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1971年金本位終結至今的ECM小循環與金價結合分析,可以整理出一幅更清楚的金價走勢脈絡,那就是……當每次現循環逆轉後,金價必然會上升,高位有時很快出現,有時則很慢,慢則兩三年,快則兩三個月。看看下圖1,這是1970年至1980年代初的ECM小循環,期間出現了兩次循環逆轉,第一次是1972.75 - 1973.825,之後金價持續上升至1974年11月24日,最高見180美元以上。
第二次發生在1979.2 - 1980.275,金價見大頂剛好發生在這段期間。我們都知道金價於1980年1月21日見850美元大頂,錯過了,不要緊!因為經過這次循環逆轉後,金價於1980年9月23日再次升上710美元高位,相對1980年4月9日循環逆轉完結時的554美元,仍然高出28%。即是說,除非你跟一般大眾腳步,於金市最熾熱時的700﹣850美元入貨,否則只要跟ECM拐點,確定循環逆轉完結才入貨,仍然有機會賺錢。當然最理想是能夠於循環逆轉出現初期就入貨。
第二次發生在1979.2 - 1980.275,金價見大頂剛好發生在這段期間。我們都知道金價於1980年1月21日見850美元大頂,錯過了,不要緊!因為經過這次循環逆轉後,金價於1980年9月23日再次升上710美元高位,相對1980年4月9日循環逆轉完結時的554美元,仍然高出28%。即是說,除非你跟一般大眾腳步,於金市最熾熱時的700﹣850美元入貨,否則只要跟ECM拐點,確定循環逆轉完結才入貨,仍然有機會賺錢。當然最理想是能夠於循環逆轉出現初期就入貨。
如何捕捉循環逆轉出現的時間呢?看看圖2,這是1985年至2011年的走勢,期內出現了五次循環逆轉。很清楚地見到,大部份循環逆轉在1998年之後才出現,從1985﹣1998年的13年裡只出現了一次(1992.1 - 1994.25)。循環逆轉後,金價升至1996年2月5日最高414美元,但去到1996.4拐點時,只升了1點。即是說,如果你於1994.25的循環逆轉拐點入貨,到1996.4拐點時,可以很容易確定,自已錯過了414美元高位,因為升了1點只可當作横行(下跌論),在熊市裡,循環逆轉並未創造一次持久或強勁的上升,此時若沽貨離場,就可以避開往後四年熊市。同樣道理,如果你於1980.275入貨,錯過了710的高位,那麼到1981.35時也應該沽貨離場,損失只有12%,因為情況跟1996.4拐點一樣下跌了,否則你就要面對餘下十七年的大熊市,損失的不單是金錢,還有機會成本。
1998年後頻密地出現循環逆轉,十三年內出現了四次,為甚麼呢?我們看小循環的同時,不能忽略黄金65年循環。1999年跟1934年、1869年一樣,都是黄金走勢重要拐點,代表一個新時期的誕生。如果之前是熊市,那就會誕生牛市,反之亦然。
2000.7出現第一次循環逆轉。如果當時未能確定,不要緊,到2002.85的拐點就確定了,因為期內金價逆ECM下跌,從272升至317美元。循環逆轉後,金價持續上升,此次循環逆轉的動力強勁,因為2005拐點比2002.85拐點高出34%。果然,黄金再次出現循環逆轉,之後金價又比上一個拐點高……以下是四次循環逆轉詳細資料。
可以看到,每次循環逆轉後,金價就會跟隨ECM上升,這就是馬田一直所說,當循環逆轉出現後,金價就會與ECM匯合(Line Up),創造一個高位。不過,必需明白,這種「匯合」並不意味著金價會一直跟隨ECM上升或下跌,否則金價走勢連小朋友也能掌握了。我們只可以肯定,循環逆轉後,在下一個ECM拐點前,高位就會出現。
要捕捉這個高位,仍然需要配合其他分析,如技術分析、政經局勢分析等,馬田寫的《How & When》是一篇很好的參考。不過,掌握了這種ECM與金價走勢的關係,其實已經大大增加捕捉高位的機會。
如果只是硬崩崩地跟隨拐點買賣,有時更會跌入陷阱。舉例,2008.225 - 2009.3這一段前出現了循環逆轉,雖然期內出現了1212美元高位,但以整段時期計,金價其實是從926下跌到877美元,如果根據先前經驗,應該暫時沽貨離開,不再入貨,以免墮入熊市。若如此做,就會錯過金價再次出現的循環逆轉,及錯過之後創出的1907高點。馬田認為從技術分析看,金價從2008年2月高調整了8個月,之後只用了4個月就重返1000美元,並於2009年9月創出1200美元新高,明顯是一次調整。其次,從黄金65年循環、ECM正處於私人信心期等因素看,墮入長期熊市的機會都不高。如果明白這些,當年最低限度應該於1200美元再次入貨。
2000.7出現第一次循環逆轉。如果當時未能確定,不要緊,到2002.85的拐點就確定了,因為期內金價逆ECM下跌,從272升至317美元。循環逆轉後,金價持續上升,此次循環逆轉的動力強勁,因為2005拐點比2002.85拐點高出34%。果然,黄金再次出現循環逆轉,之後金價又比上一個拐點高……以下是四次循環逆轉詳細資料。
可以看到,每次循環逆轉後,金價就會跟隨ECM上升,這就是馬田一直所說,當循環逆轉出現後,金價就會與ECM匯合(Line Up),創造一個高位。不過,必需明白,這種「匯合」並不意味著金價會一直跟隨ECM上升或下跌,否則金價走勢連小朋友也能掌握了。我們只可以肯定,循環逆轉後,在下一個ECM拐點前,高位就會出現。
要捕捉這個高位,仍然需要配合其他分析,如技術分析、政經局勢分析等,馬田寫的《How & When》是一篇很好的參考。不過,掌握了這種ECM與金價走勢的關係,其實已經大大增加捕捉高位的機會。
如果只是硬崩崩地跟隨拐點買賣,有時更會跌入陷阱。舉例,2008.225 - 2009.3這一段前出現了循環逆轉,雖然期內出現了1212美元高位,但以整段時期計,金價其實是從926下跌到877美元,如果根據先前經驗,應該暫時沽貨離開,不再入貨,以免墮入熊市。若如此做,就會錯過金價再次出現的循環逆轉,及錯過之後創出的1907高點。馬田認為從技術分析看,金價從2008年2月高調整了8個月,之後只用了4個月就重返1000美元,並於2009年9月創出1200美元新高,明顯是一次調整。其次,從黄金65年循環、ECM正處於私人信心期等因素看,墮入長期熊市的機會都不高。如果明白這些,當年最低限度應該於1200美元再次入貨。
2009.3 - 2011.45的循環逆轉,創造了1907高位(見上圖3),但高位過後,直至2015.75,金價都沒有再出現循環逆轉,同時亦沒有再跟隨ECM上升,只跟隨它下跌。從ECM大循環、ECM小循環看,2015.75後再出現循環逆轉的機會極高,因為我們正處私人信心波內,同時2015.75 - 2016.825是ECM下跌期,亦同時2016年是黄金65年循環的拐點(請參考第八章圖1)。
從小循環看,如果2016年10月27日的金價高於1119美元,那我們可以肯定這是循環逆轉,從2016年10月28日至2017年11月24日可能創出一個高位。從大循環預測,結果亦一樣,看看下圖,根據1998年後循環逆轉出現的規律,2015.75 - 2020.05很可能會再出現循環逆轉。
當然,這只是一種預測。投資從來存在不確定因素,我們當然可以等待循環逆轉完結,百份百確定2015.75 - 2016.825是一次循環逆轉才入市,捕捉高位,但就會錯過這段循環逆轉的上升週期。其實就算循環逆轉沒有出現,往後還有(2032.95前)不少機會。
每次ECM下跌都可能迎來金價的循環逆轉及之後高位。當然,如何走位賺錢,於高位撤離,需多留意技術分析等因素。馬田最保守預測,金價將於2020前升至2300以上。現在金價大約1160美元,比2015.75的1119美元不過高了40美元,現在入市,前景應該一片光明。這種預測不是胡亂的估計,而是根據過去金價與ECM運行的規律而得出的結論。
79 則留言:
謝joe 兄再次解說,
終於明白逆循環模式
哈哈,有時就算明白了,亦不知怎樣用中文表達出來!
