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馬田大師第五集的圖,1934年黃金與美元購買力正式分道揚鑣,不過細心留意,會發現1861-1880年期間,黃金與美元的購買力同樣不尋常分開,黃金購買力下跌之餘,美元跌得更厲害──美元對黃金貶值!
這是一段不尋常而又非常重要的時期──林肯總統所做的一次驚世實驗,繞過私人銀行,授權國家財政部直接發行紙幣:美國政府券(United States Notes),又名林肯綠幣(Greenback)。它對今後黃金走勢有重要參考價值,是每個金甲蟲必須認識的歷史。要了解林肯綠幣,先要了解美國貨幣發展,所以,這次要分兩集講!
林肯綠幣誕生於1861年,在它誕生前,美國一直是個多貨幣的國家,超過八千種貨幣同時在境內流通,以人權及自由立國的美國對貨幣發行採取放任政策,任何人,包括教堂、商店、公司、銀行等都可以發行自已的貨幣,像上圖就是Delaware Bridge Comp發行的1元鈔票。
這種系統就是馬田大師在《Gold $5000+》第6頁所稱的「Wildcat Banking」,這些發行機構很多都開在野貓比人還要多的偏遠小鎮,故被稱為野貓銀行,他們的鈔票有些號稱有抵押,有些沒有,政府沒有監管。
1792年實行《鑄幣法》,政府亦容許黃金、白銀流通,任何人都可將金塊或銀塊拿到政府鑄幣局,免費鑄造成金幣或銀幣使用,由於歐洲國家普遍使用黃金做交易,各國爭相儲存黃金,美國黃金稀缺,白銀流通更為廣泛,事實上,美國計價單位Dollar是由西班牙文Thaler一字演變而來,意思是白銀。當時只有銀幣稱為Dollar,金幣叫Eagles。(詳情用1792鑄幣法案網上search)。
另外,還有一種流通量最大,由The Bank of United States發行的銀行券( Bank Note),它以黃金為抵押,大約每20元Bank Note相等於1安士黃金或15安士白銀。(所以從上圖可見早期沒有顯示黃金購買力,因為黃金使用量很少,不過當時紙幣與黃金掛勾,紙幣購買力等亦可被視為黃金購買力。)
不要以為Bank Note是國家發行的貨幣!The Bank of United States正是今天聯儲局的前身,徹頭徹尾是一間私人銀行,而非像「中國人民銀行」那樣由國家全權擁有。為何一間私人銀行膽敢以「United States」自稱?很簡單,因為當時的美國政府將貨幣發行權「外判」了!
貨幣發行是非常重要的權力,何解會像香港政府外判清潔那樣外判呢?美國立國之初,剛打完獨立戰爭,財力有限。當時歐洲列強普遍已實行私人中央銀行制,包括國力最強的英國,藉著英國的武力,全球的黃金供應都給大銀行控制。(詳情參考《貨幣戰爭》第一章)
所以,美國總統華盛頓幾經猶豫後,最終決定成立一間私人銀行發行紙幣,政府向這間銀行借貸,並支付利息。這銀行給外國銀行入股,以便得到大量外國貸款及資金發展國家。(詳情參考《貨幣戰爭》P38-39)。The Bank of United States由是誕生,羅富齊家族(Rothschild)成為大股東!不過既是外判,當然有合約限期,合約完畢,銀行就要申請續牌。
民主國家,政策不是總統說了算,為了這個外判問題,由1791到1861年的70年裡,美國政界展開了激烈辯論,反對得最厲害的是美國獨立憲章的起草人──傑弗遜總統。他認為貨幣發行權應屬於人民,所以美國《憲法》才授予國會發幣權,但並沒有授權國會將這個權力外判。
在70年裡,這間外判銀行經歷幾番生死,曾被幾位總統否決續牌申請,又多次因為政府及國會妥協而重新開張。期間,有七位總統被刺殺,包括泰勒、哈里森等,他們都有一共通點──反對外判貨幣發行權。
聽到這裡,很多人都有疑問,若政府不授權外判銀行發鈔,又不像今日中國那樣自行印鈔,政府要用錢,錢從何來?方法有二,一是稅收,二是發債,三是由國家鑄幣局鑄造金銀幣。不過經濟既已因為外判銀行發鈔而發展,而稅收、發債、鑄幣並非一時三刻能填補貨幣緊縮,加上當時美國的金銀稀缺。每當這間銀行續牌被否決,貨幣就急遽減少,令國家陷入通縮及衰退,當中最著名是1837年恐慌(Panic of 1837)。
對於恐慌,《貨幣戰爭》認為是國際銀行家為了報復續牌被否決,抽緊美國銀根所致。這有一定道理,不過從《貨幣戰爭》分析,看不到當時黃金的走勢,馬田大師的分析彌補了《貨幣戰爭》不足!
