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6月30日 星期二

未死得住!?



事情急速發展,希臘當地最新消息,希臘政府與國際債權人及IMF正在談判,似乎將會推出一個暫緩希臘還款的方案,方案有兩個選擇,三個月及五個暫緩,可能五個月的方案較辣,要希臘加大削赤力度,所以齊普拉斯傾向選擇「三個月方案」,希臘將接受這方案,直至………

October

1 Oct 2015大爆發(五)











Martin看好2015.75後美股走勢,並認為將於2017年升至一個高位,能有多高呢?根據2014年9月撰寫的《Dow & Confusion》(圖1),他認為,如果2015年3月出現低位,那麼2015.75會見高位,美股將於2017年見40000點。這個數字是建基他經常提及的鐘擺動力Sling Shot Move(圖2)及加上電腦數據分析。1987年股災時,曾用此法預測股市將於1989年見頂,後來應驗,只是見頂的不是美股,而是日經。

此處要理解,信心模式的起落,不是指某單一市場,而是資金隨信心模式走向,在市場上流轉,導致不同市場,或見頂回落,或見底回升。例如1987年股災,美股釋出的資金,隨日元走高轉移到日本,形成1989年的日股泡沫。

Martin以此分析美股走勢,2007至2009年的大跌並非一次完整熊市,因為月線圖在7個月內完全逆轉過來(圖3),以鐘擺反彈力度畫出線A及線B,展示出美股將會先升至27000點,然後再升至43000點,所以Martin才作出2017美股見四萬的預測。現在走勢只是偏離反彈力度,處於一個較弱的Weaker Version。

這個四萬點預測會否太誇張呢?Martin認為不會,因為2015.75是一個政府債務危機,在同文中他提醒讀者要留意,債市所盛載的資金是股市的三倍,所以這不是一個價格問題,而是時間的問題,當資金從債市走出來,債市的情況會類似1929年的大股災。而很多資產,包括黄金,將會轉勢。在這篇九個月前發表的文章中,Martin已清楚地表明,國家債務危機很有可能率先於歐洲爆發。(圖4及圖5)

事實上,回顧經濟信心模式對投資市場的影響,這種預測確實不誇張。看圖6,我們身處的這一波51.6年私人信心期(1981.65 - 2032.95),扣去最早的階段轉移通縮,私人信心的起始點是1985.65,這一天非常接近廣場協議簽定日(9月22日)(因為是秘密會議,外界一直不知實際何時開始商討),G5(美日英法德)決定讓日元升值,日元於兩年內升值100%,投資者憧憬日元上升帶來資產升值,資金流出美元,兌成日元再湧入日本,形成日本經濟泡沫。

日股是泡沫代表之一(還有日本房地產),日經從協議簽署時約13000點,於4.3年內(8.6年的1/2)升至大約39000點,直至1989.95見頂,泡沫爆破,期內升幅高達300%,期間經歷一次大調整(1987年環球股災),日經跌幅約21%,但很快復元過來,延續升勢,股災於1987年10月19日爆發,是4.3年的1/2,即1985.65 + 2.15 = 1987.8,剛好是1987年10月19日(這次經濟信心模式準確到令人難以置信),圖7可清楚看到日經整個走勢。所以,不要看輕投資者信心轉變威力,美股升300%絶不出奇。

1989年日本經濟爆破,資金轉到新興經濟體,如泰國、印尼,產生另一波泡沫,詳情可看這篇文章。其中提到從1988年至1994年泰國股市漲了8倍,南韓股市漲了7倍,結果這些地方爆發了金融危機,股市、房地產等全部大跌,貨幣貶值,墨西哥披索貶幅尤為明顯,三日間兌美元下跌42%,圖8可看到泰國亞洲股市的跌勢。這些都發生在1994年,時間雖然不是與Martin的經濟信心模式完全一致,但相差亦不遠。危機後,資金轉到歐美,推動股市上升,直至4.3年後的1998.55。這段期間美股升超過1倍(1994年7月道指約3800點,1998年4月道升至接近9000點),德股更誇張,從大約2000點升至6000點,升300%。