同意,
當自己看得明白別人文章的意思,
但不等如自己用文字就可以寫出來,
都係多謝joe 兄你用心去解釋整件事情的發展
謝祖兄!
看後心裡有以下疑惑:
1. 感覺逆循環模式只能從歷史事件才能實證存在?其實預測能力有多大?
2. 這是技術分析的一種?黃金是對沖人民對政府的信心;還是投資/投機工具?
1. 我暫時仍未找到一個很好預測能力的分析法,這個已是我所知較為好的一個。
2. 不算是技術分析,更似是歷史分析。對沖人民對政府信心,或投資或投機,三者沒有衝突。如果有投機者知道原來黄金與政府信心走向的關係,然後運用來炒金,沒有辨法阻止他這樣做,那是他個人選擇,只要有心理準備為此付出代價,就可以了。
事實上,每個黄金牛市都會吸引投機者參與,1869年的Jay Gould,還有1970年代的香港金市炒家……我們沒法阻止,無論你信不信黄金是對沖政府信心的工具,這些炒家都會影響到金價走向,而金價又會影響每個買了黄金的人。
來緊黃金價格最大概率波動,應該係同人幣定價的實物金巿有關
1/10 已過,除了股市有波動,自已覺得還算不上是大爆發。
對!如果將大爆發理解為危機的大爆發的話,的確稱不上大爆發!
馬田解釋是趨勢(trend)的改變,我們可以見到三個月美債歷史性跌到負0.02,政治方面,俄羅斯通過空襲敘利亞。
這邊短文有解釋:
http://www.armstrongeconomics.com/archives/37653
這篇亦有解釋:
http://www.armstrongeconomics.com/archives/35990
其實就是 1/10 前的半年,無論在全球經濟及地緣政治上,已覺得有山雨欲來的感覺。只是到現在也爆不起。
對極!這只是一個大趨勢的轉變,就像1985是這一波私人信心波的起點一樣,2015.75是所有國債的頂峰,往後上升的空間將會很有限,在投資上就要避開所有國債,否則風險就會愈來愈大,另一方要買入對沖國債風險的投資。
http://scottgrannis.blogspot.hk/2014/12/gloomy-yield-curve.html
上圖是10年期美債yield走勢,我們這一輪國債大牛市大約就是始於1985年,即是說國債已從1985年升至今天。足足升了30年。
看金銀價格周期前要先看看環球銀行業前景,假如美債危機引發人們對世界銀行業的信心危機,環球社會回復M0為主的金本位時代,過去100年的金價走勢就不會有太大的參考價值。
如果你相信過去20+年的金價一直是被人為操縱,那金價的走勢圖也沒有什麼參考價值,就連那些由此而引申的結論,如金價與通脹關係不大等等,也沒有太大的參考價值。
joe,真的很感激你的無私分享
Thx joe
過去20年的金價能如此低廉是因為金融體系的存在,金甲蟲不相信政府以及金融體系,分析金價走勢就應該排除銀行業的存在。法幣的價值全賴公眾對銀行業的信任,假如在沒有銀行的存在下,社會發展單以M0為基準的金本位制,金銀價格可以貴得嚇人。用銀行體制下的歷史數據去推測金融體制崩潰的世界,不是十分奇怪嗎?
「法幣的價值全賴公眾對銀行業的信任」﹣﹣﹣﹣這句不敢認同。
法幣的價值是建基於政府加諸人民的稅務,換言之即是政府的權力,詳情可以本BLOG《主權信用貨幣與稅務》四篇文章。
只要政府一天存在,而政府有發行法幣,有收稅,有接納法幣為稅收,法幣就有價值。
未來暫時看不到法幣消失的可能。
這是一種「以法協逼」手段,你不能不接受法幣,因為你用法幣交稅。
法償地位
但近幾年美國某些州開始接受金銀作為法償貨幣
可見紙幣地位的確有點動搖
有價值不等於就能成為流通貨幣,在資本主義世界中,法幣能否流通主要看它能否充當財富儲蓄的角色,一個沒有財富儲備價值的法幣是無法充當主要交易媒介,更不能稱作貨幣。要知道所有紙幣的前身均為銀行實貨的提倉票據,就是因為它代表著財富,人們才喜歡使用它什至願意高價購入長期持有,這才是法幣的真身。沒有銀行的幫助即使以稅收作為基礎,其使用價值亦相當有限不可能世界通行。
即使每人都需要換取若干法幣用作交稅,你都無可能令法幣成為流通貨幣,因為每一個人只會購買跟自己每年稅金相等的法幣,只要滿額就不會再購買更多法幣,購買自己用不到的法幣是一種浪費,這不利貨幣流通性,沒有儲蓄價值的支撐,法幣很難光憑法律手段成為受歡迎的交易媒介。
銀行體系也不是由政府定下經營規則嗎?經營銀行不是要跟政府拿取牌照嗎?存款準備金,存款保障等等所有建立人民對銀行體系信心的東西,其實想深一層也是建基於政府權力,由政府立法規定。
一國之銀行體系本質上亦是依附政治權力而生,甚至銀行中的銀行(央行)政府也有參與管理。所謂銀行體系信心,本質上亦是人民對政府是否有能力管理銀行營運的信心,亦是政府是否有能力支持銀行運作的信心。所以當一個舊政權崩潰,它的法幣通常隨即失去流通及價值,銀行體系也會崩潰。民國法弊、日本軍票,也是因為失去政府權力而敗亡。
光憑所謂對銀行體系的信心,沒有政府法律手段作後盾,缺乏政府權力作根基,根本連成為法幣也没可能,更談不上受不受歡迎!
