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2月21日 星期六

給「弟兄」的參考

謝謝「弟兄」的意見。超通或高通脹前,有時的確會有通縮的情況,只是通縮時間的長短多少而已。弟兄說,已經參考了十多個國家的情況,那有沒有參考人類有史以來首個高通脹的記載?小弟獻上二圖,羅馬帝國時期的高通脹與貨幣供給關係。羅馬從公元64年就開始降低主要貨幣Denarius的成色,大幅增加貨幣供給,之後不同時期出現過通縮,如公元前80-公元90年的Social War時期,最後演變成「高通脹」,而且是一下子就爆發,之前很長時間,小麥價格差不多都在横行。但由增加貨幣供給開始計起,要到何時才出現「高通脹」呢?

要到二百年後的公元260多年才出現,當年羅馬其中一個行省「埃及」的小麥價格記載了這次高通脹。其實在公元260年前,羅馬已有很長一段時間都在濫發貨幣,尤其公元190年時,更大幅下降Denarius成色,但都沒有在隨後幾年出現高通脹。要直至七十年後的公元260年才出現。這說明,貨幣供給與高通脹雖然有關係,但出現的時間則要考慮更多其他因素,如果美元這次亦如當年羅馬,我們未必有壽命看見高通脹或超通降臨。當然我們要有心理迎接高通脹,但同時亦要有準備,美元的高通脹不會在我們有生之年出現,眼前可能是一個長時期的通縮。原因就在於構成高通脹出現的時間,除了關貨幣供給事,還有其他因素要考慮。

這並非說,美國就一定跟隨羅馬模式,只是一個參考,那就是高通脹或超通前的通縮時間,距差可以十分巨大,德國超通期前的通縮只有短短一兩年,但羅馬時期卻相對地長。如果有讀過西史,用常識去判斷,以國家規模、生產力、軍事力量等去計算,美國像羅馬?還是像德國威瑪?

我覺得像羅馬!




2013年12月11日 星期三

兩圖獻GORDON兄

超通(Hyperinflation)時會怎樣?下圖是1919﹣1923年德國威瑪共和時期的貨幣流轉速度(Velocity of Money)(又名貨幣流速),即是貨幣在經濟領域裡通過交易從一處轉到另一處的速度。威瑪初期速度只有1,但到了1923年上升到59,幾乎人人獲得到鈔票立即放棄或用掉,沒有人願意持有政府法幣。

對比今天美國,情況卻完全不同,從2008年金融海嘯後,貨幣流速就急線下滑,就算聯儲局推出QE不斷印錢買債,亦沒有起色,到今年更打破自1981年以來的最低紀錄。Why Why Why?




2013年11月16日 星期六

稅稅稅







當國家陷入債務危機,政府通常有兩種處理手法,一是印鈔,二是徵稅!美國兩邊都在做,2012通過被市場稱為「肥咖條款」的《外國賬戶稅收遵從法》(FATCA),要求全球金融機構向美國通報美國人在海外的金融資料,以供美國稅官查稅。否則將被視為與美政府「不合作」,機構在美國資產將徵30%重稅。

美國國內的稅收亦愈來愈重,今年初為了解決兩黨因為債務上限分歧而訂立的協議,向美國富人開刀,根據協議,年收入逾40萬美元的個人和年收入逾45萬美元的家庭大幅加稅,由35%提高至39.6%,資本增值稅、股息稅由15%升至20%,遺產稅由35%升至40%。

這些舉動引至富人逃亡潮,過去三個月,美國移民局數字顯示,放棄美國公民身份人士達歷史高峰,共2369人,包括著名女歌手Tina Turner,大陸首富,娃哈哈集團董事長宗慶後最近亦宣布放棄美國籍。

日本方面亦一樣,國家還未走出經濟衰退陰霾,日本傳媒已報導,首相安倍晉三會如期在2014年4月將消費稅調高3個百分點至8%。2015年10月會再提高至10﹪。

歐洲方面,法國政府債權佔GPD比重已從金融海嘯後的65﹪升至今年首季91.7﹪(見上圖),沉重債務下,法國政府剛剛通過新稅法,規定顧主為年薪超過100萬的顧員繳納75﹪稅金,為其兩年。結果做成富人外逃,營商艱難。

最近路過旺角女人街,遇到一個開小食店的法國人Dorian,廿七八歲上下,問他為何老遠跑來香港開小食店,Dorian大吐苦水,說歐洲經濟很差,他與家人原本開小食店,沒甚麼發展,之前來過五次香港,感覺不錯,所以跑到香港創業。他家鄉康城以前很好,近年治安及經濟每況愈下,上星期更有人被搶劫,當街被人開搶打死。他千叮萬矚到法國旅行要小心,亞洲面孔是賊人及劫匪主要目標。在巴黎用三星手機及艾風一定被搶。有沒有如此誇張?我也懷疑,但他說得很認真!

他又說,最麻煩是當地稅收愈來愈重,他搖頭大嘆,甚麼都是Tax Tax Tax Tax……做生意非常艱難,好不了打工多少。哈哈,你看人好,人家看你好,有人離開香港,亦有人老遠來到香港。Dorian小食店主打西班牙小食Churros,有機會不妨試試。Dorian的行為反映了歐洲經濟因為政府的重稅,正走下坡,經濟正在收縮。債務危機下,政府不一定通過印鈔來解決問題,亦可以加稅解決。而兩者其實都是一種「賴債」行為。

2013年10月16日 星期三

Putin's Key




敍利亞,早前原本戰雲密佈,歐美陣型磨拳擦掌,不過因為俄羅斯介入,提出化武換「動武」的主張,一下子冷卻了下來。根據《Business Standard》10月16日報導,為了令敍利亞和平談判成功舉行,美國更幫敍利亞政府及俄羅斯一把,敦促敍利亞反對派參加和談,只是反對派已經拒絕。美國國務院發言人Jen Psaki向記者表示,雖然困難重重,但仍會繼續向敍利亞反對派施壓,令他們參加談判。歐美與敍利亞的仗應該打不成了!

局勢發展詭異多變,因為細節非常復雜。敍利亞反對派並非我們所理解,以推翻獨裁政權為己任的「茉莉花民主鬥士」,當中龍蛇混雜。在敍利亞自由軍中(Free Syrian Army),包含了多支激進回教組織。九月中,阿拉伯半島電視台就報導,在歐美決定不動武後,自由軍第十一師轉投了阿蓋達分支之一的人民聖戰陣線(Al-Nusra Front)。這個組織剛於去年12月被美國政府列為恐怖組織。

更詭異是這支人民聖戰陣線中不但有中東回教徒,還有歐美回教徒,根據澳洲《Breaking News》報導,八月份大約有80名澳洲人赴敍加入自由軍,兩成人與人民聖戰陣線並肩作戰,對付敍利亞政府軍,並證實其中一次汽車炸彈襲擊由一名澳洲公民發動。