資金流入歐美,蘊釀另一波危機。根據Martin的經濟信心模式,1994.25 + 4.3年,危機應會發生在1998.55,大約是1998年6月20日。就在這年6月,原本年年賺錢的長期資本管理公司錄得成立以來最大虧損。1998年8月17日俄國斯國債違約,撼動全球金融市場,導致1998年底長期資本破產。圖9可以看到長期資本管理的資金淨值走勢於6月崩潰。

長期資本從事甚麼投資?為何俄國國債違約會導致他破產,再影響環球金融市場?有時間可看看這篇文章,其實原理很簡單—1999年歐元成立前,歐洲各有自已貨幣,發行自己國債,由於各國生產力不同,財政管理能力有別,所以債息亦不同,生產力較低,財政管理能力較差的國家,債息自然比較高。

例如希臘債息普遍高於德國債息,但隨著歐元誕生,貨幣一體化,債息理應走向一致,同一種貨幣不可能存在數種不同利率,否則就會出現炒作,例如希臘與德國同樣以歐元為法幣,但希臘利率卻高於德國,投資者就可於德國借錢,然後跑到希臘放貸,賺取息差,那麼低息國銀行體系就會承受較大的借款壓力。假若希臘利息高於德國,希臘人借歐元,為何要在本國,而不到德國,享受低息?如此,豈非逼高息歐元國的投資者、借款人湧向德國銀行或財務公司借錢。

所以歐元誕生後,希臘等高息地區的國債利率可能走低,國債理應升值,德國相反,債息應走高,債價應下跌。長期資本於是做一種套利把戲,一方面大手買入希臘、意大利等高息國政府債券,另一方面就沽空德國國債,賺取最大收益。這種預測初期很準確,頭幾年為公司帶來可觀利潤,同時帶動一輪國債投資熱潮,剛好此時俄羅斯剛經歷共產陣型瓦解(1989年後),經濟陷入困境,俄國政府趁機大發國債,誰知經濟根本跟不上,還款能力成疑,市場開始恐慌,資金流入經濟實力較強,國債相對安全的德國政府債券市場,朝長期資本預計的相反方向發展,最終釀成金融危機,公司破產收場。

1998.55俄羅斯金融危機,觸發環球股市回落,美股大約從9000點跌至7500點,德股從5700回落到4500點,當中以俄羅斯股市跌幅最大,從600點跌至100點。除了風眼俄羅斯,其他地方很快見底回升,美股、港股、德股,都升了不少,但根據Martin的經濟信心模式,1998.55後私人信心理應下跌,結果這個牛市是個假牛,只維持了兩年,大約2.15年後就土崩瓦解—科網泡抹爆破,1998.55 + 2.15 = 2000.7,即是2000年8月15日。

翻查道指,科網熱潮最高位是2000年9月6日的11300點左右,與經濟信心模式回落日相差約21日,Martin的理論準確得叫人拍案叫絕。環球股市開始新一輪跌浪,浪底在那裡呢?資金又往那裡去呢?給時間大家消化消化!下集繼續,及試解港股與信心經濟模式關係。

PS:圖6簡要有助消化Martin經濟信心模式走勢

2015年6月29日 星期一

希臘—閃電資本管制




話咁快,開始發作!今朝起床,各大媒體報導,希臘宣佈今日起實施資本管制,股市、銀行暫停營業。以下是《蘋果》報導:

歐洲央行決議不提高希臘銀行緊急流動性援助上限,僅表示正與希臘央行合作維持金融穩定,顯示雅典當局執意公投恐招致金融崩潰,歐銀為保護自身資產負債表不願進一步伸出援手,恐導致希臘民眾更加恐慌加速擠兌存款。希臘金融面臨黑色星期一,希臘財長瓦魯法奇斯宣布實施資本管制,希臘銀行、股票交易所周一已確定不會開門,銀行將持續關閉直到7月7日,每人每天提款機限領60歐元。歐元今開盤重貶逾1.5%,直接摜破1歐元兌1.1美元關卡,美股道瓊期指一度大跌近350點,稍後跌幅收斂,但仍下跌約250點。彭博早先報導指出,歐銀也認為有必要強制希臘銀行周一休假,因現行ELA額度恐不足以因應擠兌潮。雅典當局要求延展原定月底到期的現行紓困方案至7月5日公投過後,但遭歐元區其他18國財長斷然拒絕,後18國財長更逕自召開首場排除希臘的會議,歸咎希臘破壞談判,矢言竭盡所能穩定歐元區,強調歐元區如今已比數年前危機高峰更經得起衝擊。歐洲領袖已轉為專注將希臘違約或退出歐元區損害降到最小的B計劃,德國財長蕭伯樂(Wolfgang Schaeuble)說:「我們很清楚必須抵禦任何想像得到的擴散威脅,決心防止金融市場的任何不確定性。」18國財長也正式聲明「現行希臘金融援助安排將於6/30到期」,同時也隱隱催促希臘實施資本管制。芬蘭財長史杜普表示:「(希臘)恐面臨非常悲慘的1天」。希臘財長瓦魯法奇斯反嗆:「對全歐皆是悲慘的1天。」