對銀行體系的信心真的是法幣受歡迎的關鍵?古今中外那種法幣可以光憑你所謂的銀行體糸信心而大受歡迎?
但我們當下所見,所有大受歡迎的法幣,一律具備政府法律基礎,連製造法幣的特有紙張也是法律規定,不是人人可以擁有。銀行的印鈔權力也是由政府賦與。
另外有一點你要說清楚,「成為流通貨幣」與「世界通行」是兩種概念,一種法貨它可以是一國的流通貨幣,但不是「世界通行,例如人民幣,至今仍未世界通行。除此之外,很多小國的貨幣亦只是國內流通貨幣,而不能「世界通行」,因為政府有外匯管制,例如北韓、伊朗。這些國家都實實在在有法幣流通,但又不是世界通行。
一國之法幣可以被一國人民接受,且在其國內廣泛流通,但其他國家的人卻不接受,甚至拒絕接受,例如北韓幣、伊朗幣。那麼,這些國家的銀行體系是否具備你說的「信心」?
這是雞先還是蛋先的問題,不過由史觀理解銀行業的存在確實並不依賴政府法規獨立存在。中國因為人口基數龐大貿易結算成本繁重,這獨特環境驅使她成為是最先使用銀行體制的地區。沒有史料證明銀行業的出現是因為中央政府牽頭立法帶動,這樣不是己經證明出銀行的出現無需政府法律規管。政府所做的就是為資本家提供最基本治安上的財產保護就可以。再者法律亦不能保障銀行不會破產,將財富放入銀號確實存在風險,良好的信譽是至關重要,信譽值千金,這亦是是營商成功的秘訣。儒家文化廣受中國人喜愛,它要求人要守信,如此高度社會文明令整個銀行業興旺起來。隨後宋朝滅亡,宋幣依然廣受日本商人喜愛,這不是證明貨幣體系並不需要依付權力而生?
1.我不是說銀行業是由政府發明,而是說法幣的價值基礎關鍵是政府權力。
2.「貨幣體系並不需要依付權力而生」 不等同 「法幣不不需要依付權力而生」
3. 未有政府前,已有貨幣體系存在,上古用貝殼做貨幣,已經是一種體系,但那稱不上是一種法幣體系。
4. 貨幣與法幣,你要先搞清有甚麼分別。不能混為一談。現在西藏某些地區仍有用鹽做貨幣,但鹽不是西藏的法幣,西藏的法幣是人民幣,明唔明?
5. 貨幣英文是currency,法幣是Legal Tender,英文名稱已經說明兩者分別。
縱使銀行業如何安全,銀行從業員如何守信用,政府不賦予權力發行法幣,不承認其發行的法幣可作繳稅,銀行發行貨幣,若沒有內在價值,可以流通嗎?現代有那間銀行可以在沒有政府賦予權力下,自行發行法幣?
沒有政府權力為基礎,不論法幣及銀行體系,是可以完全消失的。最經典例子就是紅色高棉政權,宣布取消法幣,取消銀行。雖然政權維時不長,只有三年零八個月,但正正證明了政府的權力是大到可以取消法幣,消滅銀行體系的。
政府難以消滅、取締的是貨幣體系,縱使紅色高棉政權取消法幣,取消銀行,但民間仍有零星的以易物易物交易。就正如數千年前,貴金屬貨幣出現於美索不達米亞及埃及時,已經形成一套貨幣體系,但那時仍未有銀行體系,後來貨幣應用愈來愈多,愈來愈廣泛,需要兌換、存放,再發展出銀行體系。
我覺得有幾個概念你搞清楚:
1. 貨幣體系,不等同法幣體系,很多東西可用作貨幣,例如米、鹽、布,這些東西可以形成一種支付體系,而其產生是不需一定有銀行體系的。
2. 銀行體系,是多了貨幣後,發展出來的貨幣兌換、借貸及存放系統。
3. 法幣體系,是政府發行了法幣,或承認某種支付貨幣有法律地位,包括繳稅,支付公共收費等等後,而發展出來。
還有一點非常重要,法幣的基礎不單是繳交稅務這麼簡單,稅務只是一種統稱,還包括支付公共收費,例如政府土地的使用權,政府礦產的開採權等等,如果政府只認可它發行的法幣可支付這些資產及使用權,你是沒有其他東西可以代替的,例如現在政府不接納白銀可以購買政府土地,你擁有白銀,最終亦要兌成政府法幣,才能買入。
其實,可以說,權力的根源就是「拳頭」!