面對激進回教組織及恐怖組織,歐美陣型對敍利亞反對派的支援顯得顧慮重重,完全可以理解。萬一推翻敍利亞政府,可能助長恐怖活動,兩害取其輕,那就只好對敍利亞暫時容忍。這種政策二次大戰前曾出現,面對蘇俄共產主義威脅,歐美陣型實行所謂綏靖政策(Policy of Appeasement),對希特勒採取容忍態度,希特拉亦深明此理,1938年9月就逼捷克簽訂和約,容許德國吞併其蘇台德區。經過敍利亞一役後,俄羅斯高調宣佈擁有北極主權,恐怖組織這一大威脅或許就是普京的野心的來源。

2013年9月26日 星期四

印度風暴—Decline of Rupee



美國的利率被壓至歷史低平,影響了全球許多地方的利率走勢,包括香港,息口亦處於歷史低位。不過,金磚五國之一的印度,情況卻不同,印度中央銀行剛於兩星期前將基準利率調高25點子至7.5%,是兩年來首次加息。

逆潮流而行,因為印度法幣—Rupee(盧比)的價值下跌的速度加快,購買力持續流失,導至通脹升温,八月通脹已升至6.1%,其中食品價格更大幅飆升18.2%。看看下圖,原本以美元及盧比計價的油價走勢一致,但去到今年四月,兩者開始分道揚標,來到八月份,差距進一步拉闊。

同時我們從下圖亦看到,以盧比計的印度金價從今年四月國際金價歷史大跌後,持續攀升,四個月內升了20﹪以上。相反,我們的金價卻不如印度般上升,原因在於大家所持的法幣不同,印度人手上的法幣貶值的速度比我們快,所以印度金價上升,我們的金價卻下跌,仍未去到四月下跌前水平,這證明一點,其實金價上升並非黄金在升值,而是法幣在貶值。

印度法幣貶值導致兩個後果,其一是通脹升温蠶食了法幣利息回報。下圖是印度的實際利率(Real Interest Rate),即是法幣利息扣減通脹後的實際回報,七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曾出現負回報,令印度政府要兩度加息,提高法幣利息回報,穏住法幣信心,1997年亞洲金融風暴一度令盧比大跌,通脹急升,出現嚴重負回報,但情況很快穏定下來,隨著歐美信貸擴張,印度出口回升,人民收入增加,有更多錢購買外國商品,通脹大幅回落,所以印度政府沒有加息,反與全球大部份地區一樣,進入一個減息周期,法幣實際回報慢慢回落。

情況在2007年美國次按引發金融海嘯後出變化,這次情況跟1997年金融風暴不同,歐美經濟不景,印度難以再依賴舊有發展模式增加收入。印度GDP增長到2010年就見頂回落,人民收入下跌,但從下圖貨幣供應可見,印度盧比M3供應持續增加。

印度政府應該是看到經濟回落,希望透過增加貨幣供應,一方面拉低盧比匯率以增加出口,另一方面刺激國內經濟,令整體經濟回復增長。所以從下圖的盧比息口走勢圖可見,印度中央銀行自2012年一月起將息口從8.5%下調到今年四月的7.2%左右,希望刺激借貸,增加貨幣供應。

不過,這種寄望減息及增加貨幣供應刺激增長的做法,在當前大環境下未見其利,先見其害。盧比回報率繼續走低,負回報持續,貨幣供應增加,但歐美經濟又未真正恢復,印度出口沒有改善,GDP繼續走低。結果形成如七十年代美國的惡性循環:
盧比貶值 → 通脹升温 → 拉低盧比利息回報率 → 人民拋售盧比增持商品 → 盧比貶值 → 通脹升温 → 拉低盧比利息回報率 → 人民拋售盧比增持商品
2010年印度通脹升至歷史高點的16%後回落,但踏入2012年,再度上升,且在這個人口大國,通脹集中去了糧食價格。
盧比貶值造成的另一個後果是印度金價上升。買賣黄金賺取差價,回報比持有盧比更高,金價上升又進一步突顯出盧比的低回報,從下圖印度黄金進口量可見,雖然印度GDP自2010年後持續走低,黄金進口跟著回落,但踏入2013年四月金價大跌後,印度黄金進口卻大幅攀升,相信這是由盧比貶值+低息所造成為的另一個惡性循環的結果:
盧比貶值 → 金價上升 → 突顯盧比利息低回報 → 人民拋售盧比增持黄金 → 盧比貶值 → 金價上升 → 突顯盧比利息低回報 → 人民拋售盧比增持黄金 → 盧比貶值

在此種情下,印度中央銀行又怎能不學八十年代美聯儲那樣,一方面加息,提高盧比回報率,另一方面加強管制黄金買賣,這就是我們近一年頻頻見印度政府出手干預黄金買賣的原因,因為在印度此種情況下,黄金影響重大。
其實印度這次加息只是跟隨亞洲整體大勢,從下圖可見,亞洲地區自2010年後,包括中國、南韓、台灣、泰國、馬來西亞…等地的實際利息都正在上升,以保持法幣的回報不被通脹蠶食掉。不過透過加息保護法幣價值的造法,在債務貨幣系統下,利息支出將上升,印度出乎意料加息,導至印度股市暴跌近3%。要留住盧比購買力,又達至經濟增長,舊有貨幣政策看來已經不可行,而需要經濟轉形,當然,這是一個漫長的過程,成功與否很難說,但我們將面對一個息口上升周期,應該是不能避免的發展。


2013年8月31日 星期六

印度想點?




傳聞印度政府打算用高價向民間收金,《路透社》報導,為了遏制進口,挽救崩跌的印度盧比,印度至考慮一項激進的計畫,要求商業銀行直接從一般市民手中買進黃金,再將這些黃金運往貴金屬加工廠。據報,熟知印度央行此項計畫的內情人士表示,印度央行很快就會正式發表此計畫。目前印度的經常帳赤字是全球第三大,將近 900 億美元,一大原因就在於他們對於黃金的需求過高,大量進口黃金,印度單單 2012 年黃金的進口量就高達 860 公噸。

如果是真的,印度想點?

我覺得是想打壓金價,希望為印度國內金價封頂降溫,因為到目前為止,印度盧比在這數年間已貶值了19﹪(對美元),加之黄金進口稅又高,令到印度國內的金價普遍高於國際金價,人民私下將黄金價格炒高,這裡有篇新聞有講:


這令到印度金價創下九個月新高。因為貨幣貶值,過去9個月,印度人對金價的看法與我們截然不同。我們社會普遍認為黄金是熊市,不值投資,但印度人卻不如此想。如果勢頭持續,金價再升,將對國家法幣造成信心動搖,可能加深法幣貶值,此時政府計劃一個高於市價的價格收金,就是希望以國家收購價,令民間認為政府的收購價是金價的指導價,不再炒高金價超過收購價,這一仗印度政府能否如願如嘗,還看印度人對政府及經濟前境有多大信心?但未感樂觀!

