可被罰款五十萬及監禁五年

2010年6月6日 星期日

大家有咩好建議?

我硬係覺得呢個blog名有d怪,好似執白銀文個白銀戰隊二灘,但又未諗到可用咩名,唔知大家有咩好建議?

第三章:難以察覺的用處


2005年,一枚金幣令我察覺到黃金在資產中的重要性,當知道金幣可以在銀行買到,且差價比飾金要低很多後,我立即就購買了幾枚,加上結婚時收取的大堆金飾,我資產中總算有一定比例的黃金。

當時香港的金價大約每兩4800元,到2006年年頭,竟升到近7000元,之後一直徘徊在6000元以上,這時,我立即碰到投資黃金的第一道難題!

太太提出沽金建議!她說,黃金放在保險箱沒有甚麼用途,何不趁高價沽出?得到的錢可以投資,或買點有用東西,不是更好嗎?黃金又不能吃?儲藏那麼多幹甚麼?後來,我在網上與人討論投資黃金時,亦每每碰到類似的問題,甚至聽過幾個知名的投資專家也這樣說過。

─黃金無用論─

初時我也認同這種「黃金無用論」,因為從表面看,黃金確實不如其他商品那麼實用。不過,沒多久我就發現當中充滿了漏洞。

其中之一是我在媒體上,很容易就找到了各國政府黃金儲備的資料。直至2010年,美國政府儲藏了8133噸黃金,是全球最多,第二位的德國儲存了3412噸,中國排第六,擁有1045噸,長長的名單一直延至第一百位的東非小國加蓬(Gabonese)。

如果黃金真的沒有用途,為何這些國家要儲存黃金?難道各國領導人要學埃及的法老王用黃金打造棺材?他們何不趁近十年金價高企,沽金套現?特別是美國,自2007年次按爆煲,雷曼破產後,金融系統出現了流動性危機,缺的就是鈔票,沽售八千多噸黃金,以2008年金價計,可得二千多億美元,就算不能助經濟起死回生,亦能暫時舒緩痛楚。

另外,我又發現Intel公司曾用黃金來製造電腦中央處理器,像1994年推出的Pentium Pro,多年前柯達公司製造的Gold Ultima CD-R,亦是用黃金,只是,這些公司後來通通因為金價高企而改用其他物料,需求下跌,金價卻不跌反升。同樣的事亦發生在2008至2010年,世界最大飾金消費國的印度對黃金需求跌到歷史新低,金價卻在多個國家打破歷史新高。如果黃金真的沒有用,為何金價會不斷上升?

每當我提出這些問題,那些認為黃金沒有用途的網友都會支吾以對,他們由始至終都不能提出一個令人信服的解釋。

其實,理由很簡單,因為黃金不獨是一種商品,還是一種貨幣,貨幣性始終蓋過實用性,世人除了會用它做飾物以展示財富外,很少會拿它來用,正如你不會拿你的紙鈔來生火一樣。

黃金的貨幣性是很難察覺的,因為在我們的生活中,它不能用來買東西。但政府對此卻心知肚明,因為鈔票是他們發行的,要多少就有多少,嫌不夠還可以在鈔票上加多幾個零,那財富就會以十倍百倍的速度上升,黃金卻不能,所以才要需要大量儲存,惟恐有一日鈔票失效,可作最後倚靠。

─沙甸魚本位─

理解黃金是貨幣的觀念對投資黃金非常重要,否則你永遠不會明白黃金的價值所在,為此我花了很多時間與人討論及找資料。

過程中,我發覺很多人對用黃金做貨幣都嗤之以鼻,他們認為貨幣只是一種計價工具,用紙張印的錢最理想、最方便、最先進,黃金只是古代才會用的原始方法,難道要我們像古人一樣,拿著金錠出街買東西?更有個經典的例子,論者認為任何東西都可以擔當貨幣功能,包括罐頭沙甸魚!