我看到我跟你的分歧在那裡,因為我認為政府一切的權力基礎關鍵都必須來自人民認可,並非拳頭。公眾都不認可法幣價值,法幣又如何能獲得價值?到時就連行使稅收這權利都會感覺異常困難,不過無法通過法律和稅收為法幣加值不等於政權倒台,明朝大明寶鈔就是實例。明朝開國以法幣作交易媒介,但其後即使用上苛法亦無法阻止人們使用金銀頂替大明寶鈔。這史實亦再次引證公眾的認受性凌駕法律,法律只是明文寫下來的社會共識。即使你握有軍權實行帝制,亦無法改變公眾對法幣的價值。
相反只要貨幣本身存在信譽,即使相隔千里萬年,亦能繼續使用。
貨幣currency只是一個總稱,當貨幣具備並不需要依付權力而生,法幣作為貨幣的一元,它同樣亦存在此特性。宋幣在宋朝亡國後的廣泛使用就是實證,法幣的信譽就是來自公眾對政府的支持。
以拳頭即霸權來建立秩序是需要武裝成本不是任何情況都能成功,但以信譽來建立的政權就不需要以上麻煩。
你仍未搞清法幣是甚麼!法弊本身多數(但不一定)沒有内在價值,所以需要通過政府權力賦予價值,而金銀作為貨幣,本身要付出勞動獲得,有内在價值,所以才能得當時明朝人信任。
你的舉例正好説明貨幣價值本質不是信任那麼簡單,而是内在價值。内在價值才貨幣價值所在,而不是人民對銀行的信心。
有内在價值的東西,很多都可以成為貨幣,金銀是其二,另外,米、布等亦一様,我們要解釋這些東為何能成為貨幣時,用信心解釋就很空泛!這些東西本身就有實際用途,不是你相信它有價值,它就有價值,你不信它有價值,它就沒有價值。它們的價值不必依靠你信不信,或完善銀行體系去確立,因為它們本身就有價值,對人類有實際用途,古代人很自然就會接納、儲存他們為貨幣。
內在價值不是人民對財富的信任,難度會是其他?人民不將其看作財富,根本就不存在價值。
貨幣沒有財富儲蓄的功能根本不能存活,法幣更是如此。
今天的貨幣制度不是單純以M0作基礎,而是連同銀行業的定存活期所相連的M1, M2。
人民對銀行業沒有信心是會拖垮整個貨幣體制。同樣排除私人銀行的參與,政府獨自發行貨幣充當人民的交易媒介,亦要負起儲蓄財富的責任,因為公眾對法幣作為財富的象徵充滿十足信心時,是會開始私藏貨幣,這樣會令市面出現流通量不足引致通縮,令貨幣死亡。中央政府作為發行商是需要加印鈔票來維持市場需求的穩定性,而優質的公共財政政策是不能超過GDP10%以上,這樣政府加印鈔票所換來的財富自然要儲蓄返公共財產當中。透過財政政策購買備用實金實銀,又或者通過印鈔去推動大型基建都是儲備公共財富的方法。
即使私營銀行沒有參與發鈔,政府同樣充當銀行為公眾儲蓄的角色還是沒有變。
(貨幣沒有財富儲蓄的功能根本不能存活,法幣更是如此。)……可以的,用以物易物作貨幣系統,就可以在不具備財富儲蓄功能下,貨幣仍然可以存在,人類不是從古到今都用有財富儲蓄功能的貨幣。例如漁民釣魚,農民種菜,彼此用魚或菜做交易貨幣,換取生活所需,魚及菜都會腐爛,不能儲蓄,但兩者仍然可充當貨幣的角色。我們今天的法幤體系正是由遠古的以物易物貨幣體系演變而來。
上面説的可以,不代表是最好。古今中外,有很多東西曾被用作貨幣,包括人類本身(奴隸),這些貨幣都曾存在歷史一段時間,但並非所有都具財富儲蓄功能,所以慢慢被取代,但他們確實曾作貨幣使用,所以你説沒有財富儲蓄功能,貨幣就不能存活,不合史實。
如果如你所説,要有銀行系統,貨幣才能存活,那麼在人類未發展出銀行前,豈非沒有貨幣,豈非沒有任何商品交易活動。銀行系統不是從古到今一直存在,在它出現前,人類一早有商品交易活動,很多史實可以證明!
魚、菜會腐爛並不代表它們不能儲蓄財富,你只能說他們作為財富儲蓄媒介的生命周期過短而已。黃金能夠被驗證成通用貨幣就是其穩定的化學特性,能千年不變,也就是生命周期接近永恆。只要做交易那一刻,交易那方相信交易媒介存在財富價值,人們還是會使用它作為貨幣。
人們使用上貨幣作交易媒介是因為以物易物的時間成本沉重,只要貨幣的價值旳損失成本遠低於以物易物的時間成本,交易就能夠順利進行。因此貨幣值穩定是十分重要,幣值持續大幅上升或下降都不利貨幣的使用。不過要一個貨幣除了幣值穩定性,還同時擁有擴泛認受性才能產生極大流通量,這唯有依賴人民對財富的信仰。不然人們是不會願意無條件儲蓄多於自己所需的貨幣,幣值穩定與財富象徵性貨幣兩大基本元素。
貨幣要有財富儲蓄才能存活,中央銀行體系的依賴只是針對沒有價值的票據,因為紙張憑據低價值低信譽,任何人都能偽造一張憑證,假如要加值信譽就需要一個統一有認受性的機構來執行,銀行業由此而生。人們對紙幣的信任是建基對銀行制度的信任。
再者即使用上黃金或其他以物易物商品作為貨幣行M0體系,貨幣作為財富儲蓄的功能還是沒有消失,未有銀行業之前,人們還是要為自己的資產負責,運行自己財富自己管,自己就是銀行。
沒有中央銀行人們還是能夠儲蓄財富
「魚、菜會腐爛並不代表它們不能儲蓄財富,你只能說他們作為財富儲蓄媒介的生命周期過短而已。」﹣﹣﹣﹣你這樣說,我當然不可以說你錯。但若果「財富儲蓄」不計生命周期長短,那麼一根燃燒中的火柴一樣有財富儲蓄功能,只是週期可能只得10秒,之後化為灰燼。致於甚麼為之長,甚麼為之短,幾長才算可以儲蓄財富,我相信很難有一個明確答案。但我相信憑大家的常識,會大約領悟到甚麼東西可以儲蓄財富。
說魚及菜(不經處理的鮮魚、鮮菜)有儲蓄財富價值,我相信很多人會不認同,因為「儲蓄」這兩個中文字,大家心理有數指甚麼東西,我相信就算在以物易物的時代,亦沒有人會拿鮮魚鮮菜來「儲蓄財富」,反而會拿到手後,盡快吃掉,或做一些處理,令它們可長時間保存,例如曬菜乾。
「致於沒有價值的票據,因為紙張憑據低價值低信譽,任何人都能偽造一張憑證,假如要加值信譽就需要一個統一有認受性的機構來執行,銀行業由此而生。人們對紙幣的信任是建基對銀行制度的信任。」﹣﹣﹣﹣﹣
以上一點大錯特錯,你想深一層,怎會任何人都能偽造一張憑證?各國政府不是已經通過立法,只有政府或其授權機構可以發行紙鈔,其他人製造就會觸犯法律,會被捉去坐牢嗎?就算有一個統一有認受性的機構的銀行業,政府不授予發鈔權,銀行業都不能發鈔,更談不上信任二字。
