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8月19日 星期二

白銀定價權變更



數日前,維持了百多年的白銀定價權出現了重大變革。德意志銀行(Deutsche Bank)於8月14日正式退出國際白銀定價權。今年2月中,市場曾傳言中國工商銀行收購了一間南非銀行,將取代德銀,成為新的定價者,但最後不了了之,根據消息,定價權最終落入美國公司手上,大陸財經新聞報導了此則消息(Link),文章作者結論如下:

「白銀定價權再次由美國人所掌握的交易所掌控,白銀市場的遊戲會更加隱蔽,2011年5月,白銀市場過高,芝加哥交易所曾經多次上調白銀黃金保證金打​​壓過白銀,個人觀點是芝加哥交易所對市場白銀交投量有一手資料,更容易利用美國金融數據為美國政府作出金融國策,對於現在的白銀投資來講,由於白銀定價權換莊家,預期白銀市場會交投清淡一段時間,然後暴發。新的白銀定價權還沒有具體什麼時候報價,怎麼使用電子結算價格都還沒有具體的消息,短期內我們只知道白銀定價是讓全球最大的交易所之一的芝加哥交易所和和最大金融媒體湯姆森路透強強聯合,這相對於以前的白銀交易市場會更加透明,但同時莊家也會更隱蔽。」

根據作者資料,目前仍未有太多資料,難料這個歷史「巨變」將對白銀市場產生甚麼影響!大家只能靜觀其變。


2014年8月12日 星期二

靜待暴風雨來臨

QE,據聞將於十月底結束。當初透過聯儲局購買美國國債(QE2),降低利率,目的是希望借此激活美國借貸市場,增加貨幣供應,刺激通脹,拉動經濟,提升人民收入,並且穏住美債市場。最終目標是爭取時間,去槓桿化。簡言之,正是我書中P.120 - 124提及的「降低負債比率」,藉著減低人民負債壓力,在債務貨幣系統下,達至復甦借貸市場,令經濟重新起步的目標。

QE2的目標達到嗎?從最近公佈的數據,基本上失敗了。美國人負債比率沒有降低,根據最近新聞(Link),這幾年來,美國的非金融類債務不但沒有減少,反而增加了9萬億,GPD升幅卻不多,令債務佔GDP(負債比率)從227%上升至250%。不論美國家庭、企業,抑或政府,負債「有多冇少」。

美債市場又有否因為聯儲局買債而被激活呢?答案一樣是否定的。由2008年聯儲局開始實施QE至今,各國政府購買美債持續減少,佔美國總國債的比率從25%下跌至20%。相對於2008年,大部份國家持有的美國國債數量都下跌了,中國減少了3.56%,香港減少了16.99%,星加坡減少了27.49%,美國盟友以色列減少了20.07%,澳洲減少了8.1%……那誰人支持著美債市場呢?聯儲局是也!透過QE,持有的美國國債由5%上升至超過20%,2013年頭更超越各國持有的總和。若十月底美聯儲真的停止買債,那由誰去承接聯儲局退出買債的缺口?可能性有二:

1. 聯儲純粹玩嘢,得個講字,十月底宣佈,因為經濟未如理想,聯儲局將QE4,繼續買債。
2. 環球政局不穏、戰爭、瘟疫……美聯儲加息,美元資產收益上升,萬劍歸宗,資金湧美。

以上都是「假設」。無論是1或2,估計美股都將有好表現,美債市場平穏。只是,正如小弟書中所言,負債比率始終要調整,二次世界大戰時,歐洲資金湧美,降低美國負債比率的神話會再現嗎?若然政局不穏、戰爭、瘟疫……並非如二次大戰般巨大,程度有限,那美股美債只會蕓花一現(可能維時一年半載),將有一場比金融海嘯更大的風暴再後頭。小弟看法如題「靜待暴風雨來臨」,直覺世上沒有那麼多神話。




2014年8月8日 星期五

儲存白銀的方法



新手網友Yulai詢問大家儲存銀條的方法?希望各位分享經驗。以小弟而言,白銀變色,並不會影響其價值,亦見過有人將發黑的銀條售予銀行,銀行亦照樣回收。所以小弟的白銀全部放在家中夾萬,沒有經甚麼特別包裝,但亦有購買抺銀布,試過後,白銀果然光亮如新,但聞說用抹銀布愈抹,將來亦會再發黑,所以用過數次就沒有再用了。你們的白銀又如何儲存呢?

