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7月30日 星期六

文化認同 與 尊重

多謝山兄關於支那人的意見!我十分認同你所說的文化認同問題,在現代社會,種族融和,各族交流頻繁,我們實不需要因為有華人血統而認同中國文化。很多中產、混血兒、外藉華人......亦不認同中國人身份,這完全可以理解!

不過,稱中國人為支那人,並非是一個文化認同的問題,而是關乎尊重及教養問題。雖然對支那人稱謂有否蔑視成份,學界仍有爭論。但最重要是約定俗成認為這稱謂有蔑視性,現在中國大陸的中國人普遍認為這字有蔑視含意。

最愛用支那人稱中國人的是日本,但二次世界大戰後,日本政府已將《避用支那人稱謂文件》公佈全國,現代日本人大多數稱中國人為chuu goku gin,而不會稱cina gin,大家可以問問身邊的日本人,會否稱中國人為cina gin?(右翼團體除外)

作為一個地球人,當我們遇到其他種族時,絕大多數慣常都會用XX人去稱呼,來自日本就叫日本人,來自美國就叫美國人,來自美國的非洲裔人士,常用美國黑人,或American Black稱之,如果你在某些書中見到有人稱美國黑人為Negro,你會否用?

懂得尊重人的人,一定小心考查Negro這字有何含義?可不可以用?答案是不可用!雖然Negro在拉丁文意思指黑色,但大多數美國黑人認為這個字帶蔑視性。

就當指數兄無知,不知支那人何解?亦賴得去查究!且他不認為自已是中國人!通通沒有問題!但是何解有一般普遍性,人人皆知,且國際公認不帶蔑視的「中國人」不用,而要選用「支那人」這個連日本人都少用的偏門字呢?

很明顯,他是個不懂尊重人的人,簡單講就是沒有教養!懂得尊重人的人,不論他是何種何族,是否認同自已是中國人、美國人、日本人.......當他稱呼其他種族時,一定會用約定俗成,公認不帶蔑視字眼去叫人。正如一個美國黑人與中國人混兒血,就算他自小在中國長大,認同自已是中國人多於美國人,都不會用Negro去稱呼美國黑人一樣。

只有一種情況可願諒,就是給人誤導,例如指數兄帶一個來香港學中文的外國人去遊圍村,突然看見一個沒禮貌的圍村人,於是指數兄細細聲說「正鄉下仔!」,外國人不解,問何謂鄉下仔?指數兄簡單答,所有來自鄉村地方的男士皆叫鄉下仔,之後外國人見到圍村人就叫做鄉下仔,這外國人的行為可能得罪人,但清楚了解後,可以願諒,但亦不代表他以後可以繼續用鄉下仔稱呼所有鄉下人!

用支那人這字眼比有人用粗口問候小弟更有問題,用粗口罵小弟只是針對小弟一人,但用支那人則全族通殺,連沒有得罪他的人都一起蔑視。今時今日,很多人蔑視中國文化、中國人,如桃杰,都沒有問題,講得通就可以,但都不會支那人去稱謂,最多只是引述,因為這個字眼在國際上已被公認為帶蔑視性。

有時民族對民族的仇恨會導致某一方用蔑視性字眼去稱呼另一方,這亦可理解,但絕不鼓勵!但對同一血族者,就算不認同自己民族身份,都不會用蔑視性字眼自稱。香港有很多日本人,已居住了很長時間,甚至已入藉成香港人,廣東話亦很流利,自覺是香港人,但你一定不會聽見他們以「蘿蔔頭」稱呼日本人。

2011年7月28日 星期四

商交所有白銀賣



說了很久,香港商交所終於出台,率先推出兩種產品是黃金及白銀,因為最容易搞,一手32安士及1000安士,可實貨交收,網頁內還附有儲存商資料。雖然規模仍難跟外國及大陸相比,但都算是香港商品投資的里程碑,最想知是金條及銀條的樣式,若有相片最好,不知利昌或kitco或長城銀條可否作交收用?不過,要買賣及投資,要先成為會員,詳情請看網內資料。


香港商交所網頁:www.hkmerc.com

2011年7月26日 星期二

富貴由天 / 為大風暴而寫


大風暴兄,還記得一首曾出現在馬田文集內的美國民謠嗎?這首歌叫Sutter's Mill,你曾稱讚這首歌的旋律優美,很多人聽過亦有如此感覺,不過,卻沒有多少人了解歌詞的意義!

歌詞講的是一個發生於18世紀的真人真事,故事主人翁叫John Sutter,來自瑞士,因為歐洲經營生意失敗,欠下一身債,逃難到美國,即香港人說的「著草」,來到這個剛剛發展,地大物博,到處充滿機會的國度,John Sutter一切從新開始,在當時仍然是荒野的加利福利亞洲從事傳統的手工業及畜牧業生意,憑著個人的努力,生意愈做愈好,建立了農莊、工廠。John曾夢想自己可以成為西部最富有的人。

可是最後因為黃金,好夢成空。1848年,他打算在American River建造一個磨坊(Mill),用來做鋸木廠之用,有一天,他與一位工程師去視察環境時,發現河中出現了一塊金光閃閃的小石頭,起初不以為然,兩人還打趣說這是否黃金?好奇心驅使John前去找專家做鑑證,結果證實是黃金!

發現黃金本應很高興,但John心知不妙,若給人發現,誓必引來大量淘金者,自已一手建立的莊園、牲場就會毀於一旦,所以他下令工人不可以張揚,但紙包不住火,最終被發現,引發了1848年的加州淘金熱,海量的淘金者幾日內就湧到,John一手創立的事業亦毀滅。農場、莊園被四周湧來的淘金者入侵。他曾先後16次上書美國國會,要求收回被淘金者佔領的地方,但人流太多,政府都控制不了,最後都無功而回,1880年,John經過16次上書後,在家中屈屈而終,一生事業全毀,只留下一個「黃金發現者」稱譽!