你認為紙鈔的價值是因為人民對銀行制度的信任,這一點我不會說你錯,有當然更好,但不是法幣價值的最重要關鍵。關鍵是政府承認它的法幣地位,否則人民就算信任也有限。今天美國某些地區也有發行社區貨幣紙鈔,亦有相關的銀行系統,社區內的人也對這些鈔票很信任,但應用並不廣泛,只局限於某些社區,更談不起在國際上普遍流通,有投資者會買入,原因在於沒有政府的承認它的「法償地位」,即說持有者不能用這些貨幣用於繳稅,或支付政府收費等。
人類歷史中,有很多不同貨幣,金銀、法幣、青銅幣……這些貨幣本身都有它的銀行制度,未有紙鈔前,金銀一樣有銀行制度,如果人民對銀行制度的信任度是這些貨幣的價值關鍵,那麼,我們就較難分清它們不同的價值所在。
1/金銀的最重要價值所在是內在價值,它需要勞動獲得,他的價值是不需要銀行制度去確立的。就算在沒有銀行制度,人們仍然會儲蓄黄金,當然你可以駁,自已私下儲存金銀也是銀行制度,自已就是銀行,但我相信大家分得清甚麼叫銀行制度,正如大家都知道甚麼東西是真正可以儲蓄財富一樣。
2/法幣的最重要價值是政府的支持及承認,這亦是人民對它信任的源頭,對銀行業的信任當然有助它價值的確立,但不是關鍵。明白這一點,我們就不會因為銀行制度出問題,甚至崩潰,完全不持有法幣,那到頭來吃苦的是自已,因為你還要交稅或支付公共收費。除非我們意識到,政權命不久矣,才會盡沽其法幣,但當新政權建立,我們仍然需要儲蓄一點其法幣。
3/上面你提及宋幣在明朝仍然流通,其實不單在明朝如是,在日本亦一樣,宋亡後,宋錢仍然在東洋流通,原因不是對宋朝銀行製度的信任,而是宋錢本身是用金屬製造,溶化後可以再用來鑄錢,所以明政府接受它繼續流通,明政府接受它流通,日本人拿宋錢到明國仍然可以用,於是宋錢在日本仍然能夠流通,但宋幣不只有宋錢,還有紙鈔,宋鈔到元朝已經不能流通了,因為宋朝政權已經滅亡,儲藏這些宋鈔,亦不會得到元明政府承認。
説信心是法幣的價值基礎,我不會説這種説法錯,但會說它太空泛,不夠詳細。
把法幣價值歸因於對銀行制度信任,是太偏面,忽視其他因素,對銀行制度的信任只是人民對法弊信心的來源之一,尚有其他,例如紙鈔紙質也有影響,如果政府用廁紙製鈔,可能大大減低人們儲蓄意欲。
眾多信心的來源中,政府的承認是最關鍵的,没有這個因素,信心根本無從談起。假設政府容許任何人都可以私印鈔票,你估法幣還有没有價值?我相信法弊會很快失去價值,銀行制度亦會立崩潰。
以正常理解魚菜當然不是理想的財富儲蓄對象,同樣正常理解漁民釣魚,農民種菜,彼此用魚或菜作為貨幣去做交易同樣是不可能。因為當你己經購入足夠的魚菜以供食用時,你更不會對再多的魚菜感到興趣,因為腐壞的魚菜會有腥臭味。即使免費獲贈你更不會多求,這就是商品內在的邊際效用。不過貨幣就不存在邊際效用的問題,每一個人對錢都不會有抗拒。
沒有人會嫌錢腥,通用以及受所有人喜歡,而不設限制接受這才能稱作貨幣。
你對貨幣的看法只是認為任何商品被廣泛認知以及有實質需求,就能稱作貨幣,但就從來沒有考量到人對各種商品是存在需求上限,這會阻礙交易。貨幣需要具備財富儲蓄功能的主因,在於各項經濟產物的價格都不是均等,種菜要用上一個月時間,釣魚一日就可以成事,時間成本上的花費,菜是比魚更昂貴。貨幣的財富儲蓄功能就是用來將交易時不對等價值的剩餘部份儲起來,留待下一次交易時再使用。失去財富儲蓄功能的貨幣,又如何用作交易?
另一方面要注意的是時間這相對性慨念,假如人們身處的環境為南極這樣的極地,魚菜自然界中的保質期可長到達10年以上,以魚菜作為儲蓄財富的媒介就不是不可能。商品本質沒有變化,這裡只是改變了環境而已。貨幣的儲蓄功能是會因應實質環境的改動,而有所改變。
就因為時間是相對性的,貨幣生命周期再短,它都有其財富儲蓄功能,只要能滿足實質需求。貨幣所需要的流通性就會出現。
我引述魚菜交易的例子,不是要跟你辯論它們可否儲藏財富,因為貨幣除了儲藏財富,還有交易媒介功能,在人類社會生産力還未提到有剩餘價值時,根本不存在需不需要儲藏財富的問題,貨幣的定義,學界仍未完全定論,有人認為應該同時有交易媒介和儲藏財富功能,才能稱貨幣,亦有人認為只要是交易媒介的等價物,就已經是貨幣。
如果用你定義,以物易物的魚及菜當然不是貨幣,如果純粹以交易媒介定義,則無論有多少地方的點魚菜是不會腐爛,只要有一處例外,你最初的立論認為「貨幣必須有財富儲蓄功能才能存活」已經不能成立,因為有例外。就算南北兩極的魚菜可儲蓄,只要有些地方不能,這個立論都不能成立,除非你堅持貨幣一定要具備財富儲蓄功能,才能稱得上貨幣,但這種定義,目前仍未統一定論。
當然你亦可挑戰我,以交易媒介定義貨幣不是公認的定論,這我沒有異議。我只想説出,貨幣定義仍未有定論時,你不能一口立論咬定「貨幣要能儲蓄財富才能存活」,這種做法考慮得不夠周詳,過於偏面。
謝謝 Joe 兄!
美國不是用拳頭對付 伊拉克嗎?
石油美元
貨幣是一個經過很長時間演變的東西,我傾向於只需具備交易媒介的功能就可被視為貨幣,而不一定有財富儲蓄功能,因為人類歷史發展過程中,不見得由始至今都有財富觀念。
眾所周知,貝殼曾作為貨幣,例如巴布亞新磯内亞的「基拿」,一直用到五十年代。但人類用貝殼做貨幣很早期,是不會儲蓄貝殼的,只把它做首飾,裝飾自己外表,儲蓄裝飾外表以外的貝殼,把貝殼作儲蓄財富功能,是後來才發展出來。貝殼作為一種交易媒介的等價物,在初期首先用它作貨幣的人的概念中,只視它為一種物品,只當是以物易物。這從很多考古發掘中可以證明。
但即使當時貝殼只被視為物品,但我們仍可視為一種貨幣,因為它已具備作為交易媒介功能。我們很難説只用貝殼交易媒介及首飾時,貝殼不是貨弊,要待人類有儲蓄貝殼的行為,貝殼才是貨幣。
當然你可挑戰我看法,認為戴首飾也是儲蓄,現在我們戴首飾當然可視為儲蓄財富一種形式,但最早人類歷史呢?請運用想像力,人類歷史上第一批將自己佩戴的貝殼飾物與他人交換物品時,他們是否將貝殼視為一種儲蓄?我想不是,儲蓄貝殼只是後來發現貝殼有交易功能,可換到其他東西,才想到要儲蓄貝殼慨念。但我們不能因此稱首批以貝殼首飾與他人交換物品時,貝殼不是貨幣的一種形式。
今晚我要儲備多幾條魚
希望10年後用黎買入黃金。^^
哈哈!