如果罐頭沙甸魚都可作貨幣,那要如何解決錢有儲存期限的問題?就算有方法永久保存,那又如何為不同品質的沙甸魚製定幣值?究竟是腥味重的價值較低?還是多骨的價值較低?如果它真的像美元一樣成為全球通用貨幣,要決定不同品質沙甸魚的幣值,是否要來個全球公投?聽到我這樣問,那位網友沒有回答,並迅速「潛水」!

黃金在數千年歷史中,被不同的國家及民族不約而同地選為貨幣,其中一個原因就在於它物理性質非常穩定,有讀過化學的人一定知道此點,把它當作財富儲存,不會因為環境轉變而變質,數千年前羅馬帝國發行的金幣,撇除它的古董價值,到今天仍然金光閃閃,有市有價,而在人類歷史上,一度成為貨幣的羽毛、貝殼等,通通被淘汰!

不過,單單的物理穩定並不足以讓人們信服黃金的貨幣性,有網友就認為鑽石、玉石亦擁有相同特性,黃金並非那麼獨特!

不錯,鑽石及玉石都非常堅硬穩定!不過,製定幣值亦跟沙甸魚一樣困難,切割成梨形的3卡藍鑽與切割成方形的4卡黃鑽,那一種的幣值較高?要決定並不容易,因為當中涉及不少主觀判斷。當然,我們可以找來寶石專家做鑑定,為每顆鑽石評定級數,但那同樣是人為判斷,不是百份百的客觀標準。

作為貨幣,擁有客觀的幣值標準非常重要,如果政府印製的鈔票都不標明幣值,而要人民憑紙質或色澤去判斷,那做買賣可真麻煩了!幣值沒有客觀標準,買賣雙方就需要為幣值達成共識,才能做得成買賣,當中浪費的時間與精神令交易成本大大增加,對賣買雙方都很不利。

黃金就沒有這個問題了,因為它是以重量多少為價值依據。一兩就是一兩,二兩就是二兩,不存在任何主觀判斷及灰色地帶。雖然我們可隨意製成含金量不同的黃金,但仍然可以通過簡單的數學運算,或客觀科學驗證計算出其價值。而只要發行機構劃一黃金的含金量,很容易就會得到買賣雙方的信賴。

這兩種貨幣性又因為黃金的稀有及難求而進一步強化,如果你有看過1986年巴西攝影師Sebastiao Salgado在金礦場拍攝的照片,一定明白我所說,採金工人要爬到幾百米深的礦坑內,把一袋袋金礦石背到地面提煉。當中的危險不難想像!即使在先進地區,要提煉1安士黃金,也得用機器開採數噸的金礦石。

沒有一個政府可以不勞而獲得到它,而恰巧這種高成本金屬在地球上的分佈又很平均,不像鉑金只集中於南非及俄羅斯。於是,幾乎所有民族都知道,沒有人能隴斷黃金供應,沒有人能憑空創造這種財富,它的購買力不會受到人為影響,最終不約而同進化出用黃金做交易。

─金本位不古老─

如此說,十八世紀,歐美各國為了加強世人對紙幣的信心,陸續實行金本位,將紙幣與黃金掛勾就不是歷史的偶然了!他們不會選擇與鑽石掛勾,更不會實行沙甸魚本位,因為這些東西的貨幣性都及不上黃金。

在金本位時代,雖然世人表面上用的是紙幣,但實際上卻仍然以黃金為貨幣,人民可隨時將鈔票在政府或銀行處脫換黃金,如1821年每1英鎊可以換到7.3克黃金。1972年前,100美元上寫的是「One Hundred Dollars In Gold」,以當年官方1安士黃金對35美元的對換價,100美元約可換3安士黃金,由是從前的人喜歡把美元稱為「美金」,而今天我卻絕對反對如此稱呼,因為自從美國政府放棄了美元脫換黃金的承諾後,美元上的「In Gold」字眼早已消失得無影無蹤了!