撰文時港股下跌中(人行組合拳—降準+減息都沒有用),今晚美股應會跌!爆了嗎?我想這只是希臘的威脅,想迫歐洲央行讓步!會不會讓?應該會!區區16億歐元到期債務,不值得作如此大犧牲吧!估計將應驗Martin的預計,六七月,美股、港股將見一個低位,之後回升,2015.75見高位,回調後延續升勢(美股),有買股票的網友,小心看路了!看看我們的估計準不準!(慶幸早前美股清了倉)

2015年6月21日 星期日

1 Oct 2015大爆發(四)

2015年6月23日更新版










根據Martin文章,2015.75是政府債務危機的轉捩點,對股市亦有影響。Martin預計美股將於2017年見高位,然後回落。跌幅多大呢?他在《Fractional Banking & China》一文曾提及:跌幅將超過2007至2009年的下跌浪,因為美國以外地方仍處於2007以來的下跌周期,應該要到2020年前才會見底。這是債務危機,不是股市或商品的泡沫。(圖1)

這裡指的是股市,環顧全球,包括香港、法國、澳洲、新加坡、俄羅斯、中國等,2009年以來,股市雖已回升不少,但仍未突破2007高位。長線看,仍處於2007年以來的下跌浪,就算某些地方,如美國、德國、日本,股市相對2009年底部,已反彈很多及突破2007年高位,但根據Martin看法,美股並不能走出整體下跌大勢,終會於2017再出現一次大跌。

換言之,2015.75至2017年高位之間,將是美股一個投資機會。可是,現在美股已經處於歷史高位了,會否已經是高位末期呢?這是很多投資者的擔憂。Martin認為沒有跡象顯示現在的美股有大跌風險,因為許多市場大跌前,月線圖走勢都會出現一種Spike High形態,1980黄金牛市高位(圖2),1987年股災高位(圖3),1929年美股高位(圖4),我們都可以看到相同的形態,但從2009至今的道指走勢(圖5),看不到這種形態。所以他認為美股還有一段上升期,2017年才會見頂。

至於香港股市,若從恆指月線圖(圖6),看不到這種Spike High形態,反而2007年的高位出現了此種形態。Martin文章在《China to Become Financial Capitol of world -but not yet》中提到,中國會於2020前見一個底部。另外在《The Dow as we Approach 2015.75》解答讀者關於2015.75後的股市走勢時,他認為一切要看9月情況,如果到時美股跟隨外圍見一個高位,那就會先調整,再繼續上升,潮2017高位進發。如果於6月及7月間見一個高位,然後於9月見一個低位,那2015.75後,美股就會繼續上升。另外在《Dow & 2015.75》(圖9)中提到,他提醒投資者,2015.75 後是政府信心的崩潰,除了政府國債外,私人範疇的資產如黄金、物業、股市……皆會上升,無論是香港或意大利,都一樣。

以此看來,2015.75後港股走勢會接近美股,高位在2017年,可能是2015.75-2020.05中途小循環轉捩點2017.9(圖8),投資者必需為此作準備。不過,Martin亦提及過,2007年中國股市已經見頂,之後會走低,美股是唯一的「遊戲」(圖10),若如此,近中港股市上升可能只是虛火,美股是2015.75後唯一值得投資的股市。