2014年8月2日 星期六

軍費開支左右美國政治(上)


討論美元前景時,常遇到一種論調認為:美國有強大的軍事力量,足以捍衛美元的價值。就像1950年代,美國以強大的軍力逼使沙地阿拉伯接受美元購買石油,令美元獲得石油的支持,成為世界貨幣「霸主」。

不過回顧歷史,雖然軍力有時可以令一種貨幣稱霸一時,卻同時可以令它走上崩潰的道路。在《金甲蟲之路》P.169有一幅描述羅馬貨幣—Denarius銀幣與羅馬軍人薪金的對比圖。從圖中可以見,軍人薪金隨著Denarius銀幣成色的下降而上升,因為成色下降導至通脹上升,軍人生活成本隨之上升,為了維持帝國軍力,羅馬政府不得不提高軍人薪金。

為甚麼當年羅馬要維持強大軍力呢?為甚麼羅馬要不斷向外討伐呢?難道就不可以削削軍費開支,縮減一下開支嗎?

答案是:很難,因為政治!羅馬統治者看著軍費持續增加,部份人曾想過實施緊縮政策,削減軍費,但大部份不但徒勞無功,且惹來殺身之禍。其中一個是公元193年登基的Pertinax皇帝(見上圖),他原本是Antonins皇帝統治時期(161﹣192年)的一位將軍。Antonins皇帝暴政,被羅馬議員及軍隊合謀暗殺,擁立Pertinax為帝。出生低下階層的Pertinax登上帝位後,眼見國庫空虛,軍費開支過大,銳意改革,打算重新整編軍隊,節省開支,政策損害了軍隊的利益,上位僅僅97天,就被軍人潛入皇宮暗殺。另一位是公元217年登基的Macurinus皇帝,上任後結束了對帕提亞國的戰爭(今日土庫曼及烏茲別克地區),縮減軍費,登基僅一年就被政變除掉。

羅馬帝國,從建立到對外擴張,過程中,軍人慢慢形成一個既得利益集團,左右著帝國的政治。政府對外軍事行動,成為軍人收入的保證,故每當有統治者想削減軍費開支,很多時都以失敗告終。回顧羅馬帝國歷史,總是持續向外擴張,軍費總是愈來愈高,只能透過降低銀幣成色(印鈔)去維持國家軍費開支。根據歷史學家Tenney Frank的著作《An Economic Survey of Ancient Rome》,羅馬的軍費開支從公元前264年起一直增長(以Denarius銀幣計算):

(一)第一次布匿戰爭(元前264﹣241年)— 6264萬
(二)第二次布匿戰爭(元前218﹣202年)— 2.86億
(三)東方戰爭(三次馬其頓戰爭及叙利亞戰爭)(元前214﹣168年)— 4.475億

到了屋大維統治時期(公元前42年 ﹣公元14年),每年國家需要支持大約6833萬軍費予40萬軍人。軍費佔政府開支的比重愈來愈高,到了公元二世紀中葉,每年增加至2.25億,佔政府開支的75%。所以我們看到,從這時期起,Denarius銀幣成色一下子急跌(《金甲蟲之路》P.55)。巨大的軍費開支令Denarius銀幣持續貶值,這些貶了值的錢幣隨著羅馬的軍事擴展,被軍人帶到各地使用,從而流入歐洲各地經濟領域。

貶值過程中,錢幣的面值被提高,貴金屬成色卻不升反跌,例如公元260年發行,取代Denarius銀幣的Antoninus銀幣(見下圖),面值提高了一倍,白銀成色卻跌至2-3%左右。換言之,根據政府規定的幣值,一個Antoninus銀幣應該能夠兌換兩個Denarius銀幣,只是市場那會服從這種不合理的安排,於是銀行、商戶等以關門及停止營業等方式消極抵抗,構成為了公元三世紀中葉的貨幣信心危機。

羅馬政府頒佈法令,限令銀行重開,商戶不得不接受政府發行之錢幣。政府強權之下,人民惟有跟隨,卻以另一種方式抵抗—提高商品價格(通脹),這就是後來羅馬實施價格管制的由來。不過,這改變不了羅馬貨幣體系毀滅的命運。強大的軍力協助羅馬貨幣的擴張與普及,同時羅馬貨幣亦被軍龐大的軍費開支拖誇。當今美國的情況如何?下章剖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