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8月31日 星期五

今日入貨



下午到中環恆生,剛好有鷹揚,一買五枚。

入貨價$13505/枚

職員話仲有富格林,不過下次先買咯!

2012年8月30日 星期四

回黃兄問題

(一)政府應該是怎樣理解?當權者,像美國,總統的施政能力受到不同利益團體左右。那麼以史為鑑,究竟羅馬帝國的權力鬥爭是不是令到內部架構愈來愈腐敗,不能自我完善,去到不可挽救地步?還是權力鬥爭根本不是重點,重點是他所產生的問題?

其實也一定!有時權力鬥爭又會令制度變得更合理,權力制約更好。羅馬初期,發生了貴族與平民的債務衝突,由於受到外族入侵,人民以撤離國家作要協,逼統治階層給他們參政,產生了保民官制度(Tribune)(即由人民選出官員進入政府,並有權否決政府政策,制約統治階層施政)

關於保民官:
http://zh.wikipedia.org/wiki/%E4%BF%9D%E6%B0%91%E5%AE%98

制約需要人類不斷努力,稍一鬆懈、妥協,就會慢慢步向失衡。例如,美聯儲與美國政府的關係,本來是有互相制衡作用,缺一不可。聯儲局需有政府發債作抵押,才能發鈔,印鈔的權力受到政府一定程度制約,但2008年QE,為了挽救銀行及金融業,人民與政府都讓步了,妥協了,聯儲局直接印鈔進入債市買債,那些新錢都沒有政府債作backup,舉動非常嚴重,破壞了權力制約。美國人為何容忍這種事?我們身處其中,大約亦會明白,人民若不讓步,經濟好似會「好大鑊」,這就是短視,看不到權力制約失衡代價將更大。


(二)從前的人看羅馬帝國,會否也有我們看現在的美國,覺得美國一定慢慢走向崩潰?只不過我們從來不知道何時才崩潰。

大部份人不覺得美國正慢慢走向崩潰!168許多師兄都不這麼認為!當時羅馬的人亦一樣,大多數看不到問題所在,只有很少數人看到,像我提及的詩人Lucan。我認為大多數人(尤其是富裕社會),目光都比較短,只看眼前,不會想得太遠。

(三)當年領導羅馬的精英如何決定羅馬要不斷擴大政府開支,究竟為了滿足甚麼人的需要?

每次打勝仗,政府都會與人民分享戰利品,屹立到今天的羅馬鬥獸場就是累積了大量財富後,建來娛樂人民的,但人民樂意接受。享受了大量來自第三世界的廉價源材料,今天歐美主流社會有否真的反思及檢討期貨市場有否人為壓低價格?(如白銀市場),我看是沒有,就算有也極度不足,近年興起的「公平貿易」也只是虛有其表手法,在利益面前,許多原則都可以放下,例如羅馬人,戰爭時,為了方便決策(戰爭時需快速決策,不能事事慢慢討論),又選出了獨裁官,人民也不反對,這就是墜落的根本。(即是為了利益,在權力制衡上作出妥協。)

戰爭是擴大開支一個主因,但人民嚮往戰爭帶來更多福利,統治階層希望戰爭帶來更多財富,擴大開支變得順理成章。 就像今天,殺拉登,美國人都很高興,發動阿富汗戰爭,大多數人亦支持,但少有人肯去想,這些事根本的原因在於中東政策的失誤,提出者更會被當成異類。錯誤的事一環扣一環:

發幣系統有弱點 > 金本位倒台 > 需控制通脹以支持美元 > 需壓低石油價格 > 需控制中東 > 需成立以色列 > 需容忍沙地獨裁統治 > 拉登式原教旨主義興起 ......由第一步錯誤起,已回不了頭,所以歷史才有循環……很難改變!