想到這裡,我非常驚訝!原來用黃金做貨幣並非我們想像中的古老,七十年代以前出生的人大部份都曾用它做交易。

今天,雖然不再實行金本位,但黃金的貨幣性是由大自然賜予的,並不會因為人為制度的改變而消失,它表面上是飾物,本質卻是一種貨幣。每當世人對紙幣的信心動搖時,它的價值就會顯露出來。

2009年10月,當美元跌得最急時,英國的《獨立報》曾報道,波斯灣各國與俄羅斯、中國、日本和法國召開秘密會議,企圖以一籃子貨幣及黃金取代美元做為石油計價單位。2010年6月,伊朗宣佈,因為歐羅貶值,決定沽售歐元,改為增持黃金及美元。

一般小投資者很少會留意這些新聞,亦不會深究為何伊朗會沽歐元買黃金,而不買股票或物業!不過,如果你明白黃金的貨幣性,對這些國家的舉動,一點都不會感到驚訝。香港很多投資分析員就是不明白這點,經常以一般商品的供求定律分析金價走勢,結果當然是徒勞無功了。

如此說,我持有黃金,其實即是持有一種永不失效的貨幣。除非需要用錢,否則我為何要因為它短暫的匯價上升而沽出?正如我儲存了港元,不會因為港元上升,而把它換成其他貨幣,或想盡辨法用了它一樣。

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會有儲蓄,以備不時之需或購買高價商品,儲蓄的形式離不開貨幣,由於紙造做的貨幣有機會失效,所以政府才需要有黃金儲備,那為何一般小市民就不需要呢?難道當紙幣貶值時,政府會將他們的黃金分給我們?

我將以上解釋給太太聽,不久她就打消了沽金的念頭,我亦決定,在將來日子,無論經濟局勢如何發展,資產中決不會沒有黃金的席位。

此後,每次聽到有朋友結婚後把親戚送的金飾賣掉,我都會感到很可惜,他們平時都有儲蓄的習慣,卻完全沒有察覺到手上那些閃閃發光的飾物,其實是一種永不失效的貨幣,地位比他們儲蓄的紙幣只有過之而無不及。

2010年6月3日 星期四

地方債數月間從4萬億飈升至7萬億

http://http://www.hkcd.com.hk/content/2010-06/03/content_2534686.htm

增加債即係增加貨幣供應,看來這只係惡性通脹的起步,

好快一包綠豆就由20蚊包大升至40,50蚊,到時就紙包不住火啦!!

值得一看的討論!

雖然係舊野,但幾有趣!

http://www.hkreporter.com/talks/viewthread.php?tid=3965

多看反面的東西可以激發思考,在討論中,2007年12月19日pswong提到:

『國家要為發行貨幣付出利息,也許和中央銀行是否私有沒有直接關係。香港的三間發鈔銀行也是私有的,但它們向外匯基金交納美元以換取作為發行港幣的負債證書是沒有利息的;而匯豐銀行亦擁有某些中央銀行的功能,例如交換支票等。央行的角色是利民還是害民,關鍵並不在於私有或公有,而是制度及監管。』

這個論點看似沒問題,但細心想,香港的銀行發行港幣是否不需要付給利息呢?好明顯佢冇諗清楚,香港銀行手上的美元是如何來?也不是來自聯儲局嗎!市場上的美元是美國政府發債給聯儲局作抵押而來的,當中聯儲局會收取利息,香港的銀行以美元作交換,發行港幣雖不要利息,但他們收取美元時,其實已間接向聯儲局交付了利息,因為市場上所有流通的美元都已向聯儲局交了利息。簡單講,連香港人要用港幣都要向聯儲局交付鑄幣稅!

2010年6月2日 星期三

准入唔准出!

