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5月29日 星期三

Hyperinflation?(三)

在《Hyperinflation()》,我們看到了美國南北戰爭期間,政權的穩定程度如何影響國債發行,從而再影響通脹率,令到同樣開動印鈔機的南北政權的通脹率出現巨大差距。

不過,政權的穩定程度只是影響通脹的表象,說到底,政權穩定與否還是由綜合國力決定。在美國南北戰爭中,北方雖曾戰敗,最終仍能成功發債籌募資金,是整體國力佔優的表現。看看下圖──1860年美國城鎮人口分佈。



當時,北方人口2700多萬,南方只得接近900萬,大部份超過25000人的城鎮都集中於北方。根據加州大學歷史學者Roger.L Ransom統計,以1860年美元幣值計算,整場戰事,北方投入了4515 Millions,南方則投入了5846 Millions,遠比北方多,最後仍然戰敗。

因為籌募戰費往往通過徵稅(整場戰事,北方有21%來自稅收),當稅務攤分到每名國民身上,立即出現重大差距,根據Ransom計算,南方國民負擔的稅務是北方的3.5倍。實際分別可能更大,因為當時美國300萬黑奴差不多全部居於南方,他們沒有公民權及財產擁有權,那有可能購買國債?所以,北方國民有相對較高的買債能力,為債市提供有力支持。

除了人口,生產力亦有巨大差距,看看下圖,除了綿花外,從鐵路到工業生產,南方都落後於北方。1863年,北方更實施了宅地法(Homestead Act),鼓勵國民及外國人開發西部,提升了農業、工業等生產力,令政府有條件加稅,從18631864年,北方政府稅收增加近3倍。生產力上升,同時提升了國民買債能力。



最大分別要數軍力(亦是生產力表現),北方武器生產量是南方的3倍,尤其是海軍實力,北軍擁有700多艘戰艦,南方僅有數艘。所以,開戰後第二年,南方對外貿易線輕易就被北軍艦封鎖,即1862年夏天實行的「司各特莽蛇計劃」(Scoot Great Snake)(下圖),令南方關稅大減。



戰爭頭兩年,南方曾一定透過歐洲金融機構於國際市場發行以綿花抵押的綿花債券(Cotton Bonds),反應頗熱烈,但隨著18624月新奧爾良被北方海軍攻陷,於歐洲購的綿花債券難以獲得實物利息,發行量始終有限。

控制了美國對外貿易線,意味著北方政府繼續有源源不絕的關稅收入。更關鍵是當時的北方雖然發行沒有黃金抵押的美元(Greenback),但同時間規定了繳交關稅須以黃金支付,可以想像,在稅收增加下,黃金儲備亦會同告上升,加上舊有國家黃金儲備大部份藏於北方,黃金儲備比南方多,協助政府渡過困境。1861年,當北軍於布爾溪戰爭(Battle of Bull Run)慘敗,政府發行新債籌募軍費時,宣佈以黃金支付6%利息,令國債吸引力大增,反應空前熱烈,超過130萬國民購了國債,縮少了印鈔規模。

沒法透過發債集資,加上人民稅務負擔沉重,南方政府只能通過印鈔這一招去支持政府開支,最終因為缺少債市這個資金載體,引發了超級通脹。可以看到國債市場對通脹的影響。


5 則留言:

BC 提到...

Jo兄好文。

Gordon 提到...

jo好文章! 如能在文章結尾部分追加一段當時情形與現在美國情形的比較呢?

gogoldjoe 提到...

當時是戰爭,很難比較!

Charen 提到...

強積金可以認購ibond嗎?

gogoldjoe 提到...

應該不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