2012年8月27日 星期一

2012年8月24日 星期五

帝國如何滅亡?(二)(增補版)







近年經常聽到一種論調──只要政府願意印鈔,實行量化寬鬆,經濟將會有救,將會重拾升軌。馬田大師(Martin Armstrong)對這種觀點嗤之以鼻,因為歷史上從沒有一個政權僅靠印鈔能令經濟起死回生。

失敗,不一定因瘋狂印鈔引起超級通脹,更多是因巨大債務導致人民爭相屯積貨幣(Hoarding),經濟持續收縮。相信許多人會奇怪──印鈔令貨幣貶值,人們怎會不拋售?不將鈔票兌成實物?(網友Gordon兄曾問過此問題)

要解開疑惑,你可以反問自已,如果你有欠債,每月須還款給他人,你可以完全不持有貨幣嗎?網友可能會反問,貨幣貶值,很多人會拋售,價值大跌,根本不怕換不到貨幣來還債。

不錯!你欠債不代他人也欠債,你不拋售,不代表他人不會拋售。不過,如果除了你以外,所有其他人都欠債呢?如此,誰去拋售貨幣?

一個國家可能出現人人欠債的情況嗎?今天的美國是其中之一。美元的創造是依賴人民及政府向銀行「借出來」,所有流通美元均等同債務(Money = Debt)。世上有多少美元,就有多少欠債。除非不必清還債務,或債務清還完畢,否則人們很難大舉拋售美元,相反更要儲蓄,用來應付債主臨門。

如此說,以債務創造的貨幣豈非可以千秋萬世?當然不會,因為人民與政府獲得貨幣去清還債務的方式不完全相同。雖然兩者都可透過不斷「借新錢」去維持現金流(即是新債取代舊債)。不過,政府還有兩樣獲得貨幣的獨門武器──徵稅與貨幣發行。當債務與日俱增,除了借新錢,政府亦變得愈來愈面目猙獰。

正如馬田於《How do Empires Die?》觀點,經濟問題並不出於貨幣體系,而是出於權力制衡,「It is never been this battle against what money or trying to create a gold standard ......it has always been the perpetual battle against the spendthrift ways of those in power who squanders the resources of the people。」

今天,全球許多政府累積巨大債務,國家債務危機(Sovereign Debt Crisis)亦步亦趨,發生近五年,沒完沒了的歐債危機至今仍未解決。透過徵稅及發行貨幣能否解決嗎?馬田帶我們回到中世紀的日耳曼地區尋找答案,透過了解帝國如何滅亡,學會於國債危機下生存。(The question how do empires die is absolutely critical to surviving the Sovereign Debt Crisis.)但時光倒流前,必須回到更早的羅馬帝國時期,因為中世紀的日耳曼,以至整個歐洲,是從羅馬滅亡的廢墟滅中發展出來。

羅馬,本是意大利地區(當時仍未有意大利國)一些拉丁部落組成的小國,大約於公元前六世紀立國,繼承了希臘民主政治,創立執政官、元老院、公民大會三權分立政體,行政、立法、司法權力相互制衝,慢慢走向強盛,其後通過戰爭,向外征服,建立一個橫誇歐亞非的帝國。

直至公元476年帝國滅亡(羅馬後期分成東西兩個帝國,此滅亡乃指西羅馬帝國,但部份歷史學者視西羅馬帝國滅亡為羅馬亡國),歐洲才陷入長期分裂直至今日,期間出現過許多政權,政治版圖不斷重新劃分。今天歐洲諸國,古代並不存在,例如德國,其實是於1871年,由數個君主制的王國組成,包括普魯士、巴伐利亞、薩克森等。羅馬滅亡是個復雜的歷程,但有一重要發展必須特別留意──貨幣系統的崩潰。

羅馬貨幣系統由青銅、白銀、黃金組成。青銅是一種合金,由銅、鉛或踢混合,屬廉價金屬,政府可大量鑄造。金銀則主要通過戰爭獲得!例如公元前293年,羅馬人征服意大利地區的薩姆尼特人(Samnite),略奪了敵人592公斤白銀,120年後打敗巴爾幹半島的馬其頓王國(今希臘及東歐一帶),更略得32萬公斤白銀。公元前50年,征服高盧(今日法國),奪走當地所有黃金。