2013年8月27日 星期二

中國從香港入口1255噸實金

自今年412黄金大跌後,中國大媽瘋狂入貨外,中國政府亦不甘後人,繼續從香港輸入黄金,根據Jim Sinclair的網站引述數據,剛過去的六月份,中國從香港入口了104噸實金。若計及近三年總量(2011,2012,2013),直至六月,中國從香港入口了超過1255噸黄金,還未計大媽所入的貨。



永豐推零售實金

買賣實金又多一個好去處!香港其中一家鑄金商──永豐,最近推出實金易買賣,買賣方式與金城差不多,開戶入錢,可於網上入貨。選擇有三種:公斤條、五兩裝、一兩裝。買賣價可以上網查,實金買賣規模愈來愈完善,或者不久將來,可以不用去中環!

http://eb.wfgold.com/list.php?cate_id=191&lang=3


2013年8月13日 星期二

埃及點收科?



埃及繼續亂!軍方取消清場,因為傳出清場後,集會人數不減反增!點收科?上一次有十多萬人和平集會拉下穆爾西,現在相同人數和平集會要求他復職!軍方如果鎮壓自已人民,軍隊中亦可能分裂,不鎮壓,長期如此多人集會,影響社會運作!最終也要通過民主選舉方式解決!中新社報導:

「埃及陸軍首長塞西目前面對軍方強硬派的壓力,要他瓦解支持穆爾西的穆斯林兄弟會在開羅市中心廣場長達六周的抗議活動。埃及政府曾於11日下令,示威者在24小時內解散,否則將包圍示威者。內政部還說,清場行動會動用水炮和催淚彈以減少傷亡。

埃及過渡總理上周警告,政府要掃蕩靜坐抗議的決定是不可改變。埃及政府稱,這些示威活動嚇壞首都居民,幹擾交通,還引發血腥暴力抗爭。示威者領袖則稱他們展開的是和平抗爭,反指安全部隊及暴徒挑起事端。

在雙方殭持不下期間,駐開羅的西方國家及阿拉伯國家的大使嘗試從中斡旋平息這次危機,但都不成功。親穆爾西的團體包括穆兄會在內號召埃及民眾參加全國抗議集會,聲援上月3日遭軍方罷免的前總統穆爾西。支持者在扎營處推起沙包和石頭,准備應付軍方隨時可能展開的大掃蕩。他們也築起三道高及腰間、由混凝土及木條組成的圍牆,以阻擋裝甲車開入。

營地附近的攤販說,他們已賣出了好幾百個面罩、護目鏡及手套給示威者,准備應付軍警的催淚彈。記者描述,示威者情緒高昂,對守營地進出口的人不時高喊真主偉大。不少居民為示威者帶來面包等食物和食水。埃及民眾拉馬丹辭去工作,回到開羅加入示威抗爭。」
  

2013年8月8日 星期四

8月7日小轉勢

馬田又真係幾準!未來一年要小心股市波動!

8月7日,全球大部份股市都跌!

美股自六月以來,首次連跌3日!

日股昨日跌五百幾點!

埃及和平談判失敗,局勢升級!接近全面流血衝突:

http://big5.chinabroadcast.cn/gate/big5/gb.cri.cn/42071/2013/08/07/5951s4209395.htm



2013年7月22日 星期一

2013.6 What Happen?

2013.6是Martin Armstrong經濟信心模式的小轉折位,會發生何事?即是將會到的8月7日,他在最新發表的文章中表示,這是一個升浪的小崩潰,像1987年日經下跌一樣,然後會衝上1989年高位,之後就是像1929年大崩潰式的72年長期跌市!這個8月7日跌市將可能延續至2014年9月3日至4日間!大家不妨悉目以待,看看大師這次準不準?......哈哈!

http://armstrongeconomics.com/2013/07/19/major-v-minor-what-is-the-difference/



2013年7月21日 星期日

黃金、貨幣與政黨




社會愈來愈政治化,派別林立,不過香港人對政治、政黨的基本認識其實相當有限,對所支持的政黨理念如何?甚麼是左?甚麼是右?不甚了了!

其實近代政治派別的產生與貨幣系統有密不可分的關係。金銀甲蟲們都知,現代法幣系統是建基於債務,Money as Debt!理論上,在市場上,誰人的借貸能力愈高,誰人可獲得愈多貨幣(金錢)。在債務貨幣系統下,財富不斷愈來愈集中是一種「必然」,因為就算政府不偏不倚,人民都在絕對公平的環境下競爭,亦總會有人失敗,有人成功,成功者獲得第一筆財富後,可以將財富再行抵押借貸,獲得更多貨幣(金錢),如是者可以再購買更多資產,然後再抵押借貸。銀行通過存款準備金制度,增發貨幣,溝淡貨幣購買力,對儲蓄者及社會上的弱勢社群(競爭中的失敗者)是一種剝削。

故此,自古就存在的社會主義(Socialism)在十九世紀後獲得到長足發展,社會主義者(Socialist)主張通過政府干預,進行財富再分配,例如向富人徵較高稅金,以富人部份財富補貼窮人及低下階層生活,舒緩貧窮懸殊,維持社會穩定。這種意識形態又被稱為左傾思想,即是我們經常聽到的「左派」。

在全球各地,社會主義者組成各式各樣的政黨,如英國工黨、澳洲工黨、瑞典的社會民主黨、法國社會黨、芬蘭社會民主黨、西班牙工人社會黨等等。他們主張透過民主程序,獲得執政權後,進行財富再分配,建立社會主義的國度。由於既信奉社會主義,又信奉民主,故他們的意識形態被稱為社會民主主義(Social Democracy)。

這些政黨彼此有聯繫,更組成了社會黨國際(Socialist International),會徽是一朵紅玫瑰(見上圖),會歌是《國際歌》。這些歐美社會黨組織與共產國家鼓吹的「社會主義」最不同在於實現社會主義的方法,前者主張透過民主程序、立法實現財富再分配,而共產國家則認為要用階級鬥爭,認為所謂民主程序,最終不過是以金錢推動的選舉。

此處要說明,所謂財富再分配,除了向富人徵收較高稅金外,亦包括一些左傾政策。舉個例,在一些有左傾政黨執政的國家,政府可能會在批地給有錢人建立私校時,要求私校每年提供一定的學額給低下階層,如是者令部份富者子女失去私校學額。與社會主義持相反思想的稱「右派」,大部份反對政府干預經濟、低稅政策、抑制工會活動等等,英國的保守黨、美國的共和黨都是佼佼者,所以戴卓爾夫人管治時,與英國工會勢成水火,她死後,工會組織燒炮仗慶祝(上影片)。工黨管治時,通過了許多社福政策。

香港又有沒有社會主義政黨呢?社民連(League of Social Democrats) 就是了,另外工黨亦被列為社會主義政黨。社會民主連線主席長毛就是一名社會民主主義信徒,創立者之一的黃毓民亦說他們是中間偏左政黨,因為覺得民主黨是中間偏右,詳見下列連結:

http://hknews.hksyu.edu/index.php/%E6%86%91%E8%97%89%E5%BB%BF%E5%B9%B4%E5%82%B3%E6%92%AD%E6%A5%AD%E7%B6%93%E9%A9%97_%E9%BB%83%E6%AF%93%E6%B0%91%E7%8E%87%E7%A4%BE%E6%B0%91%E9%80%A3%E6%99%BA%E5%8F%96%E7%AB%8B%E6%9C%83%E4%B8%89%E5%B8%AD

你又支持左定右?其實如果實行金本位,就不會再有左,沒有左,右派亦不必成立,並與之抗衡,當然我說的是100%理想的金本位,法律不容許政府偷偷增發與黃金掛勾的法幣是最起碼的要求。

2013年6月28日 星期五

給馬田大師講中了,向低位出發!