所有基於以上原因,你認為貨幣必須有儲蓄財富功能才能存活,不能成立。因為在悠長的貨幣發展史上,某些時期,某些地區,某些貨幣,並不一定有財富儲蓄功能,但具備交易媒介功能,一様可以存活。
非也,古人使用上財富儲蓄的原因不是單純為了儲蓄財富,而是為了量度不同勞動與經濟商品的實質價值,這問題在任何交易中都會出現,在以物易物世界中去尋找一個均等價值的交易是十分困難。貨幣的出現就是用來解決交易難的問題,經濟學解釋就是降低交易成本。貨幣的重要功能就是量度交易商品的標尺,沒有財富儲蓄功能你又如何使用這標尺?當用得上標尺來量化價值時,貨幣就會成為記錄價值的憑證,財富在交易過程中被儲存下來,這是貨幣的必要條件。一個貨幣失去儲蓄財富的功能時,就自然失去作為標尺的價值。
以貝殼作為首飾都不一定只有一件,亦不可能所有首飾都是千篇一律,請問古人又如何辦別它們之間的價值?再講考古學家如何判斷貝殼就是貨幣?因為古人沒有用寶箱重複儲備?財富儲蓄功能直接影響貨幣流通性
這道理希望你能明白,如果貨幣真的只是定義問題,再講下去亦沒有意思。
沒有政府認可的銀行紙幣,我肯定 不信任。
對!
銀行沒有軍隊,也不可能 被容許擁有軍權。
只要政府不認可 這個銀行,這個銀行就有多多限制,甚至多多問題。
我是不會信任 這個限制多多問題多多的銀行。更不會信任這銀行的 所謂紙幣。
沒有政權認可→銀行不能可存在,因為銀行沒有軍隊,也不可能對抗政府軍隊。我們信任 紙幣是因為信任紙幣 背後的政府。
1997年左右,中國銀行 好似已經有 發抄權,匯豐銀行當然也有發抄權。
對好多人來説,當時匯豐比 中銀 更被信任 更被認可,更願意和匯豐交手。
但是!
它們發行的 紙幣 有同樣的社會認可 地位,
為甚麽?!
因為→紙幣 最後的真身 就是政權的認可,而不單是銀行本身。
無論是民主政制,還是帝制:
經濟背後→就是政權→政權背後→就是軍隊!
歐元之父→一早講過,歐元的最大缺點就是沒有強大的軍隊!
所以注定不可能成為世界第一!
除非銀行 獨立成國,擁有自己的軍隊→對付所有可能的武力,包括戰爭!
又或者,除非銀行家 能操控 全世界政府政權,使所有政權 為銀行家 屈膝下跪→從而使軍隊為銀行家服務!
我們信任政府能保護財富,唔單只在乎他的“所謂完善”體繫,更重要是它有力量底抗外來武力。
對於一個“組織”→例如銀行,我們也會有上面的要求從而確保自己財富的安全!
銀行沒有軍隊,銀行必須依靠政府的認可,才能得到軍隊的支持!
非也,古人使用上財富儲蓄的原因不是單純為了儲蓄財富,而是為了量度不同勞動與經濟商品的實質價值,這問題在任何交易中都會出現,在以物易物世界中去尋找一個均等價值的交易是十分困難。貨幣的出現就是用來解決交易難的問題,經濟學解釋就是降低交易成本。貨幣的重要功能就是量度交易商品的標尺,沒有財富儲蓄功能你又如何使用這標尺?當用得上標尺來量化價值時,貨幣就會成為記錄價值的憑證,財富在交易過程中被儲存下來,這是貨幣的必要條件。一個貨幣失去儲蓄財富的功能時,就自然失去作為標尺的價值。
以貝殼作為首飾都不一定只有一件,亦不可能所有首飾都是千篇一律,請問古人又如何辦別它們之間的價值?再講考古學家如何判斷貝殼就是貨幣?因為古人沒有用寶箱重複儲備?財富儲蓄功能直接影響貨幣流通性
這道理希望你能明白,如果貨幣真的只是定義問題,再講下去亦沒有意思。
============================================
繼續回:
你說的,我們一早已講過了:
http://gogoldjoe.blogspot.hk/2011/07/blog-post_21.html
1/你所說的,不是正正推翻了你自已一直強調「貨幣必須要有財富儲蓄功能才能存活」嗎?貨幣除了財富儲蓄功能,還有一個重大功能,就是一般等價物,即交易媒介。如此,怎能說貨幣必須要有財富儲蓄功能才能存活!一種物品可以成為一般等價物,意義上已可視作一種貨幣。儲蓄是當我們生產力上升到一種程度,有剩餘價值產生,才需要考慮的問題。
2/遠古的貝殼是否一種貨幣,為了不扯得太遠,你可以自已找找看。這是一個連中學生也知的常識。在我們的文字文化中也遺留了這方面的痕跡,包括今天非洲國家迦納的貨幣「塞地」上面,仍有貝殼圖紋,我們的中文字中,許多跟財富有關的字,都有個貝字,例如「財」、「貨」、「買」、「賣」、「費」、「貸」……等等。
3/花如此多時間討論,是希望講清楚一些問題。你的問題,我覺得是對法幣價值的來源仍然未摸清,人民對法幣的信心當然是它價值根據,但這樣說太空泛。人們為何會有信心,為何會沒有信心,需要進一步解釋。銀行制度固然是它信心的來源之一,但不是關鍵,關鍵正是它的名字,法幣中的「法」字,甚麼是「法」,英文最清楚,legal,甚麼是legal,就是政府附屬的法律系統所訂立的「法律」。法律賦予了法幣獨一無二的地位,除了政府及其授權機構,沒有人可以印製法幣,包裝所有銀行,沒有政府的法律,為銀行體系立法,定下運作規則,對銀行制度的信心會大打折扣。更重要是沒有政府認可法幣可作為繳稅及支付公共收費,包括購買政府土地、天然資源等等,法幣的價值根本無從談起。
今年,津巴布韋正式取消津幣的法定地位,改用美元,成為少數沒有自已法幣的國家,津巴布韋一樣有完整的銀行系統,人民會一樣會到銀行兌換外幣、存款、借貸,但自已的法幣卻消失了,正正因為政府濫發法幣,並且自已立法取消法幣的地位,這個例子正好說明,單單有銀行系統的信任是不足以支撐法幣信心的,必需要政府的財政紀律、立法等配合,法幣才有價值。
在wiki.mbalib.com有這樣的解釋去講解不兌現紙幣(法幣)……
