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5月29日 星期三

Hyperinflation?(三)

在《Hyperinflation()》,我們看到了美國南北戰爭期間,政權的穩定程度如何影響國債發行,從而再影響通脹率,令到同樣開動印鈔機的南北政權的通脹率出現巨大差距。

不過,政權的穩定程度只是影響通脹的表象,說到底,政權穩定與否還是由綜合國力決定。在美國南北戰爭中,北方雖曾戰敗,最終仍能成功發債籌募資金,是整體國力佔優的表現。看看下圖──1860年美國城鎮人口分佈。



當時,北方人口2700多萬,南方只得接近900萬,大部份超過25000人的城鎮都集中於北方。根據加州大學歷史學者Roger.L Ransom統計,以1860年美元幣值計算,整場戰事,北方投入了4515 Millions,南方則投入了5846 Millions,遠比北方多,最後仍然戰敗。

因為籌募戰費往往通過徵稅(整場戰事,北方有21%來自稅收),當稅務攤分到每名國民身上,立即出現重大差距,根據Ransom計算,南方國民負擔的稅務是北方的3.5倍。實際分別可能更大,因為當時美國300萬黑奴差不多全部居於南方,他們沒有公民權及財產擁有權,那有可能購買國債?所以,北方國民有相對較高的買債能力,為債市提供有力支持。

除了人口,生產力亦有巨大差距,看看下圖,除了綿花外,從鐵路到工業生產,南方都落後於北方。1863年,北方更實施了宅地法(Homestead Act),鼓勵國民及外國人開發西部,提升了農業、工業等生產力,令政府有條件加稅,從18631864年,北方政府稅收增加近3倍。生產力上升,同時提升了國民買債能力。



最大分別要數軍力(亦是生產力表現),北方武器生產量是南方的3倍,尤其是海軍實力,北軍擁有700多艘戰艦,南方僅有數艘。所以,開戰後第二年,南方對外貿易線輕易就被北軍艦封鎖,即1862年夏天實行的「司各特莽蛇計劃」(Scoot Great Snake)(下圖),令南方關稅大減。



戰爭頭兩年,南方曾一定透過歐洲金融機構於國際市場發行以綿花抵押的綿花債券(Cotton Bonds),反應頗熱烈,但隨著18624月新奧爾良被北方海軍攻陷,於歐洲購的綿花債券難以獲得實物利息,發行量始終有限。

控制了美國對外貿易線,意味著北方政府繼續有源源不絕的關稅收入。更關鍵是當時的北方雖然發行沒有黃金抵押的美元(Greenback),但同時間規定了繳交關稅須以黃金支付,可以想像,在稅收增加下,黃金儲備亦會同告上升,加上舊有國家黃金儲備大部份藏於北方,黃金儲備比南方多,協助政府渡過困境。1861年,當北軍於布爾溪戰爭(Battle of Bull Run)慘敗,政府發行新債籌募軍費時,宣佈以黃金支付6%利息,令國債吸引力大增,反應空前熱烈,超過130萬國民購了國債,縮少了印鈔規模。

沒法透過發債集資,加上人民稅務負擔沉重,南方政府只能通過印鈔這一招去支持政府開支,最終因為缺少債市這個資金載體,引發了超級通脹。可以看到國債市場對通脹的影響。


2013年5月26日 星期日

賣金者小心!

收到網友Grace來信,講述她朋友的賣金的不愉快經歷,各位網友,如有不時之需,要出售金幣,應當小心!經歷如下:(相關銀行將以代號表示)

====================================================


本星期一中午我朋友拿了兩塊1安士的楓葉金幣去銀行賣,那兩塊是有原廠套的嶄新的金幣。以往她都是在BOC做的交易,而每次交易前都會先查一下價格,心中有數再去,BOC效率很高,金幣管事的看看OK就報價,有時講多兩句價格變了還報多一次價對方確定後再下單。那天她因有其它事要辦,也沒有先查價,就去了比BOC近的HS,心想BOC每次交易都正常、老實,HS更加無問題啦!哪知就這個信字害了她。

去到HS排了好久的隊終於輪到,那管事的老男跟櫃台女的嘀咕了好一陣,那女的報了個價,朋友一聽心想唔通今天開市跌了好多?一抬頭那女的已經下了單在忙了,她也就無出聲,反正也是要賣的。她提了一萬出來,剩下的擺儲蓄,就那萬零蚊那女的還游說她拿去買蓄儲保險,說現在銀行利息太低,不合算,買蓄儲保險才保值,朋友無理會就走了。那天上晚上回去一查,當天十二點幾國際黃金報價大概一千四百二十幾至三十幾USD,她賣的價是
11090HKD!頓時明白她的楓葉金幣被當普通金而不是金幣收了。但一般要當普通金價收,那起碼也要同個客講清楚有瑕疵當普通金價收吧?甚麼都無講當你是白癡!