從上圖看到,1791年開始,黃金購買力一路向上升,直至1844-1850年左右見頂。在馬田大師眼中,這半世紀時期屬於弱勢政府,怎弱勢?
沒有整頓銀行業,令貨幣制度陷入一片混亂,此其一!當時,除了外判銀行已發行的Bank Note因有黃金做抵押而保住購買力外,其他機構發行的紙幣對黃金都大幅貶值,1安士黃金可兌換到$400-$1000美元不等。
當1832年,傑弗遜否決了外判銀行續牌後,他將銀行內的所有國家儲蓄轉到各地州銀行,但既然國家由開國一直對銀行實行放任政策,這些所謂的州銀行根本亦是野貓銀行一份子,得到政府資金後就胡亂放貸,結果做成了1837年恐慌,企業倒閉,銀行倒閉接踵而來,經濟陷入5年大衰退。馬田大師在文章中直指野貓銀行系統是1837年恐慌的元凶,這跟宋鴻兵看法有別。
保護經濟不力,保護總統一樣有心無力,外判銀行問題上,國家陷入紛爭,總統連連被刺殺,人民對政府又怎會有信心?如果連續幾任特首都無故被刺殺,你對香港政府又會有多大信心?
事實上,從很多歷史文獻都可以看到當時美國的管治非常差勁,當清朝政府以公帑資助幼童留學美國時,很多家長都認為美國是個野蠻之地,事實也是,當這批幼童第一次踏足美國,坐火車時就遇上特大劫案。(詳情看《大清留美幼童記》)
弱勢政府管治不力,而黃金又可自由兌換,那信心會如何走向?當然是向黃金傾斜了。人民信黃金多於信政府,以羅富齊家族為首的銀行家會如何做?黃金供應控制在他們手上,黃金升值對他們有利,他們落井下石,忙幫削弱人民對政府的信心。根據《貨幣戰爭》,當外判銀行續牌遭否決後,他們大量撤走所有貨幣資金,向美國政府追債,令貨幣流通劇減,大大加深了1837年恐慌。(看《貨幣戰爭》P43)
不過,當信心全向黃金傾斜,對政府的信心跌入谷底時,黃金購買力其實開始見頂。全球各地見黃金連連升值,觸發了現代金融史上第一次Gold Fever──淘金熱,當中以1848年美國加州發現黃金為代表。
美國國境內發現黃金,如果是現在中國政府,早已收歸國有,派一隊解放軍駐守了,但弱勢的美國政府竟任由全球各地的人湧到美國掘金。1849年,總統波爾克(James Knox Polk)更於國會報告中提及發現黃金的消息(內情不得而知),結果火勢一發不可收拾,從1849-1853年間有10萬人湧到加州淘金,從1848年起計的15年內共有400萬人因為黃金湧到美國,當中包括了數萬名中國人(留意影片6:02),這些人後來成為了香港人稱的金山阿伯。
當時美國人口才不過四五百萬,15年內因黃金而番了一倍,很多人因為淘金死於黃熱病及印第安人手上,但淘金熱沒有減退。三藩市原本只有人口35萬(跟沙田差不多),一年內就有600艘載淘金者的船來到,這就是gold fever了!火熱程度難以想像,現在似嗎?(詳情請看《黃金誘惑》阮崇曉著,P86-89),美國著名鄉村音樂Sutter’s Mill就是描述了當年淘金熱盛況(上影片)。
從這林肯綠幣發行前的一段歷史,看到甚麼?第一,以銀行家為首的利益集團並不一定站在政府一方,他們控制了世上黃金供應,權力比政府還大,必要時他們會運用手上的黃金攻擊政府,從中取利!所以幾百年來,他們甚麼都會賣,唯獨手中一定有實物黃金!只要他們手上有足夠黃金,將來亦有可能運用黃金維護自已財富,而不會理會世人財富是否蒸發,若因而引發動亂,那只是政府債任!
那些用粗口罵我們不懂炒金的人,你們說得對!我們根本不懂炒金,但我亦想告訴你,黃金不是用來短炒的。去年有新聞說,匯豐金庫給人偷去了多條黃金,摩根大通又在全球多處建立金庫,並且接受實金做抵押品,他們也像我們一樣是「傻仔」嗎?他們的投資渠道多的是,何解要儲實金?難道他們比你蠢?
第二,所謂金價,現時很多人會將50年前或70年前的美元計金價跟今日金價比,認為黃金升值比不上股票或物業。但他們根本不知200多年前,同時有幾百種以Dollar為單位的「美元」流通,這些美元現在已一文不值,而當時的金銀幣今日仍有市有價,零價值VS有價值,那要如何比較?
當了解了這些概念,對美國立國早期金融發展有一個基本認識,那就會更容易了解林肯綠幣的歷史,並對今後世界貨幣發展會有更多啟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