人算不如天算,世上總有一些事是我們能力範圍控制不到的,盡了力就算,不必太強求!像John Sutter,萬萬都想不到,發現黃金竟為自已帶來噩夢。事業被毀固然不幸,但更不幸是他放不開,不另覓新天地,發展自已的事業,而將精力花在與淘金者糾纏,最後圖勞無功,落得一場空,他的故事最後被寫成美國民謠,傳頌至今。

世事每每很難兩全其美,順得哥情失嫂意,每一個年代的人都有不同經濟條件,性格亦因教育不同而有別,50後不同於60後,60後又異於70後80後。小弟做分析及建議時,很難顧及所有不同條件的人,只能寄望他們從文章中得到啟發,以自身情況去作出投資決定,若大風暴兄感到此處有不足及偏頗,小弟衷心希望你可成立自已的blog去推介理念。繼續與反對者糾纏,情況如同John Sutter,對你而言,未必是一件好事。而且成立一個blog,努力發表自已所想,更能顯示你的決心及堅定,亦有助推廣產品。希望你能從Sutter's Mill這首歌得到啟發!

2011年7月21日 星期四

馬克思解構金銀價值






金銀的價值,很多人講過,金甲蟲們亦引述過不少,不過,很多人仍不甚了了。要認真認識金銀的價值,有一個人必需認識,他叫馬克思!

馬克思在《資本論》中講過一句名言:「金銀天然不是貨幣,但貨幣天然是金銀。」(Although gold and silver are not by nature money, money is nature by gold and silver),這句名言出自《資本論》第一卷:商品與貨幣,發表於1867年,是馬克思理論的基礎與核心。

馬克思認為貨幣源自「貨」,先要有貨品交換,才需要有交換用的「幣」,「貨」泛指一切商品。貨幣產生之前,商品交換主要通過「以物易物」進行,全球人類,不論任何種族,皆是如此!

以物易物時,物與物之間的對換率又由甚麼因素決定呢?例如一隻豬應換多少隻雞?或一隻雞應換多少碼布?或一斤米應換多少隻蛋等等?馬克思認為「勞動成本」是當中最重要的因素。請記住,他指的勞動成本,不是一般人理解的「生產成本」。

勞動成本的構成很復雜,以製造一件牛仔褲為例,影響勞動成本的因素非常多,製造時間的長短、牛仔褲廠的位置、科技的發展、工人的性格等等,都有影響。例如廠房設在炎熱地方,工人工作較辛苦,可能需要較長時間,又例如五十年前製造牛仔褲的機器跟今亦會不同,所以一件牛仔褲的勞動成本,無時無刻都在變動。如何想像?就像用超強顯微鏡去放大一件看似靜止不動的物件,顯微鏡下,粒子都在郁動。

天下間的商品千百萬種,某些的勞動成本非常不隱定,粒子郁動得很厲害,例如蔬菜,夏天種跟冬天種,分別很大,在火山土壤種又有別於花崗岩土壤,某些則相較隱定,例如織布,就比種菜較隱定。

當人類進行以物易物時,就要通過衡量勞動成本,去決定每個單位物與物之間的對換率。由於商品種類眾多,且很多的隱定性偏低,若商品交換頻繁,種類又多,就會產生無數種對換率,情況走向混亂,大大增加交換成本。很自然地就推動人類去尋找一種勞動成本最隱定的商品,作為衝量所有商品勞動成本的標準,馬克思稱之為「一般等價物」(General Equivalent),這就是貨幣。

請緊記,馬克思不是說一般等價物的勞動成本永遠不變,而是說它相較其他商品擁有較隱定的勞動成本,不容易因時因地因人因天氣等等而大幅波動。在人類歷史上,曾經用過無數古靈精怪的一般等價物。

例如古時非洲,多以瑪瑙貝做貨幣,尤其內陸地區,為何要用瑪瑙貝?因為這種東西在非洲沿岸數量不多,從非洲內陸走到海邊收集,人人所花時間及精力都差不多,相對於當時佔主要商品交易的農作物及牲畜,瑪瑙貝的勞動成本相對隱定。

請再記緊!瑪瑙貝成為一般等價物,並非因為它很有用,相反它多數用作飾物,又不能吃,用處有限,最重要是它的勞動成本非常隱定。「一般等價物」反而變成了瑪瑙貝最大用處!

不過,瑪瑙貝的支付體系只能限於特定地區,當十八世紀,葡萄牙海員在太平洋小島輕易得到大量瑪瑙貝,並將之運到非洲作貨幣使用後,瑪瑙貝支付體系迅速崩潰,何解?因為它已因為葡萄牙人航海技術的進步,在較廣闊的市場內,勞動成本發生了重大變動,變得不再隱定──瑪瑙貝的勞動成本因地區差異而變得不隱定。今天加納貨幣「塞地」仍然刻有瑪瑙貝圖案(上圖),都是歷史遺留的痕跡。

白銀與黃金,未成為貨幣前,只是萬千中商品的兩種,在未有電子科技時代,它等同非洲瑪瑙貝,但經過人類的試驗,經濟進化,通過不斷的商品交換,人類發現它們的勞動成本「超級隱定」,每單位的勞動成本不容易因時間、地域,或科技發展等因素,出現大幅波動。