第二日一早她就去HS理論了,剛好找到前天的櫃台女,那女的找了一中女講了,中女就兇巴巴地同我朋友講:錢已入了你的帳了,你還來做干甚麼?!。朋友說價錢有錯,要改。中女說這是昨天的帳,我們無得改。

朋友問有錯都不改?這時年輕男走過來,拿了一份各金幣含金量(包括楓葉)的東西說,金幣只只不同價錢,因含金量不同,你看,你個金幣含金量才91.6,其它有99.99,你那個當然賣的便啦。他居然指著鴻運的含金量套在楓葉金幣上,即便如此,鴻運也沒有因此賣得便宜啊!我朋友快暈過去了......又一老男(不同前日)過來說,有的金幣有加工費,朋友說只只都有啦。老男說楓葉金幣我們是不計加工費的,『即是你們將我的金幣當普通金收了,剛才又不認?』朋友說。老男又說他們規定楓葉金幣不計加工費。全世界都計,就它HS可以不計?!看著這班無賴加白癡,朋友知道再理論下去會中風的,健康要緊,只好走了。


2013年5月4日 星期六

蕭若元講金



網友Mandy看了蕭若元講金,電郵小弟問意見。蕭若元影片的大意是,現時黃金年產量那麼高,金價就會跌,因為1980金價見頂,高於產金成本,更多金礦被挖掘,年產量持續上升,金價就會下跌,結果到了2000年,金價跌到不足三百美元。我們可以看看下圖,年產量與通脹調整後金價的關係。



我們看到一種關係是,當黃金年產量升到一個歷史高位後,金價就會下跌。1910年第一個產量高位,金價隨後下跌,1940年第二個高位,隨後金價下跌。不過到了1970年左右,產量出現第三個高位後,金價卻反其道而行,於1980年創下歷史高位。

1970年左右發生甚麼事?金本位正式崩潰!小弟認為「產量升到高位,金價隨後下跌」的規律只在黃金是法定貨幣下才有效。否則沒有效。當黃金是貨幣時,貨幣增多,購買力會下跌,所以經通脹調整後的金價亦下跌。但當黃金不是法定貨幣時,增多了的紙幣,經調整後,反會讓金價上升。

當然,有人會說1970年產量高位,促成了1980-2000的跌市,中間滯後了10年才出現,1980年的高價是一個「錯價」。錯不錯價?並不重要,最重要是那時期(1970-1980),市場願花錢購入黃金。市場為何那麼不理性看待年產量於1970年代創下高位,仍然繼續買入?未來會否出現同樣的情況?這才是我們要思考的重點!

今日金價又是否到達一個高位?經通脹調整後,我認為不是,起碼仍未超越1980年經通脹調整後的2500美元。金價每一次高峰,是否必定超越上一個高峰?我們這次是否一定超越1980年高峰?這要看更長的歷史走勢,單憑100年不足夠。

再者,正如小弟於《百年金價──政府與市場的角力》說,官方紀錄不一定能反應市場實況,因為有黑市及另類市場,例如香港K金市場,1950年代,印度孟買的金價就炒到65美元一安士,抛離官價一倍。所謂「通脹調整後價格」亦不全然準確。黃金是一門高深學問!希望給Mandy一點啟發。

2013年5月2日 星期四

百年金價──政府與市場的角力



1949年,美國記者Roy Rowan採訪澳門黃金走私。


1951年,美國電影Smuggler's Island以澳門黃金走私為題材。



金本位的興起

將黃金納入資產必須了解,根據金市合約買賣制定的金價未必擁有絕對權威。金價最終仍然是以實金需求為依歸,金價的歷史走勢是最佳證明。

在人類組織國家,成立政府前,黃金經已相當長時間擔當貨幣角色,那時並無金價,只有黃金與其他商品的對換率,黃金就是貨幣,不存在黃金值多少錢的問題,正如今日我們不會問美元值多少錢?