戰爭略奪回來的金銀被鑄成羅馬錢幣,金幣稱Aureus,銀幣稱Denarius,與青銅幣(As)一起支撐整個帝國的經濟發展(包括征服地的公共開支)。然後,羅馬政府再於征服地設行省,派官員治理,向全民徵稅,成為羅馬政府穩定的財政來源。

通過戰爭與徵稅,帝國累積了巨大財富,帝國的中心──羅馬城,經濟、文化、藝術空前發展。在財政穩健下,羅馬政府實行2000年後歐美各國曾實行過的固定匯率制(Fix Rate),1個金幣 = 25個銀幣 = 250個青銅幣。當中以銀幣及青銅幣流通量最大,金幣只用於高價消費。

不過,財富累積亦開始滋生腐敗。腐敗的根源在於帝國內部貧富兩個階層因經濟利益衝突,觸發對立。雙方的矛盾橫跨整個帝國時期,過程十分復雜。不過,它最終成為羅馬滅亡最大原因,就像歷史學家Arnold J. Toynbee所言:「文明的死亡不因謀殺,因自殺!」(Civilization die from suicide, not by murder.)

為何一個三權分立的民主國家,最終不能化解內部矛盾,引致國家滅亡?這是個大課題,將來有機會再討論。不過,大約去到距離今天1950年前,腐敗的跡象就已經顯露出來,羅馬詩人Lucan曾記:「戰利品鼓勵鋪張的浪費,公共職務因賄賂而遭竊據,百姓年復一年配合貪腐進行金權選舉,人們從高利貸賺取利息。」

其中提到當時有「放貸賺息」的行為,在馬田大師《Nothing is ceratin except death, taxes and the other side of inflation》亦有提到,Hadrian皇帝時期立法控制借貸,禁止當年的銀行家將無力還債的破產者關進監獄或淪為契約奴僕 (無力清還債務者賣身為放貸人打工,直至清還債務恢復自由身的一種制度。)

Hadrian的努力只是羅馬歷史上平衡統治階級與平民百姓矛盾的一部份改革,橫跨整個帝國,類似的改革時有出現。不過,最終都戰勝不了根深柢固的統治體制。

國家財政續漸緊張下,羅馬政府開始實行「量化寬鬆」,降低銀幣的含銀量,加入更多賤金屬,增加貨幣供應,從馬田提供的圖片(見上圖),可見羅馬的銀幣從每個含近10克白銀,於公元85年開始到羅馬末期,續步下降到不足0.1克。

量化寬鬆帶來的影響,首先是錢幣貶值,物價上升。許多金甲蟲會以為這害苦了百姓,其實靠政府支薪的公職人員同樣受害,因為像羅馬這種龐大帝國,政府架構同樣龐大,例如公元200年的國家預算中,有70%用作軍方支出。到了帝國末期,官員數目甚至超過了納稅人口。中下級官員在「肥上瘦下」的官僚系統中亦深受貨幣貶值之苦,通脹甚至影響了帝國軍力。

公元301年由政府頒佈的《物價敕令》,實行以政令管制物價,許多學者認為這是為百姓生活。其實是為了軍隊,政府發佈時的告示中提到:「誰人不知?無論我國軍團奉派到何處維護國家安全,都有人哄抬物價,不以四倍八倍為滿足,尤其甚者,一筆零售交易就可將一名士兵的軍餉剝奪殆盡。」

此處需特別留意,「貨幣貶值,物價上升」並不等同超級通脹,根據羅家聰《世事循環》P.138統計歷史上主要通脹期,於公元150-301年間,羅馬的通脹率按年升5.6%。(1920年代德國按年升1174倍),但這通脹並沒有一路延續至公元476年帝國滅亡。