金繼續跌!這次給馬田大師講中了(雖則他的預測不是次次準,之前Bosco兄引述分析,馬田命中率約50%),近這一兩年,他一直唱淡,被不少金甲破口大罵,但事實證明他的觀點正確,跌破1000美元不出奇,中短期不是朝Jim Sinclair去年初的分析出發(其實他於2012年尾亦講過銀行將會拉低金價,做差價管理,長遠觀點與馬田一致,只是中短期有不同)!但調整應差不多了,馬田給大家定心丹:

Physical gold is for the individual investor. Big money cannot and would not park there – they need regular income. Plus the gold market is a tiny fraction of the financial markets. Big money moves in and out on a phone call. They cannot be bothered with buying bricks of gold, storing them, shipping them, insuring them all for no cash flow.

大機構是不可能將資金泊在實物黃金身上的,他們需要現金流!實金是為獨立投資者而設的。大機構一個電話就可以進出金市,他們不能像獨立投資者那樣買金、儲金、運金,這會損害他們的現金流。金市相對於金融市場,只佔一個很少的分額。

The rise in the dollar is NECESSARY to turn the US economy down. That is why they formed the G5 in 1985 because of the high dollar that dropped exports....... Until we ALL see gold rising in ALL currencies, there will not be a sustainable bull market.It is coming. Just be patient.......Gold did not exceed the 1980 adjusted for inflation which stands at $2300. 

強美元是需要的,否則美國經濟不會變差,這是他們於1985年通過廣場協定的原因。因為強美元會導致出口下跌。暫時黃金要跌,直到我們看見所有法幣對黃金都下跌,因為沒有一個牛市是持續地上升的,黃金亦不例外。這個牛市正在前行,但需要耐性等待。經通脹調整後的金價仍未到1980年高位,如果到,那應站在每安士2300美元以上。

This is why I have said that there will be the traditional correction that could be up to 5 years under the worse case scenario pushing the low into 2015. But if that were the case, the 2015 low would be a double bottom with 2013 or a new low that is marginal. Always 90% of the decline unfolds within the first 2 to 3 years. That makes the low now possible or extending into June/July 2014 for the finish.

調整可能持續5年,最差的結果要延續至2015年,如果調整真的這樣長,那會做成一個雙低,接近2013年創出的新低。很多時,90%的調整會發生在調整期的頭2-3年,換言之,這做成今日的下跌,甚至持續到2014年的六七月間,整個調整才會完結!買貨不用心急,這一兩年大把時間給你買!

PS:小弟最近深入一點看Jim Sinclair分析,亦十分佩服他精密的觀點!

2013年6月20日 星期四

深度調整

金價再次大跌,跌幅近半成,跌至近兩年最低位,調整會否繼續?應該會!回顧歷史,像這樣深度調整亦曾出現過,1975-1976年,離黃金牛市頂部還有4年,金價由1975年2月24日的最高位$185美元,下跌至1976年8月31日的$104美元,跌幅約43.8%。如果從2011年$1900高位調整43.8%,見$1068並不出奇!不過,當真是到價,買不買到貨?又是另一問題!另一方面,要留意美債息已升到歷史高位,升息風暴愈來愈近!但我相信,不會真的出現!FED應知升息,在債務貨幣系統下,會發生甚麼事?




2013年6月18日 星期二

史諾登與美國軍費



一個美國CIA特攻的變節,投奔香港,引起全城熱話。很多人都會從政治、國際局勢加以分析,卻忽略了背後的經濟意義。根據新聞所說,這個叫史諾德(Snowden)只有中學程度,加入CIA卻有122000美元年薪,相當於大約95萬港元一年,以他的學歷、資歷等因素計算,收入算是相當可觀。

又根據新聞說,史諾德加入的監視行動名「棱鏡」,是911恐襲後才設立的,且他透露的只是冰山一角。換言之,整個監視行動所顧用人員的開支應該非常龐大,單單是Snowden這樣低級的職員已經那麼高薪,其他亦不難想像!事實亦的確如此,從上圖美國軍費開支,我們可以看到,1990年代共產陣形瓦解後,美國軍費開支開始下降,直至回教原教旨主義信徒發動911襲擊,成為軍費開支的重要轉捩點,Snowden亦是因此事已能成功加入CIA。

拉登被殺,表面看是美國的勝利,但實際上,回教原教旨主義信徒的襲擊行為卻令帝國的防衛成本急速上升,情況有點像羅馬帝國由盛轉衰。

公元96年至180年,羅馬連續出現五位賢明帝王,分別為內爾瓦(Nerva)、圖拉真(Trajan)、哈德良(Hadrian)、安東尼奧(Antoninus Pius)及奧里略(Marcus Aurelius)。最後一位奧里略就是電影《帝國嬌雄》中那位被兒子謀殺的老皇帝。


五帝在位期間,大致國泰民安,是斷奧古斯都後,帝國最強盛的時期,因此稱為「五賢帝時代」。版圖空前擴大,向東攻佔了巴勒斯坦,控制了今日中東大部份地區,設立阿拉伯行省,向北擴展到今日德國以南。

但版圖擴大,防衛線亦變大,加上對部份民族施行高壓政策,如在猶太人的聖城耶路撒冷建立宙斯神廟,引發20萬猶太人暴動。北方的蠻族,如哥德人,亦一再入侵,對帝國發動襲擊,軍費開支一直上升。收支失衡,政府惟有實施改革──Change!

戴克里先(Diocletianus)(下圖),於284年至305年當上帝國皇帝後,開始加稅,為了保證稅金來源,防止人民走稅漏稅,政府聘用大量官員,對人民進行監視,同時擴大軍隊規模,由45萬增至60萬,希望能抵抗外族入侵。不過只維持了短期安定,龐大軍費、稅收、行政開支,最終加劇了政府財政負擔,情況更形惡化,最終亦不能挽救羅馬。帝國的瓦解,不一定是因外族入侵,在戰事上被擊敗,而是人家的入侵加重了防衛成本,進而考驗帝國的財政管理能力。


2013年6月8日 星期六

The Day without Spot Price 1

今日,倫敦現貨金價(Gold Spot)是一種權威,大部份人都沒有想過,為什麼買賣黃金要根據這個價格,亦沒有想過,這個金價會突然消失,但實情是,近一世紀,倫敦金市曾兩度停市,1939-1954,關閉了15個年頭,1968年3月15日再關閉兩星期,在沒有倫敦金價的日子,世界金市會怎樣運作?金價會如何決定?將是未來金市巨變的重要參考。


1948年7月9日,沒有倫敦金的日子,在中國各地,金價基本上是各有各叫。其時正值國共內戰進行得如火如荼,兩軍於中原會戰,國軍佔優,俘虜了八千多名共軍,但國際局勢同樣不穩,美國及蘇聯於柏林互相封鎖。