不過,採金花費許多時間及勞力。大部份政府會發行法幣(Fiat Money),彌補公共開支。一國之內,往往並存兩種貨幣──黃金與法幣,兩者的兌換價就是所謂的「金價」。

法幣不一定以紙張形式出現,未有紙張前,古人經已利用蘊藏量較黃金豐富,採挖較易的金屬鑄幣,例如白銀、黃銅等。公元212年,羅馬帝國的安東尼尼安錢幣(Antoninus),就以20:1的紅銅與白銀鑄造。

為了得到廣泛的認受,及加強法幣價值,很多政府會透過立法,或設立官方黃金儲備等方式,使法幣與黃金產生某種聯繫。例如羅馬帝國曾規定1個重6.5克的金幣等同25個安東尼尼安錢幣。出現於十六世紀的金本位(Gold Standard )正是這種產物,最早可追溯至英國。

1694年,英格蘭銀行(Bank of England)首度發行英鎊紙幣(Pound),與基尼金幣(Guinea)、先令銀幣(Shilling)並行流通。1717年,英國立法規定,每個基尼金幣(8.4克)約等同3英鎊17先令──紙幣與黃金的匯率被固定,1816年再通過《金本位制度法案》( Gold Standard Act),以法律規定英鎊與黃金掛勾,每發行1英鎊,以1/4安士黃金抵押,人民可自由將英鎊兌成黃金。

除英國外,許多國家亦實行這種制度。美國是其中之一,1792年通過《鑄幣法案》(1792 Coinage Act),規定每1美元紙幣必須以1/20安士黃金儲備支持。美國人可以拿1安士金塊到各地的美國鑄造局(United States Mint),鑄成20美元面值的金幣,當作紙幣一樣使用,在很長時間內,每安士金價恆常保持約20美元。

金本位的崩潰

這種以黃金作為法幣基礎的做法,雖然可以加強法幣的認受性及價值,但當政府想增加開支,發行更多法幣,就必須增加黃金儲備。

問題是黃金並非垂手可得,所以回顧近二千年人類歷史,法幣與黃金的聯繫難免變動,甚至脫勾──因為法幣發行量遠超黃金儲備,政府惟有降低法幣含金量,或讓金價自由浮動。

公元240年開始,羅馬帝國為了應付支出,大量鑄造帝國錢幣──Denarius,降低其含銀量(見上圖),大約經過二三十年,到了加列努斯(Gallienus)或奧勒利安(Aurelian)統治時期,政府就放棄帝國錢幣與金幣的固定匯率(1),金價根據重量自由浮動,隨即踏入長期升軌。從公元301年,每磅黃金約值5萬個帝國錢幣,升至公元450年的50萬個,升幅約10倍。(2)

1861年南北戰爭爆發,美國分裂,無論是北方政權──美利堅合眾國(United States of America),抑或南方政權──美利堅聯盟國(Confederate States of America),為了應付軍費,亦先後放棄金本位。四年內戰期間,南北金價同告上升,隨著南方戰敗,金價對聯盟國美元(Confederate Treasury Note)(見上圖),上升1200倍。

第一次世界大戰(1914-1918)期間,為籌措軍費,部份國家大量發行沒有黃金抵押的紙幣,又用黃金向美國購買物資,黃金儲備大量流失。加上戰爭破壞生產力,出口萎縮,政府收入減少,只好再增發紙幣,1928年,英國就通過了《貨幣與銀行券法案》(Currency and Bank Notes Act 1928),發行2.6億沒有黃金抵押的英鎊。

到了1930年代,美國出現經濟大蕭條,全球陷入經濟衰退及銀行倒閉潮,恐慌迅速漫延,人民擔心政府會降低法幣含金量,籍貨幣貶值維持政府支出,大規模擠提黃金,甚至連部份政府,如法國及荷蘭,亦加入擠提行列。

結果,在沒有足夠儲備下,1931年9月21日,英國宣佈終止英鎊兌換黃金,取消金本位,倫敦金價自由浮動。直至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倫敦金市被迫關閉時,以英鎊計算的金價足足升了1倍,至每安士8鎊1先令。如果當年沒有改持黃金,繼續堅持Cash is King,財富將蒸發一半。

官方黃金價格

法幣貶值,金價上揚,意味著政府的權力受到挑戰,因為發行法幣自古是政府的專利權力,是財力來源的依據。

從歷史所見,每當人民沽售法幣,換入黃金保值,政府很多時會推出強制措施,例如終止法幣與黃金兌換、禁止黃金進出口、禁止用黃金做交易,甚至立法規定人民以官價出售黃金予政府,逼使人民接受法幣的價值。

美國則採取較嚴厲的措施,1933年羅斯福總統(Franklin Roosevelt)簽署法令,停止銀行兌換黃金,發佈黃金法令(Confiscation of Gold),要求美國人以每安士20.67美元上繳黃金,藏有政府規定數量的黃金屬刑事。只容許外國政府向美國兌換黃金。其後又限制黃金自由買賣及進出口,買賣必須取得牌照,並按每安士35美元的官價交易。