羅馬人民並沒有大幅拋售政府錢幣,只是認為政府錢幣與商品價格不吻合而提高價格,人民對貨幣並未失去信心,否則商人都不會將商品以四倍八倍的價錢賣給軍人,換取軍人手上的錢幣,引致羅馬政府要下達《物價敕令》。羅馬商人之所以有此想法,因為國家仍有生產力,人民仍需依賴錢幣生活,支付公共服務,如繳稅。

不過,官員需靠國家俸錄生活,若然官僚系統過於龐大,有等級之別,量化寬鬆創造出來的貨幣亦會分莊不勻,令部份官員利益受損,如此做成甚麼結果?官員會運用自已權力,向人民索取,不要以為這一定等同貪污,既然官員握有設定制度的權力,他們亦會想盡辨法於制度中鑽空子,改變制度,令向人民索取利益變成合法。例如帝國後期,政府官員就改革兵制,以土地代替軍餉,士兵既要打仗,亦要耕作營生,這雖暫時解決軍餉短缺問題,帝國軍力卻走向衰落。

羅馬後期,苛捐雜稅應運而生,消費稅、人頭稅、土地稅、租稅……層出不窮。為了應付政府苛索,就算貨幣貶值,人民都不敢謬然拋售貨幣,改而屯積。所以,縱然政府瘋狂降低錢幣成色,國家都沒有陷入如1920年代德國或1930年代中華民國的超級通脹。

政府錢幣被屯積的同時,黃金貨幣王者角色續漸顯露出來,成為政府難以駕馭的民間私幣。金幣被大量屯積,因為政府錢幣兌黃金原材料的價格不斷下跌,而政府又實行固定匯率,於是人民支付公共開支及納稅,傾向以銀幣支付,而將金幣藏起。大約於《價格管制令》實行不久,金幣與其他錢幣的兌換價已崩潰,沒有人再跟從,黃金兌商品的價值完全由本身重量決定。

於是自古民間收藏的各種金器續漸變成貨幣,從公元3世紀開始,人民就將祖先留下來,或從前買來做裝飾的金器當貨幣使用。黃金變成了1930年代美國經濟大蕭條時代的scrip,金飾、皮帶扣、銀碟……通通變成貨幣。

黃金變成貨幣,民間商品交易的款項變成黃金重量,政府錢幣於經濟活動的定價角色慢慢被取代,公職人員的購買力隨著政府繼續「量化寬鬆」持續下滑,於是又再加強徵稅,但人民已大量屯積政府錢幣,又可以將大堆毫無價值錢幣退還政府,解決問題。

政府眼見自已錢幣失去購買力,徵稅亦沒有用,從公元260年起,羅馬政府就陸續不肯接收自已發行的錢幣作為稅款,要求人民以黃金納稅。這就是為何於公元400年帝國管理貨幣官員「大賫長官」(Comes Sacrarum Largitionum)的官銜標誌上,會出現皮帶扣、金屬碟等東西,而不單單只有帝國錢幣。至此,甚至政府支薪都直接用民間徵收回來的金銀器,例如Licinius皇帝登基十週年時,就將一枚銀碟贈予高官(現存於大英博物館)(見上圖)。

國家強權下,人民被迫接受,所以帝國還能繼續殘存一段時間,至此,金塊銀錠正式成為貨幣。不過,金銀是稀有金屬,當官僚架構沒有因貨幣崩潰而改革財政,國家支出、稅收繼續有增無減。

人民再不能以從前的劣質政府錢幣繳稅,許多人為了避開官員的苛捐雜稅,選擇帶著自已的財富(金銀)逃亡,從城市走到鄉間,或長期流浪。城市人口持續下降,根據馬田資料,從公元300年左右開始,羅馬城市人口不斷減少,要到1900年,英國倫敦人口才能與羅馬城體齊。根據馬田所說,拉丁文Suburbium一字就是當年羅馬人發明,意思是「離開城市到鄉間去。」。