結果這一天,廣州金價由每兩$318港元上升至$326,澳門金價由$314.25升至$320.5,上海金價則升至$365。香港金價則是大約每兩$322。不要以為數十港元是小數目,當年可是相當可觀的收入。由於香港與上海金價有差距,有「申幫大戶」就於香港大量吸進黃金,再於上海出賣圖利。

2013年5月29日 星期三

Hyperinflation?(三)

在《Hyperinflation()》,我們看到了美國南北戰爭期間,政權的穩定程度如何影響國債發行,從而再影響通脹率,令到同樣開動印鈔機的南北政權的通脹率出現巨大差距。

不過,政權的穩定程度只是影響通脹的表象,說到底,政權穩定與否還是由綜合國力決定。在美國南北戰爭中,北方雖曾戰敗,最終仍能成功發債籌募資金,是整體國力佔優的表現。看看下圖──1860年美國城鎮人口分佈。



當時,北方人口2700多萬,南方只得接近900萬,大部份超過25000人的城鎮都集中於北方。根據加州大學歷史學者Roger.L Ransom統計,以1860年美元幣值計算,整場戰事,北方投入了4515 Millions,南方則投入了5846 Millions,遠比北方多,最後仍然戰敗。

因為籌募戰費往往通過徵稅(整場戰事,北方有21%來自稅收),當稅務攤分到每名國民身上,立即出現重大差距,根據Ransom計算,南方國民負擔的稅務是北方的3.5倍。實際分別可能更大,因為當時美國300萬黑奴差不多全部居於南方,他們沒有公民權及財產擁有權,那有可能購買國債?所以,北方國民有相對較高的買債能力,為債市提供有力支持。

除了人口,生產力亦有巨大差距,看看下圖,除了綿花外,從鐵路到工業生產,南方都落後於北方。1863年,北方更實施了宅地法(Homestead Act),鼓勵國民及外國人開發西部,提升了農業、工業等生產力,令政府有條件加稅,從18631864年,北方政府稅收增加近3倍。生產力上升,同時提升了國民買債能力。



最大分別要數軍力(亦是生產力表現),北方武器生產量是南方的3倍,尤其是海軍實力,北軍擁有700多艘戰艦,南方僅有數艘。所以,開戰後第二年,南方對外貿易線輕易就被北軍艦封鎖,即1862年夏天實行的「司各特莽蛇計劃」(Scoot Great Snake)(下圖),令南方關稅大減。



戰爭頭兩年,南方曾一定透過歐洲金融機構於國際市場發行以綿花抵押的綿花債券(Cotton Bonds),反應頗熱烈,但隨著18624月新奧爾良被北方海軍攻陷,於歐洲購的綿花債券難以獲得實物利息,發行量始終有限。

控制了美國對外貿易線,意味著北方政府繼續有源源不絕的關稅收入。更關鍵是當時的北方雖然發行沒有黃金抵押的美元(Greenback),但同時間規定了繳交關稅須以黃金支付,可以想像,在稅收增加下,黃金儲備亦會同告上升,加上舊有國家黃金儲備大部份藏於北方,黃金儲備比南方多,協助政府渡過困境。1861年,當北軍於布爾溪戰爭(Battle of Bull Run)慘敗,政府發行新債籌募軍費時,宣佈以黃金支付6%利息,令國債吸引力大增,反應空前熱烈,超過130萬國民購了國債,縮少了印鈔規模。

沒法透過發債集資,加上人民稅務負擔沉重,南方政府只能通過印鈔這一招去支持政府開支,最終因為缺少債市這個資金載體,引發了超級通脹。可以看到國債市場對通脹的影響。


2013年5月26日 星期日

賣金者小心!

收到網友Grace來信,講述她朋友的賣金的不愉快經歷,各位網友,如有不時之需,要出售金幣,應當小心!經歷如下:(相關銀行將以代號表示)

====================================================


本星期一中午我朋友拿了兩塊1安士的楓葉金幣去銀行賣,那兩塊是有原廠套的嶄新的金幣。以往她都是在BOC做的交易,而每次交易前都會先查一下價格,心中有數再去,BOC效率很高,金幣管事的看看OK就報價,有時講多兩句價格變了還報多一次價對方確定後再下單。那天她因有其它事要辦,也沒有先查價,就去了比BOC近的HS,心想BOC每次交易都正常、老實,HS更加無問題啦!哪知就這個信字害了她。

去到HS排了好久的隊終於輪到,那管事的老男跟櫃台女的嘀咕了好一陣,那女的報了個價,朋友一聽心想唔通今天開市跌了好多?一抬頭那女的已經下了單在忙了,她也就無出聲,反正也是要賣的。她提了一萬出來,剩下的擺儲蓄,就那萬零蚊那女的還游說她拿去買蓄儲保險,說現在銀行利息太低,不合算,買蓄儲保險才保值,朋友無理會就走了。那天上晚上回去一查,當天十二點幾國際黃金報價大概一千四百二十幾至三十幾USD,她賣的價是
11090HKD!頓時明白她的楓葉金幣被當普通金而不是金幣收了。但一般要當普通金價收,那起碼也要同個客講清楚有瑕疵當普通金價收吧?甚麼都無講當你是白癡!

第二日一早她就去HS理論了,剛好找到前天的櫃台女,那女的找了一中女講了,中女就兇巴巴地同我朋友講:錢已入了你的帳了,你還來做干甚麼?!。朋友說價錢有錯,要改。中女說這是昨天的帳,我們無得改。

朋友問有錯都不改?這時年輕男走過來,拿了一份各金幣含金量(包括楓葉)的東西說,金幣只只不同價錢,因含金量不同,你看,你個金幣含金量才91.6,其它有99.99,你那個當然賣的便啦。他居然指著鴻運的含金量套在楓葉金幣上,即便如此,鴻運也沒有因此賣得便宜啊!我朋友快暈過去了......又一老男(不同前日)過來說,有的金幣有加工費,朋友說只只都有啦。老男說楓葉金幣我們是不計加工費的,『即是你們將我的金幣當普通金收了,剛才又不認?』朋友說。老男又說他們規定楓葉金幣不計加工費。全世界都計,就它HS可以不計?!看著這班無賴加白癡,朋友知道再理論下去會中風的,健康要緊,只好走了。


2013年5月4日 星期六

蕭若元講金



網友Mandy看了蕭若元講金,電郵小弟問意見。蕭若元影片的大意是,現時黃金年產量那麼高,金價就會跌,因為1980金價見頂,高於產金成本,更多金礦被挖掘,年產量持續上升,金價就會下跌,結果到了2000年,金價跌到不足三百美元。我們可以看看下圖,年產量與通脹調整後金價的關係。



我們看到一種關係是,當黃金年產量升到一個歷史高位後,金價就會下跌。1910年第一個產量高位,金價隨後下跌,1940年第二個高位,隨後金價下跌。不過到了1970年左右,產量出現第三個高位後,金價卻反其道而行,於1980年創下歷史高位。

1970年左右發生甚麼事?金本位正式崩潰!小弟認為「產量升到高位,金價隨後下跌」的規律只在黃金是法定貨幣下才有效。否則沒有效。當黃金是貨幣時,貨幣增多,購買力會下跌,所以經通脹調整後的金價亦下跌。但當黃金不是法定貨幣時,增多了的紙幣,經調整後,反會讓金價上升。

當然,有人會說1970年產量高位,促成了1980-2000的跌市,中間滯後了10年才出現,1980年的高價是一個「錯價」。錯不錯價?並不重要,最重要是那時期(1970-1980),市場願花錢購入黃金。市場為何那麼不理性看待年產量於1970年代創下高位,仍然繼續買入?未來會否出現同樣的情況?這才是我們要思考的重點!

