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投資者對國債市場認識較淺,因為相對股市,國債入場門檻較高,最低入場費數以十萬元計,但我們絕不能忽視政府債務市場的影響力,早前施永青曾撰文提醒投資者,認識債市的重要。了解債市基本概念,有助明白2015.75大爆發。
當資金短時間內、急速地、大量地流入政府債券市,可最終必定引爆政府債務危機。Martin經常提及的一次是1931年國債危機,他甚至認為令大蕭條變得那麼糟糕的並非1929年美股崩圍,而是這次國債危機。危機如何出現,Martin製作了多幅圖解釋。
先看看圖1,1925至1933年紐約證券交易所的政府債券總值,1928年急升至高位後,開始下滑,一年後(1929)美股大跌,反彈回升,最後於1931年年中瀑布式崩潰。圖2及圖3看得更清楚,美股急升的兩年(1927﹣29),剛好是美國政府債券價格下跌期。
圖1與圖3似乎有矛盾,1927至1929,一方面美債下跌,另一方面政府債券總值卻向上爆升,在Martin《Ratio Analysis & the other side of 2015.75》末段找到原因,文中他說大蕭條之所以如此糟糕,是因為投資銀行家以低價向公眾出售外國政府債券。換言之是這些投資銀行首先於1927至1929年將大量資金投入外國政府債券,令債市總值於短時間內急升,然後1931年又以低價出售了這些債券,令債市總值急跌。
從這可以看到,美債只是危機構成1931年國債危機的一小部份,更大部份在於外國政府債券。這裡我們需要一點輔助,經濟學家Mira Wilkins曾寫了一本《The History of Foreign Investment in the United States 1914-1945》,書中有一圖(圖5)反映了當年外國資金流入美國的分佈情況,1929年時,購買美國政府債券只佔4%,購買美股佔了46.6%,換言之應有一大部份資金去了外國政府債券市場。
為甚麼流入美國市場的資金,不是買美債,卻是購買外國政府債券呢?因為1920年代,歐洲剛經歷完第一次世界大戰,戰爭及經濟破壞,許多政府累積巨大債務,陷入通縮,例如英國,圖6可見英國通縮於戰後一度高見負15%,美國受戰爭影響最少,資金跟隨信心走向流入美國,所以各國政府便湧到美國市場發債集資,小弟寫書中P.163亦曾提及這種情況。圖7是來自Martin的1919﹣1940資金流向圖,清楚看到1919﹣1929年資金持續地流入美國,相信當中有一大部份去了購買外國政府債券,形成了債市泡沫。
國債泡沫其實早於1928年已經爆發,資金從債市逃出後,先走去美股,引至1928﹣1929年美股大升市,然後美股泡沫爆破,資金短暫流回債市,到1931年又因為奧地利有銀行倒閉,金融界出現流動性危機,觸發持有大量政府債券的商業銀行,以低價拋售政府債券,釀成國債市場泡沫爆破,出現經濟大蕭條。
Martin認為投資市場於2015.75之後會出現類似1927之後的走勢。他在《The Coming Dallor Rally》及《Beware the Turning Point for Bonds -2015.75》等文(圖8及圖9),預計美債將見頂回落,情況類似1928﹣1929,另一方面,歐洲也會同時爆發新一輪債務危機,歐息抽升,歐洲資金連同美債回落走出來的資金,將湧向美股,推動美股於2017年走上一個高位,然後見頂大跌。若真如Martin所言,歐債將先於美債大跌,美債要到大約2019﹣2020才會出現顯的下跌,2015﹣2017將會是美股上升期。換言之,2015.75後,債券基金、債券都不是安全資產。
1 則留言:
很精彩,感謝ioe兄,more more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