記緊!這並非說黃金與白銀的勞動成本不會變,例如在澳洲採金,跟在中國採金,由於礦藏品質不同,勞動成本亦會不同,1890年代英國人發明提煉黃金新技術的「氰化法」,亦令黃金勞動成本出現了一點變動,只是相對其他眾多商品,在長時間裡,金銀的勞動成本仍然是最隱定。放諸全球,每個地方生產黃金所付出的勞動成本,相對其他商品,更加平均穩定。

鉑金又如何?由於其蘊藏主集中在俄羅斯及南非,而黃金白銀則蘊藏處分佈平均得多,於諸全球,對於所有人類而言,勞動成本的穩定性超出鉑金許多,同為貴金屬,特性接近,卻因勞動成本差異,地位有天壤之別。

這種穩定性亦經得起時間考驗,說來神奇,人類雖已經過數千年發展,科技一日千里,但三千年前,生產每單位的黃金所付出的勞動成本,跟今日相差其實並不遠,同樣要用攝氏1200度才能把黃金熔掉,同樣要往地下挖掘,才能得到金銀,雖然現在可用大型採挖機,但在古時,卻有較多易開採的礦藏,拉上補下,勞動成本相去不遠,就算有相差,但相對於其他商品,仍然是超級穩定,無損作為一般等價物的角色。

在地球上,幾乎找不到第二種物質有這樣穩定的勞動成本,所以馬克思才會說「金銀天然不是貨幣,但貨幣天然是金銀。」,在《資本論》中他認為,從金銀被人類採挖出來一日起,這兩種金屬就註定成為貨幣,仿似是上天給予它們的特定角色。

明白了馬克思所說嗎?或許你重視的是金銀閃爍的外表,但其實他的最大價值在於它是千古不變的「一般等價物」!至於Ron Paul問伯南克為何不儲存的鑽石,連每個單位價值的計算都不穩定,勞動成本再穩定,作為一般等價物就更無從說起了!這星期一(7月18日),石林叔在《信報》說,黃金並非金錢,它是比金錢更有價值的東西,我想,說的正是黃金這種特性,不過又有多少人明白?

2011年7月19日 星期二

轉貼:人言報:信報研究部「金本位簡史」

2011年7月19日

信報研究部 投資遠見

金本位簡史

美國廢除金本位制已差不多40年,不過,自從1776年立國以來,聯邦政府大部分時間採用與貴金 屬(黃金及白銀)掛鈎的貨幣政策。2008年金融海嘯後,聯儲局利用寬鬆貨幣政策刺激經濟不但成效不彰,國債急升更令美國主權信貸評級有降級之虞,近期美 國不少重量級政經人士提出恢復金本位制,但金本位制真的是穩定經濟的靈丹妙藥?

去年11月11日G20於南韓召開環球金融及經濟會議之前3 天,世銀行長佐利克(Robert Zoellick)在《金融時報》撰文呼籲,各國應考慮建立以黃金作為通脹、通縮及貨幣參考指標的國際貨幣體系。佐利克的建議無異於重返金本位制 (gold standard)。總部在華盛頓的Peterson Institute for International Economics的Edwin Truman批評佐利克的提議沒有建設性兼不可行,Truman並取笑佐利克是活在歷史尤其是1980-92時代的人物。歐洲央行行長特里謝亦間接回應表 示,各國央行早前在瑞士巴塞爾會議並沒有商討金本位制,據他記憶,上次提出類似意見的是1980年代的美國財長貝克(James Baker)。

不 過,特里謝這次很快便聽見有人提到金本位制,著名雜誌《福布斯》總裁、1996及2000年兩度競逐共和黨總統候選人的商業大亨福布斯(Steve Forbes)今年5月初預測,美國將於5年內恢復金本位制,以改善日漸惡化的財政及貨幣失衡。他指出,在金本位制約束下,早年的樓市泡沫──寬鬆貨幣政 策的部分產品──便不致那麼嚴重,因為政府要想如現在這般過度借貸將「困難得多」,聯儲局也受到限制不能任意印鈔;總之,恢復金本位制將有助穩定美元,重 建外國投資者對美國政府債券的信心。

18日巴士巡遊

更高調鼓吹金本位制的行動接踵出現,6月13日,艾奧瓦茶 黨(The Iowa Tea Party)和美國原則行動(American Principles in Action,APIA,非牟利民間組織,理念為宣揚及維護美國服膺的普世價值原則,例如人人生而平等,生命、自由、幸福不容剝奪)聯合贊助的18日巴士 巡遊之旅啓程,駛經艾州多個城市宣揚金本位制,共和黨有意角逐2012年總統大選的6位最熱門人選亦參與巡遊,其中有前眾院議長金里奇(Newt Gingrich)、前新墨西哥州長Gary Johnson、前明尼蘇達州長Tim Pawlenty和前賓夕法尼州參議員Rick Santorum等,大會並安排金里奇和Santorum於7月2日在終點站Des Moines發表演說。

美國國會亦不時有提議恢復金本 位制,有國會智囊團之稱的Congressional Research Service的Craig K. Elwell,今年6月23日特地就美國宏觀經濟政策發表題為Brief History of the Gold Standard in the United States報告(CRS報告);Elwell表明對金本位制並沒有預設立場,報告只是陳述美國的貨幣系統歷程作為政策參考資料。

CRS 報告指出,美國早期採用金銀並行的雙金本位制(bimetallic standard),最早的《鑄幣法案》(Coinage Act of 1792)規定了面值1美元的銀幣純銀含量(重416 grains的銀幣含純銀371.25 grains),而黃金與白銀的兌換率法定為1比15。