今日金價又是否到達一個高位?經通脹調整後,我認為不是,起碼仍未超越1980年經通脹調整後的2500美元。金價每一次高峰,是否必定超越上一個高峰?我們這次是否一定超越1980年高峰?這要看更長的歷史走勢,單憑100年不足夠。

再者,正如小弟於《百年金價──政府與市場的角力》說,官方紀錄不一定能反應市場實況,因為有黑市及另類市場,例如香港K金市場,1950年代,印度孟買的金價就炒到65美元一安士,抛離官價一倍。所謂「通脹調整後價格」亦不全然準確。黃金是一門高深學問!希望給Mandy一點啟發。

2013年5月2日 星期四

百年金價──政府與市場的角力



1949年,美國記者Roy Rowan採訪澳門黃金走私。


1951年,美國電影Smuggler's Island以澳門黃金走私為題材。



金本位的興起

將黃金納入資產必須了解,根據金市合約買賣制定的金價未必擁有絕對權威。金價最終仍然是以實金需求為依歸,金價的歷史走勢是最佳證明。

在人類組織國家,成立政府前,黃金經已相當長時間擔當貨幣角色,那時並無金價,只有黃金與其他商品的對換率,黃金就是貨幣,不存在黃金值多少錢的問題,正如今日我們不會問美元值多少錢?

不過,採金花費許多時間及勞力。大部份政府會發行法幣(Fiat Money),彌補公共開支。一國之內,往往並存兩種貨幣──黃金與法幣,兩者的兌換價就是所謂的「金價」。

法幣不一定以紙張形式出現,未有紙張前,古人經已利用蘊藏量較黃金豐富,採挖較易的金屬鑄幣,例如白銀、黃銅等。公元212年,羅馬帝國的安東尼尼安錢幣(Antoninus),就以20:1的紅銅與白銀鑄造。

為了得到廣泛的認受,及加強法幣價值,很多政府會透過立法,或設立官方黃金儲備等方式,使法幣與黃金產生某種聯繫。例如羅馬帝國曾規定1個重6.5克的金幣等同25個安東尼尼安錢幣。出現於十六世紀的金本位(Gold Standard )正是這種產物,最早可追溯至英國。

1694年,英格蘭銀行(Bank of England)首度發行英鎊紙幣(Pound),與基尼金幣(Guinea)、先令銀幣(Shilling)並行流通。1717年,英國立法規定,每個基尼金幣(8.4克)約等同3英鎊17先令──紙幣與黃金的匯率被固定,1816年再通過《金本位制度法案》( Gold Standard Act),以法律規定英鎊與黃金掛勾,每發行1英鎊,以1/4安士黃金抵押,人民可自由將英鎊兌成黃金。

除英國外,許多國家亦實行這種制度。美國是其中之一,1792年通過《鑄幣法案》(1792 Coinage Act),規定每1美元紙幣必須以1/20安士黃金儲備支持。美國人可以拿1安士金塊到各地的美國鑄造局(United States Mint),鑄成20美元面值的金幣,當作紙幣一樣使用,在很長時間內,每安士金價恆常保持約20美元。

金本位的崩潰

這種以黃金作為法幣基礎的做法,雖然可以加強法幣的認受性及價值,但當政府想增加開支,發行更多法幣,就必須增加黃金儲備。

問題是黃金並非垂手可得,所以回顧近二千年人類歷史,法幣與黃金的聯繫難免變動,甚至脫勾──因為法幣發行量遠超黃金儲備,政府惟有降低法幣含金量,或讓金價自由浮動。

公元240年開始,羅馬帝國為了應付支出,大量鑄造帝國錢幣──Denarius,降低其含銀量(見上圖),大約經過二三十年,到了加列努斯(Gallienus)或奧勒利安(Aurelian)統治時期,政府就放棄帝國錢幣與金幣的固定匯率(1),金價根據重量自由浮動,隨即踏入長期升軌。從公元301年,每磅黃金約值5萬個帝國錢幣,升至公元450年的50萬個,升幅約10倍。(2)

1861年南北戰爭爆發,美國分裂,無論是北方政權──美利堅合眾國(United States of America),抑或南方政權──美利堅聯盟國(Confederate States of America),為了應付軍費,亦先後放棄金本位。四年內戰期間,南北金價同告上升,隨著南方戰敗,金價對聯盟國美元(Confederate Treasury Note)(見上圖),上升1200倍。

第一次世界大戰(1914-1918)期間,為籌措軍費,部份國家大量發行沒有黃金抵押的紙幣,又用黃金向美國購買物資,黃金儲備大量流失。加上戰爭破壞生產力,出口萎縮,政府收入減少,只好再增發紙幣,1928年,英國就通過了《貨幣與銀行券法案》(Currency and Bank Notes Act 1928),發行2.6億沒有黃金抵押的英鎊。

到了1930年代,美國出現經濟大蕭條,全球陷入經濟衰退及銀行倒閉潮,恐慌迅速漫延,人民擔心政府會降低法幣含金量,籍貨幣貶值維持政府支出,大規模擠提黃金,甚至連部份政府,如法國及荷蘭,亦加入擠提行列。

結果,在沒有足夠儲備下,1931年9月21日,英國宣佈終止英鎊兌換黃金,取消金本位,倫敦金價自由浮動。直至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倫敦金市被迫關閉時,以英鎊計算的金價足足升了1倍,至每安士8鎊1先令。如果當年沒有改持黃金,繼續堅持Cash is King,財富將蒸發一半。

官方黃金價格

法幣貶值,金價上揚,意味著政府的權力受到挑戰,因為發行法幣自古是政府的專利權力,是財力來源的依據。

從歷史所見,每當人民沽售法幣,換入黃金保值,政府很多時會推出強制措施,例如終止法幣與黃金兌換、禁止黃金進出口、禁止用黃金做交易,甚至立法規定人民以官價出售黃金予政府,逼使人民接受法幣的價值。

美國則採取較嚴厲的措施,1933年羅斯福總統(Franklin Roosevelt)簽署法令,停止銀行兌換黃金,發佈黃金法令(Confiscation of Gold),要求美國人以每安士20.67美元上繳黃金,藏有政府規定數量的黃金屬刑事。只容許外國政府向美國兌換黃金。其後又限制黃金自由買賣及進出口,買賣必須取得牌照,並按每安士35美元的官價交易。

為了維持官價,1945年,更號召全球44個國家,於佈雷頓森林的蒙特華盛頓酒店(Mount Washington Hotel)達成協議,承諾政府之間可以每安士35美元官價兌換黃金,但不接受私人兌換,各國跟隨美國,立法限制黃金買賣及進出口,形成歷史上著名的佈雷頓森林體系(Bretton Woods System)。協議影響下,倫敦金市繼續關閉,沒因大戰結束而復市。