為了維持官價,1945年,更號召全球44個國家,於佈雷頓森林的蒙特華盛頓酒店(Mount Washington Hotel)達成協議,承諾政府之間可以每安士35美元官價兌換黃金,但不接受私人兌換,各國跟隨美國,立法限制黃金買賣及進出口,形成歷史上著名的佈雷頓森林體系(Bretton Woods System)。協議影響下,倫敦金市繼續關閉,沒因大戰結束而復市。

市場力量反彈

官方對金價的操控,及限制黃金買賣,表面有效,許多分析金價走勢的文章亦會跟隨官方數據。但這並不一定能反映市場實況,因為存世黃金中有70%散落於全球人民手中,各國政府儲備總和佔不過30%,且各國政府存在不少利益衝突,一國操控金價,不代表別國一定跟隨。

其次,人類購買黃金的傳統根深柢固,回顧近100年歷史,就算英美等國作出諸多限制,如禁止私人買賣、關閉金市、立法規管金價等行動,亦不能全面控制金市,市場每每發展出另類運作模式。

香港就是個經典例子。1948年──佈雷頓森林體系通過第三年,作為英國殖民地的香港亦頒佈了《主要防衛財政條例》,禁止黃金自由買賣、進出口等,金市關閉。

不過,黃金是種特殊金屬,物理穩定,易於切割及重複煉鑄,政府難以完全禁絕有黃金成份的金屬買賣。法例實施後,香港金商就煉鑄含金量94.5%的黃金,在不違法規下繼續買賣(3)。這時的香港金市稱為「K金市場」,黃金停止進口,舊有供應鏈中斷,推動香港金價高於佈雷頓森林體系協議的35美元。

令買賣更禁之不絕的是,不少國家沒有加入佈雷頓森林體系,葡萄牙是其一。作為其殖民地的澳門,金市如常運作,黃金自由進出,形成一個地區性自由市場。眼見香港金價走高,不少人加入偷運黃金行列──從國際市場買入黃金,轉運到澳門,改鑄成合乎香港要求的94.5%成色,再偷運入港,以高價出售圖利。

根據《霍英東全傳》,「澳門的黃金走私很嚴重,在美國,黃金一安士約100港元,但在香港卻炒到幾百元一安士……大量黃金湧進澳門,再由澳門走私到香港,故澳門每年的黃金買賣有幾千萬的生意。」(4)

1949年8月,美國《生活》雜誌(Life)亦記載了當年澳門金市及走私黃金的盛況──澳門金價每安士大約50美元……澳門大豐銀行經常逼滿買金的人。每月有50萬安士流入澳門,熔化重鑄,往來港澳間走私黃金的舢舨則絡繹不絕。(5)

不一致的金價

在美國,政府對金價的控制亦非無遠弗界,市場力量令金價出現了分歧。由於其他地區的金價較高,吸引美國人以高於官價收購黃金,再偷運出國圖利,根據《匹茲堡新聞》(The Pittsburgh Press)報導,1950年代初,在黑市,金價每安士大約處於55美元,比官價高出57%。(6)

澳洲《雪梨早報》(The Sydney Morning Herald)亦有報導──在紐約,黃金原本只可以在有牌金商及珠寶商之間買賣,價格定在35美元,但有些珠寶商不理規定,以溢價出售黃金。「好幾人」經常參與這類活動,視作一種投資。這些黃金被轉售到歐洲、亞洲或拉丁美洲時,價格比美國黑市高出最少兩倍,多數是100美元或更多。(7)

從1948年中至1950年尾,世界金市出現了兩種差距巨大的價格。面對自由市場挑戰,美國政府曾全方位打擊黃金走私,包括拘捕黃金走私商販。1950年尾,就有一名澳洲人及美國人因偷運150磅黃金,於機場被美國警方拘捕(8)。

為了不讓金價自由浮動,1954年,英國准許倫敦金市復市,接受外國私人入市,但就伙拍七個歐美國家,成立倫敦黃金互助基金(London Gold Pool),定期以每安士35美元向市場沽金,維持官價。

復市頭十年,金價每安士大約保持34-35美元,但倫敦黃金互助基金成員的黃金儲備亦隨之流失,尤其是美國,根據紀綠,從1950年的20279噸,到1963年只剩下13860噸,損失6400多噸黃金。