黃金白銀輪番外流

就 在1792年鑄幣法案通過後沒有多久,國際銀價兌黃金即貶值至15.5比1,結果導致黃金外流,換取更多白銀回國使用,因而1792至1834年美國基本 以銀幣為主要流通貨幣。1834年,國會通過調高金銀兌換率至16比1(當時國際市場約為15.7比1),方法是減少金幣的純金含量,但這次雙金本位「滙 率」改制令原本10美元相當於3712.5 grains白銀的債務,在美國本土用較少黃金便足以償付,於是大量白銀流向國際市場以較低滙價兌換黃金回國使用,其後三藩市和澳洲陸續發現新金礦,黃金 供應大增令白銀更加「奇貨可居」,到1850年,金幣在美國成為主要貨幣,銀幣幾乎消失無蹤。1853年,政府修訂法案批准鑄造1美元以下的小額銀幣應 市。

美國在南北戰爭(1861年4月12日至1865年4月9日)之前並沒有法定鈔票,但市面卻流通包括政府票據和銀行本票(bank notes)等紙貨幣,最早期例如1812年對抗英國的「第二次獨立戰爭」(War of 1812),政府為了籌募戰爭經費發行有利息的票據,並承諾將來憑票兌換黃金或白銀;銀行則利用「硬幣」資產槓桿發行持有人可以兌換黃金或白銀的本票,不 過,部分銀行由於「商譽」問題,其發行的本票會以票面值折扣易手,事實上,銀行擠提(金或銀幣)亦時有發生。無論如何,政府票據和銀行本票的出現有若貨幣 雙金本位制。

然而,由於內戰造成的財政壓力,政府很快發覺無法兌現以黃金或白銀贖回票據的承諾,銀行亦不再以黃金或白銀兌換本票。1862 年,政府根據《法定貨幣法案》或《綠背法案》(Legal Tender Acts或Greenback Acts)首次發行鈔票,市民可以利用這些法定貨幣(fiat money)在市場購買黃金或白銀,但政府不會向鈔票持有人兌換黃金或白銀,變相取消了雙金本位制。

真正的金本位制

內 戰結束後,國會決定重新採用金本位制,經過1870年代連串辯論,聯邦政府在1878年通過為綠背設定約3.47億美元的發行上限,並釐定鈔票與金幣(不 包括銀幣)的兌換價;1900年,政府通過的《金本位法案》(Gold Standard Act)再次確定黃金的地位,CRS報告將1879至1933年名為美國歷史上唯一的真正金本位制(A true gold standard)年代。

19 世紀末,另一形式的紙幣——支票日漸通行全國,銀行只需存入少量現金於票據交換所(clearing agent)便可以簽發支票,而大多數支票交易都是在交換所收支互相沖銷,甚少涉及現金交易,而銀行內只會準備少量硬幣和鈔票以備客戶兌現,結果類似上世 紀的擠提時有發生(尤其是現金需求特別緊張的農作物收成季節),有些銀行更被擠提而致倒閉。有見及此,政府於1913年成立聯邦儲備局,取代票據交換所的 功能並負責調節貨幣供應。CRS報告強調,聯儲局的出現對金本位制無大影響,反而1930至1933年的銀行擠提浪潮使聯儲局也無法維持金融市場秩序。

羅 斯福總統1933年3月入主白宮後,政府即推行多項新措施,包括取消鈔票兌換黃金權利,並將黃金國有化,以每盎斯20.67美元官價收購全國黃金後,嚴禁 市民私藏黃金;羅斯福又運用1917年的《與敵通商法》(Trading With the Enemy Act of 1917)禁止銀行外滙交易或對外輸出黃金,同時將美元兌黃金大幅貶值40%,外國政府透過國際貿易只能以新的兌換價向美國政府換取黃金;其後羅斯福總統 又根據Thomas修訂案(Thomas Amendment)賦予的權力,下令聯儲局加印鈔票至30億美元,1934年1月,金價升上每盎斯35美元。黃金只限於政府與政府之間的官方交 易,CRS報告稱之為半金本位制(quasi-gold standard)的開始。

1944年,環球多國達成布列頓森林協議,外滙管制愈 來愈寬鬆,各國貨幣可以自由兌換,黃金的地位進一步受到限制,國際貿易主要兌換為美元交收,國基會(IMF)的成立就是協助各國維持本國貨幣兌美元的穩定 性,黃金已絕少用作國際貿易貨幣媒介。隨着國際貿易愈趨蓬勃以及各國經濟不同程度發展,貨幣危機經常發生,由於美元是穩定外滙市場(間接與黃金掛鈎)的主 角,愈來愈多美元流入國際市場,1968年3月,美國政府廢除了聯儲局以黃金儲備作為印鈔的限制;而部分國家透過貿易賺取大量美元,美國金庫有被兌換一空 的危機,聯邦政府迫得不明文禁止外國政府以美元兌換黃金。1972年12月,各國政府達成協議讓美元貶值,黃金官價由每盎斯35美元升至38美元,但美國 從未以這價錢買賣黃金;1973年2月,財政部同意金價再升值至42.22美元,美元至此其實已變成自由浮動貨幣。1976年10月,美國正式宣布一項早 已成為事實的法令:美元不能兌換黃金。

回復金本位的兩難

CRS報告回顧金本位制歷史指出,政府可以隨時利用行 政命令改變金本位的定義,例子有1834年的金銀兌換價,甚至強制沒收黃金,例如羅斯福1933年的「新政」,而事實證明金本位制亦難以抵禦戰爭及國際或 本土金融危機的衝擊。格林斯平於1981年9月(他當時是Townsend-Greenspan經濟顧問公司的合夥人,尚未被委任為聯儲局主席)在《華爾 街日報》回應市場有聲音要求恢復金本位制的文章指出,重新實行金本位制即時要面對定價難題,財政部不論將金價定得太高或太低(或者其後證明太高或太低), 都會造成一是大量黃金等着兌換美元,一是金庫被提空的隱憂。

*****************************************

2011年7月19日

信報研究部 投資遠見

黃金不是錢?