「不兌現紙幣和信用不可分割。不兌現紙幣就是一種信用,在這種信用中,國家是債務人,而作為債權人的每個個人被取消了向國家的追索權,但國家以法律和強制力保證其在交換中被接受。」
這句已概括了法幣的最重要特質,就是信用,所以又有人稱法幣為Fiat Money,但單單說信用是不夠的,信用的根源就是國家作為法幣的債務人,持有者變成債權人。(這意思就是說,持有法幣等同政府發給你一張欠條,你可以憑欠條向國家討債,那國家給甚麼你作為抵償債務呢?表面上沒有,因為法幣上沒有寫明國家會付給你甚麼,你只能相信國家最終會還你一些東西。但實際上當國家接受法幣換取國家資源,如土地、天然礦產,就已經是一種抵償債務的行為。)
除了抵償債務行為,國家再通過「法律與強制力」,保證法幣在交易中被接受。其中最重要一步是不容許任何人或機構在未經授權下發行法幣,只能由國家獨霸法幣發行權,如此根本沒有任何人可以發行其他貨幣,挑戰法幣地位,如此法幣的價值才能確立,被人民信任,相信它是獨一的,相信它很少有偽造,相信它可以換取國家資源。
你不怕軍隊充公你所有財產嗎?索馬利海盜同樣擁有武裝力量,你為不相信他們能為你保障你的財富?保障別人財富是一個義務,並非權利。假如政府失信於民,無好好守護貨幣購買力,其實即係話政府帶頭毀法,這樣又如何為法幣創造價值?法幣價值並唔可能憑空創造出來,其背後需要政府信譽作擔保。請不要將軍力強大與信譽劃上等號,中國政府對美國沒有支付稅款的義務,但為何佢亦願意購買美國國債,難道她不怕美國政府以人權理由將中國的債券宣告作廢?不要話美軍強勢霸權當道,中國同樣擁有核武器,國際地位上兩國係平等,中國人購入國債嘰原因必定因為美國信譽仲未破產。政府衡量過利弊後先再去買貨,信譽值千金並非虛言。
其實你這樣說,有講等於冇講!當你說中國政府繼續購買美債是因為美國政府信譽未破產,我亦可以說是因為美國政府仍有強大武力,維持政權於不墮,沒有被敵對力量滅亡,例如俄羅斯、伊斯蘭極端組織等。如果美國政府一如1949年國民政府被滅亡,一如伊朗巴列維王朝被伊朗伊斯蘭革命軍滅亡,你認為美國的國債還有人會買嗎?
信譽來源之一,不正是政權本身的強大自我保護能力嗎?正如一個人,如果已經100歲,失去生產力,本身又只有有限的資產,跑到銀行借貸,就算他生平信譽多好,你估銀行又會否借錢給他?銀行一定會仔細審查其資產價值,審視他死後,這些資產是否足夠抵債,才會借錢給他。如果這個人沒有任何資產,又沒有生產力,年紀又這麼大,就算過往信貸紀錄良好,過去七十年都有借有還,但多數會拒絕借貸給他。
所謂「信譽」其實只是一個空洞的名稱,它背後一定是建基於一些實質的東西,人家才會認為它有信譽。而國家武力正是一個國債信譽的來源之一。如果一個國家連自我保護的能力也沒有,又沒有盟友武力支持,本身的信譽亦會大打折扣。
一個人有生產力並不代表他會尊守承諾有借有還,亦沒有人可以確保他不會因為特發性意外而一命嗚呼,銀行舉債亦要考慮這些風險,不然為何這麼多人著重信譽。
再講,李先生年齡己近100,但他的信譽良好,假如有一日他以公司資產抵押以及個人信譽擔保來去銀行或其他商家借款來去做一個風險投資,你認為他能否借出超出他有限資產的金錢嘛?
貨幣作為等價物的基本要求就是它有一個所有人都認同的客觀內在價值,用今天的術語就是有市價。貨物有市價就自然引申出有量化的空間,這就是財富儲蓄的基本功能。如果貨幣在交易後即時失去價值無法在一下次交易時使用,它就失去作為貨幣的使用價值。
即使生產力未能大幅上升,但只要生產力比自足需求多一點,就有儲蓄的可能。再以魚菜做例,魚菜的保質期或許只有一日,但我們還是可以透過它作為財富儲蓄的功能。要知道每一個人的生產力各有不同,有些人一天只能釣一魚,有些人一天能釣10條魚以上。菜農壟斷生產蔬菜,然後再將菜價提升至1菜換10魚,這樣他就可以將多出自己所需的9條魚用於顧用勞動力。一些不喜歡從事釣魚的人或許會為他樂。這樣資本主義社會就己經成形,那怕每人每日剩餘生產力只有半條魚。
完全沒有剩餘生產力,就不存在交易的需要。因為你的生產力不足以支付額外的交易成本。談貨幣亦沒有意義。
對呀!所以信譽,不是建基於自已指住個鼻說自已有信譽,就有信譽,而是建基於「公司資產抵押」及「他人為他做信譽擔保」。如果沒有這兩樣東西,這個人就算過去信譽多少,信譽都會成疑!
而「他人為他做信譽擔保」亦一樣要建基於實質東西,如果為他做擔保的人,本身又信譽良好,過去借貸一直有借有還,但沒有任何資產,並且身患惡疾,這個擔保人的信譽亦會成疑。
所謂「信譽」不是正正建基於所有實質的東西嗎?
沒有任何資產,又身患惡疾並不代表他沒有信譽可言,你不相信他並不代表其他人不相信。
相信與否是人內心的選擇,放上社會就是公眾對你的信任。
一個人信譽高,係可以無實質資產作抵押。
再者,抵押品遠低於借款,所謂的實質資產又有何意義?扣除抵押品,你還是要借錢給人。
你的資產負債表上還是負數
貨幣作為財富儲蓄功能直接影響往下討論,假如貨幣需要儲蓄功能被確立。
這樣你就要面對貨幣作為財富的儲蓄價值,以及其結算方式。
法幣作為貨幣的一元,同樣不能避而不談。
1/ 如果信譽純粹是個人的「內心選擇」,銀行決定借不借貸給某人或機構,豈非變成沒有標準可言,純純是決策者的內心選擇,我想稍有常識的人,也知這不乎合事實。如此整部經濟、金融發展史,已經變成空洞、沒法解釋的宗教現象,就像信佛信耶蘇,信就信,不信就不信,純粹是個人內心選擇。如此以後解釋經濟現象,貨幣生死,可簡單了。甲問:為何津巴布韋幣崩潰?乙答:因為它失去人民信任,那是人民內心的選擇;甲問:為何民國法幣崩潰?乙答:因為它失去中國人信任,那是中國人內心的選擇!甲問:為何美元通行世界?乙答:因為世人信任美元,世人內心選擇相信美元。我相信大家已心裡有數,這種解釋貨幣上的信用的問題所在!