港股好淡之間,如何取捨?或者我們可以參考1920年代主要股市的走勢,是否跟隨美股瘋癲?圖10是當年日經及英國富時指數,從1924﹣1930年,兩者沒有跟隨美股大升,卻於1929年隨美股下滑,只是下滑幅度較少而已。港股而言,投資者需自已衡量,個人傾向審慎悲觀,環顧各地市場,很少同時好同時壞,資金不可能平均分散各地某一市場。1920年代,當年另一主要股市—奧地利維也納股市,亦沒有受1929美股大瀉影響,其網頁中有簡述這段歷史(圖12)。所以2015.75後,港股亦有可能不隨美股上升,繼續2010﹣2014年的悶局,然後跟隨美股於2017年下跌,但跌幅較小。若看不透陰晴不定的港股,未來兩年何不專注明朗的美股?(PS:感謝Frederick補充資料)





2015年6月10日 星期三

1 Oct 2015大爆發(三)












很多投資者對國債市場認識較淺,因為相對股市,國債入場門檻較高,最低入場費數以十萬元計,但我們絕不能忽視政府債務市場的影響力,早前施永青曾撰文提醒投資者,認識債市的重要。了解債市基本概念,有助明白2015.75大爆發。

當資金短時間內、急速地、大量地流入政府債券市,可最終必定引爆政府債務危機。Martin經常提及的一次是1931年國債危機,他甚至認為令大蕭條變得那麼糟糕的並非1929年美股崩圍,而是這次國債危機。危機如何出現,Martin製作了多幅圖解釋。

先看看圖1,1925至1933年紐約證券交易所的政府債券總值,1928年急升至高位後,開始下滑,一年後(1929)美股大跌,反彈回升,最後於1931年年中瀑布式崩潰。圖2及圖3看得更清楚,美股急升的兩年(1927﹣29),剛好是美國政府債券價格下跌期。

圖1與圖3似乎有矛盾,1927至1929,一方面美債下跌,另一方面政府債券總值卻向上爆升,在Martin《Ratio Analysis & the other side of 2015.75》末段找到原因,文中他說大蕭條之所以如此糟糕,是因為投資銀行家以低價向公眾出售外國政府債券。換言之是這些投資銀行首先於1927至1929年將大量資金投入外國政府債券,令債市總值於短時間內急升,然後1931年又以低價出售了這些債券,令債市總值急跌。

從這可以看到,美債只是危機構成1931年國債危機的一小部份,更大部份在於外國政府債券。這裡我們需要一點輔助,經濟學家Mira Wilkins曾寫了一本《The History of Foreign Investment in the United States 1914-1945》,書中有一圖(圖5)反映了當年外國資金流入美國的分佈情況,1929年時,購買美國政府債券只佔4%,購買美股佔了46.6%,換言之應有一大部份資金去了外國政府債券市場。

為甚麼流入美國市場的資金,不是買美債,卻是購買外國政府債券呢?因為1920年代,歐洲剛經歷完第一次世界大戰,戰爭及經濟破壞,許多政府累積巨大債務,陷入通縮,例如英國,圖6可見英國通縮於戰後一度高見負15%,美國受戰爭影響最少,資金跟隨信心走向流入美國,所以各國政府便湧到美國市場發債集資,小弟寫書中P.163亦曾提及這種情況。圖7是來自Martin的1919﹣1940資金流向圖,清楚看到1919﹣1929年資金持續地流入美國,相信當中有一大部份去了購買外國政府債券,形成了債市泡沫。

國債泡沫其實早於1928年已經爆發,資金從債市逃出後,先走去美股,引至1928﹣1929年美股大升市,然後美股泡沫爆破,資金短暫流回債市,到1931年又因為奧地利有銀行倒閉,金融界出現流動性危機,觸發持有大量政府債券的商業銀行,以低價拋售政府債券,釀成國債市場泡沫爆破,出現經濟大蕭條。

Martin認為投資市場於2015.75之後會出現類似1927之後的走勢。他在《The Coming Dallor Rally》及《Beware the Turning Point for Bonds -2015.75》等文(圖8及圖9),預計美債將見頂回落,情況類似1928﹣1929,另一方面,歐洲也會同時爆發新一輪債務危機,歐息抽升,歐洲資金連同美債回落走出來的資金,將湧向美股,推動美股於2017年走上一個高位,然後見頂大跌。若真如Martin所言,歐債將先於美債大跌,美債要到大約2019﹣2020才會出現顯的下跌,2015﹣2017將會是美股上升期。換言之,2015.75後,債券基金、債券都不是安全資產。