據統計,截至2009年歷來合共開採了16萬噸黃金,而美國目前國債約14萬億美元,相當於全球黃金總值的1.8倍。聯儲局主席貝南奇7月13日出席國會金融服務聽證會遭共和黨議員Ron Paul質詢黃金問題。

Paul:貝南奇先生,金價今日升到1,580美元,而過去3年美元已貶值了差不多50%,我懷疑你每朝起牀有沒有關心過金價?

貝南奇:有,我有留心金價,但金價係反映一大堆東西,啲人過去幾年買金是為了預防所謂尾部風險(tail risk),即是潛在主要危機出現,近年環球動盪嚇怕人。

Paul:你認為黃金係唔錢?

(停頓)

貝南奇:唔算係錢,係貴金屬……

Paul:即使黃金當錢用已有6000年歷史?有人要推翻這經濟法則?

貝南奇:嗯,我意思係,即係——,你會不會話國庫票據係錢?道理一樣,它們是金融資產。

Paul:如果黃金唔係錢,為何中央銀行都揸金?

貝南奇:因為係一種儲備的,係一種——

Paul:何以他們不揸鑽石?

貝南奇:傳統嘛,長期傳統。

Paul提問時間結束。

貝 南奇與他的前任格林斯平有關黃金價值的觀點可算南轅北轍,格林斯平1999年5月20日在國會聽證會表示,法定貨幣在極端情況下有機會完全失去價值變得沒 有人要(例如1923年的德國馬克),但黃金則永遠為人接受。另外,格林斯平認為國庫票據是政府負債,而黃金則是資產。

看來福布斯、金里奇以至APIA等的言行即使沒有政治因素,但透過金本位強化美國經濟體系顯然是不切實際的期望。

2011年7月18日 星期一

望大家心平氣和



哇!兩日Family Day,竟留了200多條留言,是因為指數兄說這裡少人上來,大家幫手增加流覽量嗎?(笑)不設權限,暢所欲言,希望大家珍借,慎言!不要流於口舌之爭,多包容!小弟講過,設立本blog是希望作一個歷史記錄!為何要如此做?大家有沒有想過?

生於此世,從小學到中學到大學,學校所教有很多不足之處,像小弟最近看的馬克思的《資本論》,香港學校何曾教過?何曾有教師叫你看過?很多老師都教導學生,馬克思思想產生了共產主義,共產主義證明失敗,所以馬克思所說都是垃圾!《貨幣戰爭》所說,又有多少是學校教過?我認識過一個大學經濟系碩士,竟還以為美元與黃金掛勾!

若非大家通過討論,貢獻自已搜集的資料,互相分享,那能學到這麼多東西?根據馬田大師的分析,這個黃金牛市有機會運行到2045年。到時,我們都已變成老人家,有些人更可能已不在人世,大家有沒有想將一些東西留給後人,留給自已的子孫。不知大家有沒有子女?如果有的,你希望他們只接受學校那些教育嗎?你會否希望他們學到更多學校不教,而又對他們非常重要的知識。

這就是我寫這blog的原因之一,因為我有兩個子女!我想他們將來有能得到父親留下的知識,能夠在投資路上獲益。金銀知識浩瀚,很難用一本書或兩本書概括,且經濟形勢不斷轉變,建立一個資料豐富的網頁比寫一本書,對後人的意義更大。

任人留言,不設權限,能更清楚看到人心,看到市場的心理。過去兩個月,金銀經歷了一個整固期,低見過$1478左右,就在那時,冷嘲熱諷的聲音即刻湧現,甚至是粗口,來自另一個Joe、ALex,還有指數兄的罵聲層出不窮。那時大約是5月中(指數兄第一個留言在5月18日),兩個月過去,怎樣?黃金再創高峰!現在那些留言通通成了記錄,幾年後,就是另一批後輩的參考。知道原來當調整時,就有會這種情況出現,我相信黃金的牛市還有漫長的路,亦肯定會再有調整,可能是3000跌到2000,或4000路到2500,或2000路落1500,就像過去40年的股市一樣,調整不斷!

再過五年十年二十年,當我們的子女長大,這些粗口、未日撚、罵聲亦一樣是他們的參考!(如果互聯網沒有受禁制,這裡沒有被黑客攻擊的話),所以,希望大家能慎言,盡量以理性去討論,不要流於口舌之爭。你們的每一句說話都是後人的參考。

金價破$1600,又是一個重要關口,在此送上一曲給各位留言者,大家耳熟能詳集體回億──黃金戰士(泰文版)!

2011年7月14日 星期四

直擊末日撚反地產霸權





聞名不如見面,多得指數兄,youtube找找,又有不少關於霸屋運動,參與者更拍攝直擊整個霸屋過程,除了荷蘭外,更已漫延至倫敦,連西班牙、加拿大亦有,不知將來有沒有香港80後模仿?

2011年7月13日 星期三

荷蘭末日撚




沒深入了解,千萬別輕言沒有!又要多謝指數兄給予靈感了,其實舊壇都介紹過!外國就沒有人聲討地產霸權嗎?當然不是!

