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7月21日 星期六

與黃兄對話(二)

黃:咩情況下人人都用人民幣?美國佬辛辛苦苦打個天下返黎,用左咁多軍費支出,就係為左令美元暢通全球,人人都用美元。中國有乜野咁勁揪?唔洗打杖都可以令「人人」都用人民幣咁勁揪?唔通真係以德服人,萬國來朝?你說的人人,可能只係做雙邊貿易時用各自貨幣結算,但原材料就未必了。

Jo:其實一種貨幣要人人用,不是依賴強大武力那麼簡單。日本用了幾百年宋朝錢幣,就不是因為宋朝的軍事力量,兩國亦沒發生過大型戰爭。

強大的武力最多可以逼使國與國之間的貿易用某種貨幣交易,如購買沙地阿拉伯的石油,必須使用美元,若沙特改收人民幣,很大機會會被美國攻打,甚至主張更改石油交易貨幣的沙特政權會被推翻。

但在民間層面,最強大的軍事都難以控制。Scrip的產生就是一例,難道人民以物易物,政府都可以干預?人少或者可以,若然人多,政府根本沒有可能監控所有交易行為必須使用她發行的貨幣。

國與國之間使用人民幣可以控制,但國民與國民之間使用人民幣,則很難控制。咩情況下,使用人民幣的人口會上升?那要視乎美元被銷毀的程度,銷毀方法主要體現在Hoarding(藏而不用)。

近幾年,經常聽到一種聲音,認為中國儲存那麼多美元,最後會損失慘重。其實不懂貨幣搏奕,不知道儲存美元(Hoarding),是人民幣國際化的一步棋子──銷毀美元。在香港發行人民幣國債亦一樣,香港將港幣兌成人民幣,再購買人民幣國債,就意味著一部份港元(美元)被暫時鎖死,要留待將來購買者沽出人民幣國債,取回人民幣再兌成港元,才能解封。人民幣國債規模不斷擴大,就愈多港元被鎖死,流通港元會愈來愈少(方法是將國債年期不斷加長),這是銷毀港元的一種方法。(港元正步向淪陷)

不過,銷毀美元最多的人不是中國,而是美國人自已(因為債務),中國只是起一個催化的作用。當然,Hoarding美元的速度一定不夠印美元快,最終能否避免由Hoarding引發經濟大衰退,令帝國瓦解,還看美國人自已內部的管治。

閒人兄轉載的文章

原文:http://blog.sina.com.cn/s/blog_521090fd0102e78e.html

記得在群里和同學們胡侃,說到了海外一些雜誌,現在拼命唱空中國經濟和中國特有的發展模式。 本來想翻譯出來,一篇是財富雜誌,後來被華爾街日報轉載的。另一篇是外交政策上面的。
後來簡單翻譯給了同學們,然後一聊之下,發現這些文章都是傳統唱空中國的觀點大集結,內部沒啥邏輯,看法及其膚淺,就不想浪費自己和大家的精力了。不過今天發現,外交政策的文章,被市場觀察(Marketwatch)添油加醋,又到處傳播,所以就在這里大致討論一下。最起碼讓我的讀者們不會受到忽悠。 按照這篇文章,美國有4大“財政懸崖”:

一是布什的退稅法案到期,國會仍然博弈。

二是美國國防預算裁減,因為兩黨達不成協議,而自動開始。

三是美國社會福利裁減,對社會穩定的影響。

四是奧巴馬醫保法案,仍然是兩黨無法妥協,繼續內鬥的主戰場。

這四個財政懸崖,任何一個處理不好,都會讓美國經濟跌進深淵。但是該篇文章認為中國有5個問題,這5個問題比美國的還要嚴重。因此非常有可能,中國的經濟會比美國先硬著陸,從而把美國經濟也拖入深淵。

這篇文章認為,中國的5大危機:

一是地方政府債務很大。中國的地方政府,像美國的金融機構一樣,好日子的時候,胡天海地,終於碰到問題。 2008年的4萬元讓地方政府可以喘口氣,但是這只是推遲了問題而已。地方政府的問題,因為中央打壓房地產而導致地方政府收入大減。

二是中國的經濟危機引發社會動盪。這種看法,就是認為中國的經濟減速到8%一下,會造成民工大量失業,而引發社會動盪。該文章作者認為,中國會出現阿拉伯之春、美國的佔領華爾街和希臘的暴亂之類的問題。