市場力量反彈

官方對金價的操控,及限制黃金買賣,表面有效,許多分析金價走勢的文章亦會跟隨官方數據。但這並不一定能反映市場實況,因為存世黃金中有70%散落於全球人民手中,各國政府儲備總和佔不過30%,且各國政府存在不少利益衝突,一國操控金價,不代表別國一定跟隨。

其次,人類購買黃金的傳統根深柢固,回顧近100年歷史,就算英美等國作出諸多限制,如禁止私人買賣、關閉金市、立法規管金價等行動,亦不能全面控制金市,市場每每發展出另類運作模式。

香港就是個經典例子。1948年──佈雷頓森林體系通過第三年,作為英國殖民地的香港亦頒佈了《主要防衛財政條例》,禁止黃金自由買賣、進出口等,金市關閉。

不過,黃金是種特殊金屬,物理穩定,易於切割及重複煉鑄,政府難以完全禁絕有黃金成份的金屬買賣。法例實施後,香港金商就煉鑄含金量94.5%的黃金,在不違法規下繼續買賣(3)。這時的香港金市稱為「K金市場」,黃金停止進口,舊有供應鏈中斷,推動香港金價高於佈雷頓森林體系協議的35美元。

令買賣更禁之不絕的是,不少國家沒有加入佈雷頓森林體系,葡萄牙是其一。作為其殖民地的澳門,金市如常運作,黃金自由進出,形成一個地區性自由市場。眼見香港金價走高,不少人加入偷運黃金行列──從國際市場買入黃金,轉運到澳門,改鑄成合乎香港要求的94.5%成色,再偷運入港,以高價出售圖利。

根據《霍英東全傳》,「澳門的黃金走私很嚴重,在美國,黃金一安士約100港元,但在香港卻炒到幾百元一安士……大量黃金湧進澳門,再由澳門走私到香港,故澳門每年的黃金買賣有幾千萬的生意。」(4)

1949年8月,美國《生活》雜誌(Life)亦記載了當年澳門金市及走私黃金的盛況──澳門金價每安士大約50美元……澳門大豐銀行經常逼滿買金的人。每月有50萬安士流入澳門,熔化重鑄,往來港澳間走私黃金的舢舨則絡繹不絕。(5)

不一致的金價

在美國,政府對金價的控制亦非無遠弗界,市場力量令金價出現了分歧。由於其他地區的金價較高,吸引美國人以高於官價收購黃金,再偷運出國圖利,根據《匹茲堡新聞》(The Pittsburgh Press)報導,1950年代初,在黑市,金價每安士大約處於55美元,比官價高出57%。(6)

澳洲《雪梨早報》(The Sydney Morning Herald)亦有報導──在紐約,黃金原本只可以在有牌金商及珠寶商之間買賣,價格定在35美元,但有些珠寶商不理規定,以溢價出售黃金。「好幾人」經常參與這類活動,視作一種投資。這些黃金被轉售到歐洲、亞洲或拉丁美洲時,價格比美國黑市高出最少兩倍,多數是100美元或更多。(7)

從1948年中至1950年尾,世界金市出現了兩種差距巨大的價格。面對自由市場挑戰,美國政府曾全方位打擊黃金走私,包括拘捕黃金走私商販。1950年尾,就有一名澳洲人及美國人因偷運150磅黃金,於機場被美國警方拘捕(8)。

為了不讓金價自由浮動,1954年,英國准許倫敦金市復市,接受外國私人入市,但就伙拍七個歐美國家,成立倫敦黃金互助基金(London Gold Pool),定期以每安士35美元向市場沽金,維持官價。

復市頭十年,金價每安士大約保持34-35美元,但倫敦黃金互助基金成員的黃金儲備亦隨之流失,尤其是美國,根據紀綠,從1950年的20279噸,到1963年只剩下13860噸,損失6400多噸黃金。

到了1964年,越戰爆發,國際政局勢動盪,全球爆發搶金潮,金價再度熾熱,倫敦黃金互助基金捍衛黃金官價的行動以失敗告終。1968年3月15日,香港金價搶高至每兩340港元以上,歐洲金市搶高每安士50美元。香港財政司郭偉伯( John James Cowperthwaite)接受訪問時形容「黃金買賣有點似馬場之投注」(9)。即使美國急運40噸黃金往巴黎及倫敦沽售,亦沒法維持官價,因為僅30分鐘內,巴黎金市就賣出超過45噸黃金,是平時交易量的65倍。(10)

英國惟有於1968年3月16日再度關閉倫敦金市。並在西德建議下,召開央行緊急會議,決定不再向市場沽金,兩星期後復市,任由金價自由浮動,只維持政府間以官價兌換黃金。這種做法等同容許兩個金價同時並存,一個是官價,一個是市場價,史稱黃金雙價制(Two-tier Gold System)。

不過,雙價制只撐了3年光景。眼見美國深陷越戰泥沼,財赤愈來愈大,其他國家不斷向美國兌換黃金,1969至1971年,約1469噸黃金被提走,儲備跌至大約9000噸,比1957年減少一半有多,為免黃金流失殆盡,失去最後財政堡壘。1971年8月15日,美國總統尼克遜(Richard Mibous Nixon)宣布關閉黃金兌換窗口,終結美元與黃金的所有聯繫,金價全面自由浮動,一直延續至今天。

百年金價啓示

金價的歷史變動有許多啟示!首先,在資產分配上,黃金的價值無庸置疑。質疑黃金價值的人經常為此與金甲蟲爭論,所持論點不外乎是「十年黃金變爛銅」(金價由1980跌至1999年),又或者如股神巴菲特(Warren Edward Buffett)所說,黃金沒有生產力,不會產生收益。

爭論的意義不大,無論黃金價值如何?我們看到的事實是,千百年來,人類都持有黃金,古羅馬人如是,現代人亦一樣,無論他們是否深明黃金的貨幣價值──這就是市場!掌握市場起伏的規律、影響等等,從而恰當分配資產,保護自已財富,或為財富增值,比爭論更有價值。

其次,投資金市合約買賣,存有一定風險,當實物黃金發生擠提時,金市可能關閉,過去一世紀最少發生過兩次,最長達15年。倫敦金市關閉期間,歐洲主要金市亦告停業。此時,除了實金,合約或一切跟隨金市價格上落的金融產品,可以一夜間失去價值。

最後必須留意──金價未必有統一標準。1968年,倫敦金市關閉期間,巴黎金市就反其道而行,繼續運作,並比關閉前的倫敦金價高出28%,至每安士45美元(11)。香港金價亦一樣,一日間叫高30%,至最高每兩328港元(12)。

近年亦看到這種情況,2013年4月中,國際金價暴跌,每安士從1550跌至1350美元,全球出現搶金潮,中國大陸尤其熾熱,到4月26日,上海黃金交易所的現貨金價竟比國際高出3%(13),吸引大陸旅客到香港搶購相對較便宜的金飾,如果差距進一步拉闊,或者香港實金買賣不跟隨倫敦及紐約金市訂價,改而效法上海,那所謂的「國際金價」對實金投資者亦會失去參考價值。