荷蘭發展多年的霸屋運動是其一,當地無殼蝸牛為了對抗地產商,實行霸屋,偷偷進入地產商購來重建的空置單位,遇上強遷,就於網上招集同道者聲討,與地產商力抗到底,連政府都沒有辨法,怕了他們,部份最後由政府出錢將物業買下,給他們居住。很多人已視霸屋運動為一種態度,有錢亦不買樓,死也要住霸屋,並將霸來的屋塗上五顏六色,以示光明正大(上圖)。有部份死硬派更連政府買給他們住都不肯,只肯住霸屋!外國一樣有末日撚,非香港獨有!外國月光不會特別圓!你夠膽在香港霸屋嗎?

詳情可看前明周記者陳曉蕾報導:

2011年7月12日 星期二

唯金堅挺!

今日股市大跌,創半年以來最大單日跌幅,龍頭屋苑太古城呎價亦創每呎$6700新低,唯有貨幣之王──黃金,繼續堅挺!樓價、股票、貨幣,以黃金計價,正在崩潰!

分散投資真的很重要!雖然未必每個金甲蟲認同,但它確實讓你看清楚每種資產的表現,好作一個比較。很多香港股民終日只懂在股海裡鑽,蝕了不甘心,死守,整日換來換去,不分析,人云亦云,其實在股市以外,投資市場的天空非常廣闊。

看了部份大師最新大作《The fate of Gold & Oil》,其實早於7月4日大師已作出驚告,他說,當人人都認定政府必要時一定會救市,避免Too Big To Fail時,就是大鱷「吸水」良機,吸水當然會在最大的水池,他特別舉了70年代的銀市為例。

每次都會有人犧牲,有人被開刀,70年代是亨特兄弟,今日可能會是保爾森!銀市、金市有可能被開刀嗎?可能性不高,因為規模細,特別是銀市,那有水可吸,向持實貨者開刀,浪費彈藥,向衍生市場嗎?水量亦不多。大水池在那?當然是股市了。

事情將如何發展?實在估不到,政府是會再救市的,但我認為要到千呼萬喚時,才會出招,其間不知會有多大的波動。

黃金,經數月前的「實驗」,已證明了是資金避險地,這數月的橫行悶局相信是為了在衍生市場累積空倉,再殺個操手不及!這次可能會來個一箭雙雕,股市及金市空倉將會非常危險!

2011年7月11日 星期一

通賬與循環

今個星期日,無線電視《新聞透視》與有線新聞不約而同講通脹,與朋友談經濟亦很多時講及通脹,似乎大家都很關心,並認為東西貴了,影響生活,究竟東西是否貴了?

其實也不算是!換一個角度看,大家覺得東西貴了,會否因為近幾十年東西太便宜之故呢?看看歷史,商品市場出現比股票市場早許多,紀錄亦齊全,從一些文獻甚至能查到15世紀文藝復興時期的小麥價格。

幾百年來,商品價格有升有跌,一個上升周期長達20至30年,下跌周期又是20至30年,基本上是循環交替出現。像上圖就是1866年從2008年美國小麥及粟米,經通賬調整後的實際價格,從圖中可見,從1971年起至1999年的30年裡,單看以上兩種商品,我們經歷了一個大熊市,這個熊市有可能無休止地繼續下去嗎?大家有可能無休止地享受廉價的商品嗎?

顯然不可能,因為這不符合歷史的常態!商品由2000見底回升起,至今只發展了11年,以一個周期30年計,連一半路都未走完。

為何之前會是一個長達30年的大熊市?最近糟老頭兄解說石油價格是很好的參考:
http://www.inv168.com/phpBB3/viewtopic.php?f=48&t=55224&start=6450
發生石油身上的事,在其實商品身上亦同樣有發生,這就是做成商品大熊市的背後因由,但人類是要進步的,歷史要前進,不公平及不平等的狀況不可能無休止地繼續下去,到達臨界面時,宇宙動力就會來個大反撲,現在通賬只是個反撲的一個過程,會完結嗎?當然會,過了之後,人類會再學懂一點東西,社會會進行改革,地球盟主會更換,權力會重新劃分,財富亦一樣。沒有人可以阻止,亦不關甚麼末日論事,只是一種循環!

PS:謝Cefull解說實物商品與股票分別,大家果然心水清!

2011年7月9日 星期六

回收店新招數


黃金回收店愈開愈多,單是旺角先達地下就有兩間,可能給人投訴「食價」厲害,又黑箱作業,最近開始改變營運模式,在舖面貼出回收價,不過細心計,仍然食水深,而且不知會否在量度重量時「做手腳」,香港交通方便,金行成行成市,想回收黃金,還是老老實實好,否則生意很難維持下去!

2011年7月7日 星期四

共和黨議員Ron Paul反聯儲局

美國共和黨議員Ron Paul一向以評批聯儲局及美元發行系統見稱,今年七十五歲他更曾大膽鼓催解散聯儲局,從前勢孤力弱,沒有引起太多注意,不過自從金融海嘯後,情況大為改變,繼早前在國會提出美國沽金還債建議,聲東擊西質疑美國黃金儲備後,最近又提議聯儲局一把火燒掉美國國債,避免美國出現債務違約危機,今日信報畢老林更以此為題,寫了一篇文章介紹阿Paul。

其實,阿Paul除了言論出位,行為亦一樣,最大膽的行動莫過於發行自已的貨幣,挑戰美元,稱為Paul Dollar,Paul Dollar有銅幣及紙幣,亦有銀幣,最近就推出了一款銀幣(見上圖),售價跟Kitco的銀幣相約。

時常在想,像阿Paul這種人物,葫蘆裡究竟賣甚麼藥?這樣的人物為何能容於銀行家霸權的美國?為何沒有人整治他?刺殺他?會有陰謀嗎?