三是中國的大富豪“出口”資本。在美國的億萬富翁認為“更多從來都不夠”,嘗試一切把美國政府管理得成為TG一樣,中國的巨富們準備腳底抹油,直奔機場。美國人認為中國的問題,是政府還試圖對付貪官,從2000年起,已經乾掉了19000個貪官。因為貪官和大富豪們是一條褲子裡面的,你打貪官,我就抹油。

我看到這裡,就覺得這個是美國輿論界的一大毛病。就是老以為對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和一個社會,大富豪和他/她的錢袋子,有大法力,沒有了這些人,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和一個社會,就要翹辮子死求了。其實中國人的文化和價值信仰,更看重的是平民。 1949年跑了一幫這樣的大人物,中國反而更進步了。其實對國家、民族和社會沒有擔當的人,佔著大量的資源和位置,反而有害。

四是中國的環境危機。該文章認為中國人口的龐大,需要足夠的大量的自然資源,而在全球競爭同樣的短缺資源的時候,中國政府沒有能力處理中央計劃和自由市場資本主義的衝突,也無法處理環境壓力。

五是中國消費者的生活方式變化,導致通貨膨脹壓力無法處理。

如果你看了上面的描述,一頭霧水的話,那麼就記住,原文比我這裡潤色過的行文,還要缺乏內在邏輯。 其實現在海外(中國自己內部也是一樣)的大部分所謂中國專家,基本上可以說是屁都不懂。因為中國的真正強大的地方,並不是現在的這個政府,而是中國擁有的13億人口的人力資源。 這些普通的中國人,其實是中國強大的主要根源。

因為中國目前的主流輿論,對歷史的看法,基本上是受到西方的不知所以的理論和觀察影響,從而對自己國家和文化的歷史,缺乏真正的了解。 這里大家就可以花點時間,看一看日本的一些學者,對中國歷史的比較深刻的觀察。

前一篇文章裡面,我提到了衫原薰,其他的學者,還有速水融和濱下武誌等。這些日本學者,對中國歷史的研究,主要關注點,是在16-18世紀的時候,中國人口從過億,一直增加到4億,而可以持續的生活水平提高,完全不是西方理論界對馬爾薩斯人口陷阱的描述,其實是因為中國社會,發展出了一種精巧而復雜的模式,解決了高密度人口和稀缺資源之間的矛盾,最終實現了可持續的增長問題。

如果這種發展,不被英國的砲艦打斷,也許人類歷史,根本無需經歷後來各工業國的生活模式,採取的是高資源消耗來支撐人類生活的經濟發展,直到對地球環境造成極大的破壞,出現資源枯竭無以維持的地步。




因為這種靠高資源消耗的生活模式,是建立在全球的生活不平等的條件下,就是10%的西方國家人口,必須消耗大部分的世界資源。而一旦其他國家的人口奉行同樣的高資源消耗模式,那麼這種模式,就馬上會分崩離析,這一點恐怕是西方有點頭腦的人,都不得不承認的事實。

而中國在明朝以降,創造出來的吸納勞動力體制,和高密集勞動力技術的發展,使得人口增長,在資源缺乏的情況下,一樣持續地提升了全體人民的生活水平。 這個才是中國奇蹟。而日本,在一個更小的土地和人口規模上,後來又重複了這個模式。

速水融其實是勤勞革命的最初提倡者。他用這個概念描述日本德川時代,因為人口增長和土地稀缺,農民不得不辛苦勞作來提高收入,因此學會了珍惜工作和發展了一套堅定的懶惰可恥、勞動光榮的工作道德。

而西方發展模式,從英國開始,到美國發展到了極致,是建立在勞動力缺乏,資源和資本相對寬鬆的環境之下。因此資本和能源密集型,而不是勞動力密集型,就成了主要的發展模式。

在西方通過能源密集型而發展起來的軍事和重工業,摧毀了東方的國防之後,西方傾銷的工業品並沒有完全摧毀東方傳統社會的手工業。

以中國為例,靠不平等條約蜂擁而來的英國機器布,並沒有打敗中國的農村家庭手工業織布。因為中國農村家庭的生產效率,仍然可以保持這些手工業織布,具有足夠的價格競爭力。

而從日本到中國,當西方發展模式的高能源消耗工業被引進來,其實是自然的融合了文化傳承中,本身俱有的高勞動力密集的因素的。這種因素的結果,就是高素質但是低廉價格的產業工人群體,從日本、韓國、台灣到大陸,都很好的補充了高能源和高資本密集產業的不足之處。