金銀貨幣下,貨幣供應再不能任意創造,但羅馬政府財政仍然不思改革,繼續向人民徵重稅,百姓為了避稅帶著金銀逃亡,貨幣流速減慢,陷入長期通縮,社會分工慢慢崩潰,生產力下降,國力日漸衰弱。

有一部份學者認為金銀重新成為貨幣,因數量不足,導致通縮。說穿了,其實是政府稅務苛索,在金銀制約下,不能再擴張貨幣,最終毀滅了自已。羅馬雖有大幅擴張貨幣,但不是死於超通,反而是死於稅務苛索造成的通縮,終致經濟與生產力崩潰。

怎樣情況下,超通才會出現?若羅馬政權正在瓦解,稅務續步解除,政府再大量發幣,超通就難以避免。所以馬田提醒金甲蟲:「You can buy gold and listen to this nonsense about hyperinflation and $50000 an ounce while everything else is worth shit. You will be right insofar as in the end the empire will die. However, you may not make it to the finish line with this myopic view of the world。」

百姓相繼逃亡,自從Diocletinus皇帝開始,羅馬政府開始聘用帝國周邊的外族當僱傭兵,為了擴大稅網,更允許外族移居羅馬。他們從前飽受強大的羅馬欺凌,生活困苦,初到羅馬還感滿意,但很快就取代舊有羅馬人民成為被剝削對象。

德國人的祖先,西哥德人終於忍無可忍,在首領Alaric率領下造反,把羅馬搶略一空,並放火焚城,壯觀的宮殿、教堂,於大火中焚毀。公元439年,當另一支日耳曼部落Vandals(汪達爾人)來犯時,羅馬政府已衰弱得無力抵抗,守城的奴隸敝開城門,任由他們進城搶掠。公元476年,日耳曼僱傭兵首領Odoacer廢黜羅馬帝國最後一位皇帝,強大的帝國正式於歷史落幕。

參考資料:

《金錢的歷史》/ 大英博物館
《西洋通史2:帝國時代》 / 郭方

2012年8月18日 星期六

央行大幅增持黃金



世界黃金協會公佈了全球黃金需求

與去年同季相比,首飾、科技、投資......都有所下降,惟獨全球央行大幅增持

共增長了138%左右

投資者因經濟轉差而減持,印鈔者竟趁機大幅增持,金市由去年五月開始的調整,有人視為入市良機。

2012年8月16日 星期四

今日入貨



今次不是我買,是幫大陸親戚買,因為香港計落比大陸便宜些少,且不怕假金,入貨價$13115

親戚股巿損手,一怒之下決定從今以後定期買金,不再沾股,哈哈.....

2012年8月15日 星期三

朝聖誠品



誠品開幕,超多人!但絕對值得一去,因為好書非常多,中史固然多,西史亦十分豐富,選擇比天地、商務都要多。

正寫帝國的滅亡下集,特地前去找資料,買到三本好書,兩本西洋通史,分別從羅馬帝國講到中世紀,另一本是史學獲獎名著《帖木兒之後》,看了部份已非常精彩,其中說到爭議巨大的文化大革命,作者John Darwin認為文革是中國去殖民化過程的一環,因為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外國一直拒絕承認政權合法性,連聯合國都不能加入,且美國積極支援台灣,反攻大陸絕非不可能,而且世界各地許多殖民地,包括中國,國內仍然殘留殖民者勢力,惟有發動民間暴力,以斬草除根方式,保障自已的政權安全性。

外國人的分析不會流於政黨紛爭之見,而是從一個更廣闊視野,回歸政治是「以利益為大前提」的觀點去解讀歷史,難怪此書在歐美引起如此大的迴響!

2012年8月4日 星期六

10安士摩根銀條



早前買的,雖然溢價比長城銀條高,但鑄造得很靚。

購買點:LPM

入貨價:$23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