想深一層,其實亦未必要想得太復雜!阿Paul畢竟已七十五歲,勢孤力弱,根本翻不了天,而最重要是留著他,好等將來有用得著的地方,不要忘記,「那些人」不一定是憎恨黃金白銀的,必要時更可能利用金銀打擊紙幣,謀取最大利益,下一集馬田大師將會說的就是如此,1869年到1900年,他們就推波助瀾,利用手上黃金攻擊林肯綠幣,最終實現金本位。

勿公開私隱資料

小弟一放完假回公司,即有兩個同事離職,未請到人前,工作量大增,這兩星期都會很忙!馬田大師第八集要八月中才完成!

歡迎網友們繼續熱烈討論,雖間中有不同聲音意見,甚至言語攻擊,但小弟相信金銀牛市還有很長時間,作為一種歷史紀錄,小弟會繼續奉行不干預政策。請各發言者自行承擔責任,發言要慎重。還有一點想說清楚,在未經授權及同意下,切勿隨意公開任何人的個人資料,如電話、住址等,這可能會觸犯私隱條例。

2011年7月4日 星期一

2010年世界各国黄金储备占外汇率比例

世界各国黄金储备排名表更新于2010年12月,数据来源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的国际金融统计数据库(IFS)2010年12月版以及其他可得到的来源。此次统计中,美国的黄金储备量仍高居榜首,紧随其后的是德国、IMF、意大利和法国,中国仍排名第六。与上一次季度相比,俄罗斯黄金储备量增加49.2吨,日本黄金储备量不变,俄罗斯超过日本位居第八。

黃金是否有用,是否值得儲蓄,看多個歐洲大國自己實際做了何種選擇可知,希臘都有117t黃金,黃金佔外匯儲備78.7%,她也接近破產了,反正現在是高位,她為何不賣掉所有黃金還債呢?

其中,香港的黃金佔外匯儲備率竟然是零!?那少少的2.1t也不是撥入外匯儲備率內的。不過,與美國有"深厚"關系的國家,例如日本、南韓、沙特等先進國家其儲備都是不超過5%的。

為何差異那麼大呢?

以上兩個問題,都與各國各自擁有的國際儲備多少有關!
國際儲備(international reserve)是指各國政府為了彌補國際收支赤字,保持匯率穩定,以及應付其他緊急支付的需要而持有的國
際間普遍接受的所有流動資產的總稱

國際儲備的作用

  1.國適度緩解國際收支不平衡對本國經濟的衝擊。

  2.維持本國貨幣匯率的穩定。

  3.充當本國對外借債的基本保證。

  4.影響貨幣發行量。

國際儲備的構成

  國際儲備主要由四種形式的資產構成:

  1外匯儲備:指一國貨幣當局持有的以國際貨幣表示的流動資產,主要採取國外銀行存款和外國政府債券等形式。

  2黃金儲備:指一國貨幣當局持有的貨幣性黃金。在國際金本位制度下,黃金儲備是國際儲備的典型形式。

  3特別提款權:是國際貨幣基金1969年創設的一種帳面資產,並按一定比例分配給會員國, 用於會員國政府之間的國際結算,並允許會員國用它換取可兌換貨幣進行國際支付

  4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儲備頭寸

  用於儲備的資產,之所以加國際二字,是因為它非比尋常,絕不是普通的商品和貨幣。否則,拿出來人家不認,關鍵時刻靠不住。除了公認性外,作為國際儲備的資產,還要有充分的流動性,能夠自由兌換。如美元和美國中長期債券相比,流動性要強得多,所以,前者列入一級儲備,後者只能列為二三級儲備。當然,國際儲備還要兼顧安全,內在價值必須相對穩定,輕易不會大起大落。按照上述要求,可以作為國際儲備的資產,為數並不多,滿打滿算只有4種:黃金、外匯、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儲備頭寸特別提款權

  俗話說,盛事典籍文物,亂世黃金白銀。這是因為黃金儲量有限,不可再生,且金的物理性極其穩定,很少變質破損。

  當然,確定國際儲備規模,並非韓信用兵,多多益善,要與國家的經濟發展水準相適應。外匯儲備太多,相當於把大量資金存到國外,拱手送給人家使用,自己只是賺了點利息。而一旦外匯貶值,就要跟著折財。

  國際儲備資產各異,安全性、獲利性、流動性不同,在總資產佔有的比例,也應長短有別。假設我們儲備了大量美國長期債券,卻突然出現巨額債務缺口,其他儲備不足,只能在債市上割肉,低價拋出,以彌補虧空。

希臘的現在情況是死拉著歐元不放,要不我做引爆世界法幣系統的炸彈,要不救我!如果她能支撐到美債首先違約,那她的黃金佔外匯儲備78.7%便大派用場了,反而黃金佔外匯儲備0.0%,國際儲備是滿手美債、元的港幣便變成廢紙了。

資料來源自百度百科


2011年7月3日 星期日

膠著狀態


難寫過論文!不就是馬田大師第八集了!1869年至1900年的三十年,史料又多又亂,單是影印出來的筆記就有幾寸厚,很多資料更出現誤差,例如美國何時實行金本位,有的說1873,有的說1879,有的說1900,連《貨幣戰爭》的史料也發現可能有錯,如1866年的緊縮法案(P59),宋先生說是Contraction Act,但有人叫Funding Act of 1866,是兩條法案?還是那方錯了?