到了1964年,越戰爆發,國際政局勢動盪,全球爆發搶金潮,金價再度熾熱,倫敦黃金互助基金捍衛黃金官價的行動以失敗告終。1968年3月15日,香港金價搶高至每兩340港元以上,歐洲金市搶高每安士50美元。香港財政司郭偉伯( John James Cowperthwaite)接受訪問時形容「黃金買賣有點似馬場之投注」(9)。即使美國急運40噸黃金往巴黎及倫敦沽售,亦沒法維持官價,因為僅30分鐘內,巴黎金市就賣出超過45噸黃金,是平時交易量的65倍。(10)

英國惟有於1968年3月16日再度關閉倫敦金市。並在西德建議下,召開央行緊急會議,決定不再向市場沽金,兩星期後復市,任由金價自由浮動,只維持政府間以官價兌換黃金。這種做法等同容許兩個金價同時並存,一個是官價,一個是市場價,史稱黃金雙價制(Two-tier Gold System)。

不過,雙價制只撐了3年光景。眼見美國深陷越戰泥沼,財赤愈來愈大,其他國家不斷向美國兌換黃金,1969至1971年,約1469噸黃金被提走,儲備跌至大約9000噸,比1957年減少一半有多,為免黃金流失殆盡,失去最後財政堡壘。1971年8月15日,美國總統尼克遜(Richard Mibous Nixon)宣布關閉黃金兌換窗口,終結美元與黃金的所有聯繫,金價全面自由浮動,一直延續至今天。

百年金價啓示

金價的歷史變動有許多啟示!首先,在資產分配上,黃金的價值無庸置疑。質疑黃金價值的人經常為此與金甲蟲爭論,所持論點不外乎是「十年黃金變爛銅」(金價由1980跌至1999年),又或者如股神巴菲特(Warren Edward Buffett)所說,黃金沒有生產力,不會產生收益。

爭論的意義不大,無論黃金價值如何?我們看到的事實是,千百年來,人類都持有黃金,古羅馬人如是,現代人亦一樣,無論他們是否深明黃金的貨幣價值──這就是市場!掌握市場起伏的規律、影響等等,從而恰當分配資產,保護自已財富,或為財富增值,比爭論更有價值。

其次,投資金市合約買賣,存有一定風險,當實物黃金發生擠提時,金市可能關閉,過去一世紀最少發生過兩次,最長達15年。倫敦金市關閉期間,歐洲主要金市亦告停業。此時,除了實金,合約或一切跟隨金市價格上落的金融產品,可以一夜間失去價值。

最後必須留意──金價未必有統一標準。1968年,倫敦金市關閉期間,巴黎金市就反其道而行,繼續運作,並比關閉前的倫敦金價高出28%,至每安士45美元(11)。香港金價亦一樣,一日間叫高30%,至最高每兩328港元(12)。

近年亦看到這種情況,2013年4月中,國際金價暴跌,每安士從1550跌至1350美元,全球出現搶金潮,中國大陸尤其熾熱,到4月26日,上海黃金交易所的現貨金價竟比國際高出3%(13),吸引大陸旅客到香港搶購相對較便宜的金飾,如果差距進一步拉闊,或者香港實金買賣不跟隨倫敦及紐約金市訂價,改而效法上海,那所謂的「國際金價」對實金投資者亦會失去參考價值。

黃金有限,市場力量卻難以估計?國際標準金價能否維持,很視乎人們會在多大程度上將法幣換成實金?就算政府設立多少限制,如果市場出現實金擠提,負責制定金價的金市又沒有足夠儲備,其制訂的金價可能與實金脫節。

(1) 《金錢的歷史》頁77 / 作者:大英博物館 / 博雅書屋
(2) G.A.J. Hodgett, 1972. A Social and Economic History of Medieval Europe. Methuen, London, P. 38
(3) 2010年11月17日《文匯報》:金銀業貿易場成立100周年專輯。
(4) 《霍英東全傳》第17章 / 作者:冷夏 / 中國戲劇出版社
(5) 《Life》P.19,《Macao:A dreamy old colony whose smugglers ply the china coast flourishes as richest traffic centre of world trade》(8 August, 1949)
(6) 1950年5月23日《The Pittsburgh Press》頁22。
(7) 1950年11月24日《The Sydney Morning Herald》:New York is H.Q. of Gold Smuggling
(8) 1950年11月22日《The Sydney Morning Herald》:Rose Bay Man Held In U.S.A. For Big Gold-smuggling Plot
(9) 1968年3月15日《華僑日報》第二張第一頁。
(10) 1968年3月15日《華僑日報》第一張第一頁。
(11) 1968年3月19日《華僑日報》第二張第一頁。
(12) 1968年3月19日《華僑日報》第六張第一頁。
(13) 2013年4月26日《廣州日報》AIII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