其實東亞的文化傳統中的勞動密集和資源節省的發展模式,運用到西方模式的資本和資源密集行業裡面,從1950年開始,就預示了西方發展模式的限制,就已經走到頭了。

當然大家必須承認,西方模式下的工業革命,確實是對少部分人類的生產能力的一大突破,是一個生產的奇蹟。但是東方模式下的勤勞革命,卻是通過勞動密集和能源節約,把生產奇蹟帶來的好處,更好地擴散和讓更多人可以分享,因此是分配上的奇蹟。

從這個角度來看問題,你就明白為啥我說西方的中國專家們懂個屁。

工業化的發展,必然導致環境的惡化。而解決的方法,並不是更多的西方模式的能源和資本密集來解決辦法,而是需要西方模式,象東方模式學習,提倡能源節省和勞動密集,一方面減輕工業化對環境的壓力,找到可持續發展的模式。

另一方面,通過勞動密集,而不是盲目繼續追求西方模式下的資本和能源密集的效率,才可以繼續延續分配奇蹟。
所以說,中國的經濟轉型,其思維方式,不是所謂的市場經濟的再次改革,因為中國雖然某些地方,需要改革,但總體來說,市場經濟不是太少,而是太多。正如大家都熟悉的,更自由的市場經濟和充分競爭,導致的是更低的工資收入,和企業的一般利潤率的下降。

中國的經濟轉型,其實是從粗放型的資本和能源密集型,轉型到更加傾向於能源和資本節省型,但是勞動密集型的發展模式。當然這裡的勞動密集,並不是大家理解的體力勞動密集,還應該有很多高附加值的智力密集、知識密集和創造密集。

只有這樣,才可以最大程度地創造出更多的就業職務,更好的提高人民的收入水平。 這樣的模式,少一些大富豪,又何妨?我又不是資金密集型。而且人民充分就業,收入增加,哪裡有啥社會動盪。 反過來看一下歐洲,失業率高企,倒是在社會動盪。再看一下美國,這麼大的國土和充足的資源,人口只有3個億,居然明朝可以解決的就業問題,這裡還這麼頭疼。

如果美國不能向東方模式學習,解決不了勞動人民就業的問題,那才是比中國面臨更麻煩的局面。不過這個轉變,需要的是勞工大於資本家,美國以資本家壟斷為特徵的資本民主制度,可以轉型嗎?

2012年7月19日 星期四

與黃兄討論(一)

回應多,另開頁討論,以下是黃兄問題,紅字是我的回應:

黃:想問JOE兄你的債務,是否等同借貸?本身借貸應該不會引致文明的毀滅,因為如果沒有龐大利潤,又有誰會借錢獲取這利益?但有利潤的東西當然多人爭,這樣吸引更多人借貸去投資,但量一多,平均質素必定下降,資源運用開始有點亂黎。忽然回頭望,發覺可以做錯了投資,浪費了資源,但沒法子,只希望下一個傻子出現,而自己不是最後一個。這樣的借貸才有問題,極端一點,和從前中國國營銀行被迫借錢給國企一樣,國企當銀行是提款機,拿到錢就亂用。

Jo:借貸或債務?一個名字而已,簡言之都是一種「借的行為」!借,是否一定為商業上的利潤呢?不見得,美國政府向聯儲局借錢,就不是商業行為,只是為了應付政府支出。

借貸有沒有問題?那就要視乎用甚麼貨幣了?如果貨幣背後是實實在在的商品,例如大家都用白米做貨幣,那創造貨幣的過程必須付出真正的勞動力。如此,借貸行為愈來愈多時,其實社會上流通的商品(白米)亦愈來愈多,這等同生產力上升。

不過,如果不是用商品作為貨幣,再而透過借貸創造貨幣呢?那貨幣與借貸同時增加,整體的生產力其實沒有上升,結果是增發的貨幣及借貸,同一時間溝淡了社會的生產力,溝淡的過程,受益最大的是人是誰呢?