2015年6月3日 星期三

1 Oct 2015大爆發(二)







理解2015.75大爆發必須確認一點,這是一次政府債務危機Sovereign Debt Crisis。此觀點自2011年後開始頻繁地出現在Martin文章之中,早期可見於2011年三四月間發表的《How &  When》及《Hello World》等,至今提及不下數十次,可見他對這觀點的肯定。相信是因為美國於2010年8月宣佈第二輪量化寬鬆,決定由聯儲局買入美國國債,壓低利率,鞏固了他這種想法。大家最興趣以下幾個問題。

問題一:債務危機何時爆發?
問題二:債務危機在那裡爆發?
問題三:對投資市場有甚麼震動?
問題四:投資者應如何配置資產?

在《Hello World》中,Martin已非常確定地指出,電腦數據顯示政府債務危機的爆發時間是2007.15至2011.45浪之後的一浪,即2015.75至2020.05之間。至於2007.15至2011.45浪中出現的歐債危機,同文指出只是整個危機的前菜(First Appear)。這觀點至今沒有動搖過,且愈來愈肯定。

近一年來這種趨勢持續發酵,其中一項重要數據是商業銀行資產負債表的比率變化,從圖2可見,當2008年金融海嘯爆發時,私人借貸急速萎縮,資金流入政府債券市場,直至2011年,私人借貸才再次超越政府債券,但是最近在經濟看似無風無浪的情況下,流入政府債券的增長率再次超越私人工商借貸,是2008年以來的首次。圖3會看得更加清楚,商業銀行持有政府債券的總值自2008年後幾乎直升機式上升。

Martin最近在此文,解釋了這種現象為何與政府債務危機扯上關係。其中有兩段比較重要,圖4一段清楚地說到,這種資金流入國債超越私人工商借貸的情況,在歷史上非經濟不景氣下從未見過,所以肯定政府債券價格將於2015.75見頂。在私人信心期內(指51.6大周期)內,正常情況下,流入政府債券的資金應是下跌,上升意味著「泡沫」。

圖5一段解釋為何商業銀行為何會大規模買入政府債券。Martin認為這些商業銀行自知不能再透過操控利率及商品價格去賺錢,所以只能買入相對安全的政府債券。此種現象以前在《金價點睇》亦講過,其中一個原因是商業銀行知道聯儲局會入市購買國債,見債市有人包底,於是跟著入市,而不是因應聯儲局量寬壓低息口,增加工商借貸。(商業銀行如何操控利率?當時Martin不敢亂說,只會意「大家應知道」。你不知道不要緊,最近紙包不住火,政府缺錢下,已向他們開刀,圖6新聞有講。)

商業銀行資金湧入政府債券,若2015.75後私人信心期內的信心再次下跌,出現流動性問題,那會怎樣?這些商業銀行會如何處置這些政府債券?Martin預期我們將會看到近世歷史少見的政府債券大崩潰(Steeper Flash Crash)。這種大崩潰很久以前也發生過,而且爆發前的情況與今天相似得令人難以置信,給大家時間消化,下集繼續。

2015年6月2日 星期二

2020年人仔取代港幣?

今朝於網上討論區看到的!香港的《動向》雜誌報導的。塾真是假?不得而知,如果是真的,2020年至2022年,剛好將會是下輪黄金升市的頂部。在Martin Armstrong的這篇文章,亦有提到2015.75後,美元走高將令到與美元掛勾的貨幣面對資金流入的問題,就像瑞朗匯率走高,令資金流入瑞朗,最終使瑞朗脫勾一樣。



Martin講瑞郎兌勾的觀點,這與我早前說的有點不同,小弟認為是因為瑞士政府不欲瑞郎跟隨歐羅貶值,所以脫勾,Martin卻認為是瑞士政府不欲因為歐羅貶值,資金湧入瑞郎,需從匯市買入歐羅,沽出瑞郎,維持掛勾匯價,如此等同跟隨歐洲量寬,毀滅自家貨幣,吸納貶值歐元,故只能兌勾。

若美元對其他貨幣急升,由於港幣與美元掛勾,可能促使很多人拋售港元,換入美元以投資美元資產及提升購買力。港元供應大增,港府就需要沽出美元,吸納港元,維持掛勾價,港府有多少美元去抵禦全球沽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