黃金有限,市場力量卻難以估計?國際標準金價能否維持,很視乎人們會在多大程度上將法幣換成實金?就算政府設立多少限制,如果市場出現實金擠提,負責制定金價的金市又沒有足夠儲備,其制訂的金價可能與實金脫節。

(1) 《金錢的歷史》頁77 / 作者:大英博物館 / 博雅書屋
(2) G.A.J. Hodgett, 1972. A Social and Economic History of Medieval Europe. Methuen, London, P. 38
(3) 2010年11月17日《文匯報》:金銀業貿易場成立100周年專輯。
(4) 《霍英東全傳》第17章 / 作者:冷夏 / 中國戲劇出版社
(5) 《Life》P.19,《Macao:A dreamy old colony whose smugglers ply the china coast flourishes as richest traffic centre of world trade》(8 August, 1949)
(6) 1950年5月23日《The Pittsburgh Press》頁22。
(7) 1950年11月24日《The Sydney Morning Herald》:New York is H.Q. of Gold Smuggling
(8) 1950年11月22日《The Sydney Morning Herald》:Rose Bay Man Held In U.S.A. For Big Gold-smuggling Plot
(9) 1968年3月15日《華僑日報》第二張第一頁。
(10) 1968年3月15日《華僑日報》第一張第一頁。
(11) 1968年3月19日《華僑日報》第二張第一頁。
(12) 1968年3月19日《華僑日報》第六張第一頁。
(13) 2013年4月26日《廣州日報》AIII2版。

2013年4月29日 星期一

其實Crimex的倉庫還有沒有"會"出售的現貨白銀呢?



紙黃金價被人狂沽空後,出現錯價問題,所以被全世界散戶認為是罕見的黃金大特價而狂掃實貨,令膠盛嚇到發出文章呼籲人們平了黃金短倉(其實即是暗示他自己已經平了黃金短倉,通知大家不要再沽了)。但奇怪的是紙白銀的價格也同期也插水式下跌,但crimex的儲量數據顯示,實貨白銀居然沒有像黃金一般被大量提倉,其庫存現貨白銀總數量竟然比上年的最低時期增加了不少!就好像現貨白銀的需求已經比以往減少了一般,現在供過於求了,所以有多餘的存貨那樣。

如果crimex的數據是真的,現貨白銀供應充足的話,理論上散戶應該可以低溢價便買到白銀幣或白銀條。但現實卻是,雖然散戶是可以在金銀產品零售商那裡買到現貨白銀產品,但其溢價與crimex的牌價的差距愈來愈大,以今天29/4/2013的kitco牌價為例:



crimex牌價現貨白銀為USD$24.47/oz,
kitco的銀楓葉客戶售出價格:
$USD 23.37/pc

kitco的銀楓葉客戶購入價格:
$USD 29.97/pc

其溢價接近19%!

但黃金楓葉的溢價卻只是~9.5%,
crimex牌價現貨黃金為USD$1476/oz,


$USD 1,455.00/pc

kitco的黃金楓葉客戶購入價格:
$USD 1,546.85/pc

以上溢價不斷擴大的原因,老哈作出以下解釋:
投资纸白银合约的投资者可能想你相信白银价格下跌至每盎司$23,不过现实世界是截然不同的。如果有人拥有足够资金以目前的价位向Comex直接买货提取,他们不会这样做吗?
不完全是。许多富有的投资者都指出他们无法提货,被迫以现金清算。此举令许多人相信仓库里可能已经没有实金实银。#
http://comments.yzforex.com/a/2013-04-25/13668940073616434.html

據最新的Crimex的數據庫顯示,6大供應商的現貨白銀存量如下:
Total registered:1,164 tonnes
Total eligible:4,004 tonnes
Combines total :5,168 tonnes

而依據世界白銀協會的數據,於2011年全球白銀產量約為32,366 tonnes,而當年度的供需是平衡的*。如果依此為評估的依據,crimex的registered現貨白銀總量,只是佔2011年度的全球白銀總需求的~3.5%!
另外,雖然Total registered是有1,164 tonnes,但這只代表可出售白銀的總量而已,如果某買家(可以是包括JP自己設立的虛擬公司)已付款買了那1,164噸白銀,但hold在crimex的倉裡未提貨走,crimex的數字一樣會是顯示這組數字的!
而eligible這字眼的意思,Jo兄早已經在另一舊文解釋過,它是是"某東西已經庫存在倉裡的"的意思,其擁有者可以不將它們推出來賣的,只是要一直交倉租給crimex。

總結:依據現貨白銀的溢價不斷高漲的事實和老哈的文章所言,現貨白銀在嚴重"錯價"之中!

By: Gordon

reference:

#哈姆林:全球白银短缺推动鹰扬银币溢价上涨40%
http://comments.yzforex.com/a/2013-04-25/13668940073616434.html

*World Silver Survey 2012 A Summary

http://www.silverinstitute.org/site/wp-content/uploads/2012/07/wss12sum.pdf


2013年4月28日 星期日

2013年4月24日 星期三

2013年4月18日 星期四

最新消息!

全香港金粒、金條,全數沽清!
今早朋友打去上商問,全港上商只餘2粒金粒!(所有分行總計)

利昌全清倉!
連較少人知的泗利亦一樣!(小弟剛打去問)

金城點?
有冇網友有問過?

蝗金戰士

用蝗字,非歧視!而是指今日在旺角彌敦道各大金行,大陸旅客搶購金飾的情況有點像蝗蟲的狂風掃落葉!怎形容呢?痴線!簡直係痴線!除了知名度較低的金行外,各大主要金行全部逼滿人,蝗軍像餓狼般把櫃位團團圍住!


重災區是龍鳳手鐲,有幾間的龍鳳手鐲櫃都被買光。有人一買六七對,要用手推車帶走。原本擺滿龍鳳手鐲的飾物櫃變得空空如也。小弟咁多年都未見過!


其中最恐佈是雅蘭商場地下那間周星星,看了一會兒,大約下午4點,有女店員向客人表示,全店所有龍鳳手鐲售光。買的主要是大陸旅客,外面香港人為之側目,有人笑說:哇!唔使錢咩!?有個別一兩間,連門口廚窗的金飾都被搶購。




不單止龍鳳鐲,個別店鋪連介指都被買到七七八八,到了晚上六七點,有某些店的個別櫃位店員已沒事可做,坐著等放工了,因為已經沒有黃金賣!


更前所未見的是,在銀行中心出口向油麻地方向走,有兩間金鋪門口竟然有「XX金業公司」的推銷員在撈客,應該是推介人投資「倫敦金」了,他們想向我派卡片,我看見上面寫著是金業公司。


由於太多人買金,金行職員應接不下,做到手忙腳亂,心情煩躁,有時語氣頗不禮貌,但無阻客人買金熱情!


有分析員說,靠飾金買賣,對金市影響不大,我卻不這麼認為,每個時代的經濟社會狀況都不同。1970年代的黃金牛市,缺少了中國因素參與,今時卻不同往日,會造成甚麼後果?實在很難說!相信未來五一黃金周才是戲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