這正是以黃金作為貨幣,與用墨水及紙張創造貨幣的不同所在,在黃金作為貨幣時,借貸的行為所借出的錢,是真真正正透過勞力賺取的生產力。(掘金要成本及付出勞力),但印一張欠單,再將欠單交給銀行,然後銀行根據欠單數額印錢出來,中間付出了甚麼?如果不計油墨及紙張,其實是Nothing。 這樣的借貸行為做成兩種後果,一,當借貸者未使用貨幣時,本身已溝淡了社會生產力,二,當借貸者行使貨幣時,由於創造貨幣太容易,不必成本,所以無論是借貸人或放貸人都不必考慮使用貨幣的過程是否合乎經濟效益。


簡單講,如果白米是貨幣,那銀行借出白米後,她的庫存白米就會減少,需等整體米農種米,才可補充缺口,但如果用紙幣呢,那就不必再等人家種米了,基本上有人來借,就可以印錢借出去,如此當她借出時,就不及借出白米考慮得那麼周詳了。不同貨幣下,借貸行為有極大差異!

雖然由墨水及紙張所印的錢,背後因為政府徵稅權力而有價值,但由於一個社會的綜合生產力太難計算,包含太多的東西,印多印少,準則難定,加之人性貪婪,手握權力的人(包括政府、銀行及其親朋戚友)若沒有一個基準作參考及監督,從人類歷史看,犯錯機會100%,基準是甚麼?就是真正的貨幣:黃金!

2012年7月15日 星期日

帝國如何滅亡?(一)











經常有金甲蟲提及超級通脹(Hyperinflation),超通會否出現?黃金的前景怎樣?馬田大師(Martin Armstrong)最近發表的文章《How do empires die?》(帝國如何滅亡?)值得參考。

引發他撰寫此文是基於阿當史密斯於《國富論》最終章提及的一個問題:為甚麼世人總是認為政府債券值得信賴,直到所有政府最終都違約拒絕還債為止?

阿當史密斯的問題,其實小弟先前於《主權信用貨幣與稅務》亦略有提及,結論是一日政府還未倒台,她仍然可控制國家一切資源及徵稅,由她所發行的國債及法幣很難完全失去價值!

那是否表示政府可任意發債發幣呢?可以!只是她需要承擔嚴重後果,並為此付出沉重代價──即是馬田所說的:帝國的滅亡!

許多金甲蟲第一件事就會想起超級通脹,馬田在文中提到早前有金甲蟲寄信給他,認為美國政府實行量寬,美元只會持續貶值,不可能隱定,如果連美元都不安全,世人亦不可能轉為持有其他法幣,資金誓必湧向實物黃金。現今美國的競爭對手(中國)每月都爭持黃金,購買美債的意欲則持續下降,意味著未來將有「海量資金」湧入金市。

馬田對這種見解感到很驚訝!(It is Just astonishing),他認為只要美元仍是國際核心儲備貨幣,世界各國儲備中仍以美債為主,那就算部份人拋售,將資金轉移到其他媒介,如日元、歐元,甚至是黃金,亦只是佔美元總量的少部份,不可能令美元美債出現瘋狂大貶。

看經濟必需考慮整體,而非局部。核心經濟與邊沿經濟差異非常巨大(There is a HUGE different between a fringe and a core economy)。1930年代經濟蕭條期,許多美國城市破產,如底特律,市政債(Municipals)相繼違約,但人們仍然沒有將國家發行的聯邦債券與之同等看待,直至聯邦債券違約,人們才一下子同時拋售所有類形的債券。

相對歐美印出來的鈔票。其實美國競爭對手的經濟規模仍然十分細小,就算中國與巴西聯手,以他們目前的經濟規模,亦不足以吸納所有鈔票,如此又何來「海量資金」轉到黃金?

部份金甲蟲一定非常奇怪,政府持續擴張貨幣怎可能不令法幣嚴重貶值?馬田指出,擴張貨幣與超通沒有必然關係,更不要以為今天歐美「大印鈔票」下一定帶來超通,拒絕了解當下出現的通縮(Deflation),他以羅馬帝國為例子說明。

古羅馬與20年代德國一樣,曾大幅擴張貨幣,降低錢幣的貴金屬含量。但兩者的結果差異甚大,從公元前280年至公元518年的八百年裡,羅馬Denarius銀幣含銀量大幅下降100多倍,但其最終只貶值到原來購買力的五十分之一。

相反,德國超通期間,馬克卻在數年間,從170貶值至87,000,000,000對1美元。如果兩者貶值幅度一樣,馬克應該只跌至8500對1美元。羅馬Denarius銀幣的貶值幅度遠遠及不上馬克。