2/我沒有避而不談貨幣的財富儲蓄功能,而是不同意你認為財富儲蓄功能是貨幣唯一存活的基礎。法幣當然有財富儲蓄的功能,但它的價值來源不單止有財富儲蓄功能,還有其他,其中最重要就是我一直強調的政府權力。而從你的觀點,我get到的是,你一直認為政府權力不是法幣價值依據之一。這點肯定是大錯特錯的!
如果所謂「信譽」只是建基於「人內心的選擇」,那麼你最早說,貨幣的價值是建基的人民對銀行制度的信任,其實已經可以作廢。
你只需要說,法幣的價值是建基於人們的信任,而人們相信與否只是一種「內心選擇」,這樣已經非常足夠了,你並不需要多費唇舌講甚麼銀行制度呀,儲藏價值呀!信就信,不信就不信,信不信一種貨幣的價值只是個人的「內心選擇」,是嗎?
政府失信於民→咁銀行就更加唔信得!因爲政府可以指令銀行,甚至抄銀行家。紙幣也會崩盤!
所以“紙幣”無永恆,也是金甲蟲儲金的原因!
銀行的信譽,必須包含→有能力低抗武力。
這個就必須要依賴政府提拱力量。
跟他辯了那麼多,可能有人覺得很無聊,但最少soros明白,並能從中知道多一些,已有價值。
他根本仍未搞得清,作為貨幣一員的「法幣」有何特質!
法幣跟其他貨幣,包括黄金、白銀、銅幣,與及曾作為貨幣的白米、布匹一樣,都有儲藏財富及交易媒介的功能,這當然是它價值的由來之一,但若然只限於此,儲蓄法幣、金銀銅、米、布,豈非沒有分別。除了以上兩種相同的價值外,金銀跟法幣最關鍵分別就是,金銀是由勞動力產生,本身已有內在價值,而法幣不是,創造的過程幾乎沒有付出過任何勞動力,最多只是開動印鈔機的電費、紙張等而已。那究竟甚麼賦予法幣那麼大的價值,可以與金銀並行,同為世人接受?如果說是銀行制度的信譽是唯一基礎,那麼金銀一樣有相關的銀行製度,大部份央行,甚至私人銀行都有黄金儲備,作為資產一部份,亦容許以黄金抵押,以銀行制度論,根本看不出兩者有何大分別?
唯一最大分別就是兩種貨幣在法律中的地位問題。金銀沒有法幣所擁有的法律地位,如果你打算以金銀繳稅,可以,請先將它們兌成法幣吧。大家同樣有儲藏財富功能,但一種在某種情況下不能用作支付工具,何解?不就是政府權力在干擾它們的功能了,難道是法幣較有信譽,所以政府只接受法幣繳稅,而拒絕接受金銀嗎?
我這樣說不是再抬舉法幣而輕視金銀,法幣本身也有它的局限,那就是政府很難做到自我約束權力,官員很難自我約束對財富的貪念,在缺乏金銀制約下,經過漫長時間,每每濫發法幣,令法幣系統逐漸崩潰。但當我們不是生活在法幣崩潰的時代,我們是難以拒絕法幣的,因為在政府權力控制下,我們生活上需要它,否則你隨時犯法,例如欠稅,本身是刑事罪行,要坐牢的。你信任法幣又好,不信又好,你都必須持有相當數量,才能生活。除非你決定集眾抗稅,推翻政府,而又有相當的人附和響應。所以法幣的價值一樣可以崩潰,當人們大規模抗稅,它的死期就不遠了。
銀行的信譽,必須包含→有能力低抗武力。
這個就必須要依賴政府提拱力量。
=================
正確!如果沒有警察,沒有相關懲罰劫匪的法律、牢獄,銀行難道自已組織警隊,自已起監獄懲罰劫匪?就算銀行會自行請保安,捉到劫匪一樣要交給政府處理,有職員偷錢,一樣要報警求助,交由政府處理,不會自行私了。
就是因為政府設立了這些東西,所以很少人夠膽打劫銀行,銀行內資產才得到有效保障,銀行制度才完善,人民才會相信銀行,把錢存入去。銀行的信譽,說穿了也是政府賦予了一大部份。
沒有GET錯,法幣一切價值必然來自公眾。法幣認受性越低,市場願意接收的購買力就相應縮減。即使官方在法律上清楚訂明官價,但價格背後缺乏政府的擔保,一切都只能成為空話。
特區政府為保港元匯率,亦需龐大的儲備作後循。龐大的儲備來自稅收,但稅收最終還是來自人民。人民透過市場購買法貨幣,或通過稅務由政府購買都是人民加值法幣的結果。當法幣失去公眾的支持,價值自然無法一直確立下來。當人民不認同法幣具有價值時,你又如何運用它們來充當交易某介?法律是公眾受權政府的權力象徵,並非本末倒置將它看作成支配人民的工具。
除了公眾的信心外,社會實質生產力亦會影響幣值。假如一個天災到來,社會大部份人都失生產力,以人民稅收為基礎的貨幣同樣會步向貶值或毀滅的道路。法幣崩潰另一個因素是經濟生產力,即使價值成為信仰根深柢固值入人心,但人民的生產力還是客觀無法隨心所慾去改變。
討論己經很長,我想應作結束。
我原先要談金銀必須講財富儲蓄價值,如果單論勞動價值,其價格只會維持於生產成本之上。價格非常之低,假如金銀成為貨幣,它就會像樓價一樣出現一直上升,直至所有財富都盡收為止。沒有銀行制度下的金本位,1OZ金價至少上萬美元起跳。流通量不足是會將金銀價格提升至天價,按過去100年金銀走勢歷史去推算,是無法得到以上結果。
不是任何商品都能充當貨幣,因為儲藏財富的最基本要求是公眾了都將它視作財富,令其商品邊際效應消失易於交易,這一功能就是貨幣存活唯一基礎的理據。
公眾對財富的看法確實是一個信仰問題,這裡沒有絕對標準。
法貨的基礎建基人民對銀行業信任,是因為發行紙鈔是需要一套完善金融制度來穩定幣值。這一套制度會根據人民儲蓄財富的行為來調整貨幣流通量。假如人民不信任金融制度,整個法幣體系是會走向失控局面。你可以話中央政府可以透過加大貨幣供應量來調節法幣,但反問你以什麼形式將超出稅收份額以外的法幣流入市場?稅收因為額度細恆常以及肯常固定不變的,因此它只能法幣加值,到頭來還是要用負起金融制度來調控應付公眾儲蓄財富的需求。
好啦!已經很冗長!是時候結束!我相信大家會明白我指出你觀點的問題!
謝謝祖兄深入詳盡的討論,令我等人有更透徹的認識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