小弟還發現,這段時間的史料很多像被人刻意隱瞞,就算幾本有名的著作,都提及不多,或有所遺漏。《貨幣戰爭》中有關1869年的黃金舞弊案更隻字未提。因為這個時期是爭論美國貨幣制度的重要時期,不同觀點的著作難免有偏頗,就像國共對歷史不同解讀一樣,如大陸會叫秋收起義,台灣則叫秋收暴動,大陸認為成功,台灣認為失敗,原來在西方學術界一樣有這種問題。希望能順利完成!但膠著狀態,真是要休息一下,才能再上路!不過我相信這是最難寫的一集,過了,其餘的就會很易寫了!寫文時,意外發現一段大陸學者吳志峰的分析,很好,值得大家細味閱讀:

--------------------------------------------------------------------------------------------
美聯儲這次開閘買國債,與美國十九世紀六十年代內戰時期停止金本位開印“綠幣”的做法“好有一比”。內戰前棉花是美國主要的出口產品,大概佔到出口價值的一半,南方種植園經濟就是靠出口棉花得到貿易盈余,而北方經濟對國外是貿易赤字。內戰爆發後南北方經濟隔離,北方無法從南方取得盈余,但其進口需求並未縮減,因此立足北方的林肯政府頓時財力吃緊,不得不終止金本位制、發行“綠幣”融資,印鈔機就此開動。

而現在的美國政府,為拯救正在加速崩潰的銀行體係,不得不動用財政資金救市。市場普遍認為,今年美國國債的發行將超過2萬億美元,由于國內儲蓄極低,如果不能吸引外國投資者購買,則唯一的辦法就是由美聯儲直接購買,也就是赤字貨幣化。

那麼內戰時期加印“綠幣”是否造成了通貨膨脹和貨幣的對外貶值呢?在弗裏德曼《美國貨幣史》找到的數據是,以Warren-Pearson批發物價指數衡量的美國價格水平在1864年8至9月達到頂峰,是1861年內戰爆發時平均價格水平的2.5倍,至1865年戰爭結束前夕,物價已略有下降,但仍是1861年水平的2倍。至于貨幣對外貶值可以拿黃金升水來衡量,數據表明,黃金的綠幣價格指數以1861年為100,在1864年頂峰時期約為200,但隨著內戰結束升水快速下滑,至1879年恢復金本位,整個內戰時期黃金價格指數是收斂的,平均為124.57。也就是說“綠幣”時期,美元對外並沒有大幅貶值。

雖然“一戰”以前的學者普遍認為,美國內戰時期因發行“綠幣”導致通貨膨脹是“可恥”的,但是與“一次”、“二次”世界大戰時期以及世界其他地區的惡性通脹經歷相比,內戰“綠幣”時期的通脹是溫和的。弗裏德曼認為,資本的流入在其中起了很大作用:“如果人們預期黃金的綠幣價格繼續上漲,人們就會把手中的綠幣換成黃金或外匯,以便在將來的升值中獲利。另一方面,如果人們預期黃金的綠幣價格上升之後會回歸到之前的水平,人們就會把手中的黃金和外匯換成綠幣,以便從將來的黃金低價格中獲利。看起來人們的預期更傾向于後者”。

弗裏德曼這個判斷顯然得到了實證的支持,而有關資本流入的數據更是直接證據,“早在1863年2月荷蘭銀行就開始小規模購買美國證券”, 1864年聯邦政府在戰爭中的節節勝利“看起來預示了戰爭的迅速結束和北方的徹底勝利,這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廣大投資者去持有綠幣資產,盡管當年黃金升水的上漲速度很快”,“這些事情對于恢復美國對英國投資者的吸引力十分重要”。

也就是說,美國內戰時期開動印鈔機並沒有帶來太過嚴重的通貨膨脹和美元大幅貶值,主要是因為外國投資者對購買美國債券有信心。這個結論顯然對于今天的伯南克與美聯儲有重要意義。如果中國等外國投資者對購買外資信心盡失,美聯儲不得不加印貨幣來承接外國投資者拋售的債券,那樣就會限于惡性循環,推動美聯儲將赤字貨幣化和大量投放貨幣,進而造成對內通貨膨脹和對外美元貶值,美元的長期貶值進一步壓低投資者信心,更進一步拋售債券……


那麼現在有沒有造成投資者信心的動搖呢?從美聯儲宣布這一消息開始,3月18日美元指數收盤于84.595,較前一個交易日大幅下跌2.69%,創下自1985年以來的最大單日跌幅,3月19日美元再度下跌1.73%,上周一繼續下跌至82附近。然而這種貶值如果只是短期的,可能反而會吸引外國投資者。美國國債此後大幅走高,收益率創下1987年後最大的單日跌幅,表明投資者短期信心反而增強,這應該是美聯儲樂于看到的。


然而關鍵還在于投資者是否長期看好美元資產投資價值。由于美國整個國家負債比例太大,美元資產的長期價值非常令人懷疑。奧巴馬2月宣布的2010財年預算財政赤字是17500億,高達GDP的12%,總支出達3.6萬億美元,也就是聯邦政府每花一塊錢就有五毛是借來的。而且美國不像日本,後者雖然同樣赤字高懸,但日本的企業和國民卻是有錢的,政府借的是內債而非外債。而至去年底美國未清償債券余額已達到10.7萬億美元,加上地方政府債、企業債、金融債、私人債,美國總債務達到53萬億美元,已是一個債務深重的國家。

阿租意見:

能否隱住對美元的信心是關鍵!現在,老美基本上是依靠踩低別人來抬高自已,再加各種傳媒攻勢,如殺拉登。最近又重提外星人事件,目的就是表達一個訊息,美國最勁,連外星人來地球都得找他們,因為美國是人類的領袖!(指數兄可放心,小弟絕不信UFO之說,末日撚絕不包含UFO,子不語怪力亂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