超通期間,德國人拋售馬克。但羅馬人面對貨幣貶值,則儲藏帝國錢幣。考古發現可證實此點,2008年英國考古人員就於一個古陶器內找到52000個公元三世紀的羅馬錢幣(上圖),經證實,那是羅馬私人儲藏,類似的遺跡還有許多。

為何面對貨幣貶值,羅馬人不但沒有拋售,反而大量儲藏呢?馬田提出見解──經濟危機誘發人民屯積貨幣(Hoarding),減慢貨幣流速(Velocity of Money),令貨幣供應不足,終致經濟陷入通縮,就算擴張貨幣,都沒法阻止。

解釋前先提醒,雖然通縮有時導致物價下跌,但兩者沒有必然關係。生產力提升,創造更多商品,同樣會令物價下跌,但不是通縮。通縮是貨幣供應不能滿足經濟需要,妨礙經濟活動,損害生產力。詳情可看「金價點睇I」P89-91的討論:

http://www.inv168.com/phpBB3/viewtopic.php?f=21&t=30599&start=1320

馬田論點與部份金甲蟲的不同,其原理如何?很多人立即會問,屯積貨幣,那有錢可用?馬田帶我們回到1930年代的美國尋找答案。

當時美國經濟大衰退,隨著銀行倒閉潮、企業破產潮,銀行不願放貸,國家更曾命令全國銀行休假,史稱「Bank Holiday」,貨幣流速萎縮了一半。

貨幣供應緊張下,美國出現了獨特的現象──Scrip的誕生。Scrip是甚麼?其實是由物易物發展出來的一種民間代用幣。例如1930年初,《紐約每日新聞報》(New York Daily News)與拳擊公司合辨拳賽,為防門票滯銷,接受美國人以價值50美分的實物換領門票,許多人拿著香腸、聖經、球褲等東西來交易。

後來,有些私人企業就以自家生產的商品做擔保,印製代用幣,Minneapolis有班失業人士發行了名為「Organized Unemployed」的代用幣(上圖),聲稱可以換取他們生產的手工製品,如衣服及食物等。這些Scrip慢慢變成大衰退期間的交易媒介。根據政府部門Bureau of Foreign and Domestic Affairs的統計,到了1933年,全美國有超過400個組織使用不同類形的Scrip。

Scrip的出現道出一個事實──除了政府及國家,人民同樣有創造貨幣的能力,因為每個人都有生產力,可支持自已發幣。舉個簡單例子,有網友學過匠鎖學,如果他生活於大衰退,可發行開鎖券,任何人可憑券找他修理門鎖,如此,只要有人願意接受,這張券便可作為交易媒介,背後的「錨」就是他提供的服務──修理門鎖。

Scrip不是大衰退獨有,早於1837年恐慌、南北戰爭,甚至1873年,1893年及1907年等經濟危機期間亦出現過。古羅馬人屯積國家發行的錢幣,亦是由一個又一個經濟危機促成。人民屯積錢幣令貨幣流速減慢,經濟不斷萎縮,生產力每況愈下,終致整個帝國走向滅亡。

如何知道羅馬人受貨幣供應不足之苦?上圖是牛津大學圖書所藏,公元400年羅馬管幣官Comes Sacrarum Largitionum(大賫長官)的官銜標誌,圖中顯示他管理的貨幣除了錢幣,還包括皮帶扣、首飾等可供支付的金屬,這些東西就是通縮下,人民創造出來的私幣,角色等同2000年後美國的Scrip。

人民私下發幣,同時大量屯積政府發行的貨幣,對政府而言,意味著真正的財富從地面隠藏到地下(Real wealth is driven from the aboveground economy into the underground economy)。簡單講,假設大家做買賣不使用政府發行的法幣,改用類似Scrip的以物易物形式,買賣物業,我用兩張400呎單位的屋契與你交換一張800呎單位屋契,私下互換物業,那政府將難以徵稅。

更可怕是人民屯積,等同銷毀政府創造的貨幣。此點非常關鍵,顯示出政府能力的極限──她沒有能力阻止人民儲蓄。所以馬田認為,美元最可怕的結局,不是有人沽出,而是藏而不用,令整個美元體系的貨幣流速減慢,形成通縮。今天這一幕正在美國上演,若干地方已出現代用幣。 (順帶一提,中國儲藏大量美元,亦屬銷毀美元的一種方法。)

同樣情況亦發生於希臘,通縮下,許多希臘人正自行創造貨幣,如第二大城市塞薩洛尼基(Thessaloniki),劇院容許民眾用食物代替現金購票(見上圖),這等同銷毀歐元。千百年來,面對經濟問題,人類的行類其實並沒有大改變。

人民屯樍貨幣的起始點是經濟危機,甚麼經濟危機如此巨大,連政府印鈔都不能解決?甚麼危機會迫使人民儲藏貨幣,停止使用它?最終令帝國陷入經濟萎縮,步向滅亡!黃金角色又如何?關鍵就在債務……下篇續!