多謝168的water兄細查大陸進出口限制法例,其中提到:

第二十八條: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的中國人、外國僑民和無國籍人出境定居,每人攜帶金銀的限額爲:黃金飾品1市兩(31.25克),白銀飾品10市兩(312.50克),銀質器皿20市兩(625克)。經中華人民共和國海關查驗符合規定限額的放行。

第二十九條: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的外資企業、中外合資企業,從國外進口金銀作産品原料的,其數量不限;出口含金銀量較高的産品,須經中國人民銀行核准後放行。未經核准或者超過核准出口數量的,不許出境。

一看到這裡,就令我想起好多評論員都認為中國乃出口導向經濟,要依賴外國才能生存,事實卻是,出口只限於那些有無限資源(如勞動力)的出口,對稀有的東西,就一d都唔想賣俾人,連外匯都唔想要!

更正!(Thanks Merry Christmas)

《更正》

經聖誕快樂兄補充,再經小弟細查,國內的熊貓銀幣並沒有如新聞所說的高價,每枚約$170-180人民幣,該走私客可能於早幾年低價時購入,現在想去大陸放售,賺取最高利潤。

不過,國內有人落來買楓葉則肯定有其事,因為國內的價比kitco所賣有一定溢價,一般每枚在$180-$230人民幣左右:http://search.taobao.com/search?q=%BC%D3%C4%C3%B4%F3%D2%F8%B1%D2&from=rs&navlog=rs-2-q-%BC%D3%C4%C3%B4%F3%D2%F8%B1%D2

另外,台灣則賣約$830新台幣,節合約$207港幣:http://w.mtwebcenters.com.tw/BookSilver/ecommerce/

所以,台灣人來香港買,亦有一定折扣!三地中,以香港買最便宜!

如此說,Lisa姐的擔心應有眉目解決了,因為縱使kitco可以將差價拉大(現每安士銀$23港幣),但若大陸及台灣的需求得不到滿足,繼續出現溢價,這樣,kitco就要不斷有源源不絕的銀供應,否則早晚大陸人及台灣人會公開在香港以更高回收價回收(比kitco及中銀都要高),吸引香港人將銀放俾佢地,如此在香港是合法的,致於其用甚麼途徑將銀運走,與香港放售者並沒有絲毫關係。大家慢慢等睇戲!

2010年6月1日 星期二

大陸炒銀狂潮


資料來源:中國經濟網
根據中國經濟網報導:
2010年版的1盎司紀念銀幣,面值10元,市場價格在300元左右。深圳海關4月27日在皇崗口岸旅檢管道查獲一名香港旅客違規攜帶400枚熊貓紀念銀幣入境案件,當事人交待欲前往廣州銷售牟利。皇崗海關關員告訴中國經濟網記者,旅客進出境只能攜帶自用合理數量物品,超過限定數量、價值的物品必須辦理申報、納稅等手續,而且金銀紀念幣屬於貴重金屬,是特殊商品,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金銀管理條例》及海關相關監管規定,旅客攜帶金銀及其製品超過規定限量的,海關憑中國人民銀行出具的證明查驗放行。此案已移交緝私部門處理。
我今日係東洋見到賣236,如果大陸價係300,即係每個賺$64,帶400個,即係走一轉賺$25600,怪唔得有人甘願走險!我估計若然熊貓有300,楓葉都起碼有230以上,原來kitco職員講話有好多大陸人落來掃貨係真的!

買了一個歐羅銀幣


今日去東洋買了一個維也納銀幣,同三個月前的$195比,已加價到$215!當然,Kitco買平好多,不過一個半個就由得佢!

銀幣上仍清楚地刻住1.5歐羅,三個月來,歐羅已不知貶值了多少,這個標榜值1.5歐羅的銀幣卻跟隨銀價上升而加了價,用人為的紙幣價格去限制真正貨幣的價值並沒有意思。歐羅繼續跌,這個銀幣只會繼續升!

中國的熊貓銀幣加得更勁,由我三個月前買的$200加到$236,老闆娘話,因為大陸人勁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