----------------------------------------------------
圖片說明(由上而下)
1/羅馬管幣官的官銜標誌上有數種民間私幣
2/希臘人以食物換門票等同銷毀歐元
3/英國發現的52000個羅馬錢幣
4/1934年民間失業人士發行的Scrip「Organized Unemployed」
5/思考羅馬滅亡的影片


參考
1/Martin Armstrong《How do empires die?》
2/大英博物館《金錢的歷史》
3/Stephanie Simon《美元代幣應運而生》(2009/8/3華爾街日報)

2012年7月4日 星期三

為甚麼黃金才是主角?

 

 

先前講過,資金不多的網友可以購買小金幣,代替差價較高的銀幣,今日小弟走了三間店測試貨源。於恆生買了2個1/10安士鴻運,入貨價每個$1420,若買10個(=1安士)則是$14200,當時1安士牌價$13235,10個1/10安士總共貴了$965。

另外又到LPM,因為中銀小金幣清了倉(打電話問明明有,去到才說沒有,激死!),買了2個1/10楓葉金幣,以及2塊2.5克命運女神金塊,分別是$1435每個,及$1130每塊。職員很好人,問他受不受少量入貨?他說絕對接受,客戶中有大戶,亦有只買微量的小戶。臨走前他還送我一個價值$40元港幣的美國自由銅幣。

小金幣雖較貴,但細細粒易入場,放售時更可分批放,亦可隨時當作禮物。不過最重要,是不想大家放太多資金在銀幣上,因為正如早前所言,黃金的地位無可取代,白銀望塵莫及。

原因何在?請先看一些數字!自有人類開採黃金以來,地球黃金總存量大約163000噸黃金,白銀則大約有430000噸。(資料源自下列兩Link,比較了多份資料,數字或有出入,但不會影響結論,因為相差太遠。)

http://big5.xinhuanet.com/gate/big5/news.xinhuanet.com/fortune/2009-12/16/content_12658109.htm


http://bbs.hexun.com/futures/post_46_4586606_1_d.html

再一組數字:現在全球黃金產量大約是每年2300噸,這數字已是幾百年來的高位,且過去幾十年產量都差不多,愈往前推,產量愈少。白銀呢?2002年是20000噸,現在大約是23000噸。(見上圖)。好!開始計數,試將全球黃總量除以年產量,163000除2300=70.8,又計計白銀,430000除23000=18.6......

黃金是70.8,白銀是18.6,反映甚麼?地球上的黃金總量是年產量的70倍,即是人類要不斷挖70年,並一直維持2300噸年產量,才能生產出過去數千年儲存下來的黃金總量,而白銀只需用18.6年。

假設兩者都成為貨幣,有人想操控供應,你認為操控黃金較易?還是操控白銀較易?很明顯,白銀容易得多。操控黃金,例如有人買下一年全球產量,意圖減少黃金供應,那對全球黃金總量有沒有大影響?或者有人增加黃金一年產量到4600噸,意圖干擾供應,這4600噸相對於163000噸黃金總量影響又多大?效果其實很有限,但若用於白銀身上,效果可不一樣。

70.8這就是黃金作為貨幣的穩定值,自有人類以來,從沒有一種人類儲存的物質有黃金這種穩定的結構,即是說人類從來沒有那麼長時間儲存一種物質,除了黃金外。

白銀若要到達黃金這種穩定值,除非能一下子大幅提高產量,若以今天產量,25000 X 70.8 = 1770000噸白銀,再減去現有的430000噸 = 1340000。假設黃金不再挖掘,人類都要挖足53.6年的白銀,白銀才有黃金的穏定值。

股神,大鱷.....少有人愛投資黃金,不因黃金前景不佳,皆因黃金的供求極難以操控,冷不防可能粉身碎骨,破產收場,明不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