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4月29日 星期一

其實Crimex的倉庫還有沒有"會"出售的現貨白銀呢?



紙黃金價被人狂沽空後,出現錯價問題,所以被全世界散戶認為是罕見的黃金大特價而狂掃實貨,令膠盛嚇到發出文章呼籲人們平了黃金短倉(其實即是暗示他自己已經平了黃金短倉,通知大家不要再沽了)。但奇怪的是紙白銀的價格也同期也插水式下跌,但crimex的儲量數據顯示,實貨白銀居然沒有像黃金一般被大量提倉,其庫存現貨白銀總數量竟然比上年的最低時期增加了不少!就好像現貨白銀的需求已經比以往減少了一般,現在供過於求了,所以有多餘的存貨那樣。

如果crimex的數據是真的,現貨白銀供應充足的話,理論上散戶應該可以低溢價便買到白銀幣或白銀條。但現實卻是,雖然散戶是可以在金銀產品零售商那裡買到現貨白銀產品,但其溢價與crimex的牌價的差距愈來愈大,以今天29/4/2013的kitco牌價為例:



crimex牌價現貨白銀為USD$24.47/oz,
kitco的銀楓葉客戶售出價格:
$USD 23.37/pc

kitco的銀楓葉客戶購入價格:
$USD 29.97/pc

其溢價接近19%!

但黃金楓葉的溢價卻只是~9.5%,
crimex牌價現貨黃金為USD$1476/oz,


$USD 1,455.00/pc

kitco的黃金楓葉客戶購入價格:
$USD 1,546.85/pc

以上溢價不斷擴大的原因,老哈作出以下解釋:
投资纸白银合约的投资者可能想你相信白银价格下跌至每盎司$23,不过现实世界是截然不同的。如果有人拥有足够资金以目前的价位向Comex直接买货提取,他们不会这样做吗?
不完全是。许多富有的投资者都指出他们无法提货,被迫以现金清算。此举令许多人相信仓库里可能已经没有实金实银。#
http://comments.yzforex.com/a/2013-04-25/13668940073616434.html

據最新的Crimex的數據庫顯示,6大供應商的現貨白銀存量如下:
Total registered:1,164 tonnes
Total eligible:4,004 tonnes
Combines total :5,168 tonnes

而依據世界白銀協會的數據,於2011年全球白銀產量約為32,366 tonnes,而當年度的供需是平衡的*。如果依此為評估的依據,crimex的registered現貨白銀總量,只是佔2011年度的全球白銀總需求的~3.5%!
另外,雖然Total registered是有1,164 tonnes,但這只代表可出售白銀的總量而已,如果某買家(可以是包括JP自己設立的虛擬公司)已付款買了那1,164噸白銀,但hold在crimex的倉裡未提貨走,crimex的數字一樣會是顯示這組數字的!
而eligible這字眼的意思,Jo兄早已經在另一舊文解釋過,它是是"某東西已經庫存在倉裡的"的意思,其擁有者可以不將它們推出來賣的,只是要一直交倉租給crimex。

總結:依據現貨白銀的溢價不斷高漲的事實和老哈的文章所言,現貨白銀在嚴重"錯價"之中!

By: Gordon

reference:

#哈姆林:全球白银短缺推动鹰扬银币溢价上涨40%
http://comments.yzforex.com/a/2013-04-25/13668940073616434.html

*World Silver Survey 2012 A Summary

http://www.silverinstitute.org/site/wp-content/uploads/2012/07/wss12sum.pdf


2013年4月28日 星期日

2013年4月24日 星期三

2013年4月18日 星期四

最新消息!

全香港金粒、金條,全數沽清!
今早朋友打去上商問,全港上商只餘2粒金粒!(所有分行總計)

利昌全清倉!
連較少人知的泗利亦一樣!(小弟剛打去問)

金城點?
有冇網友有問過?

蝗金戰士

用蝗字,非歧視!而是指今日在旺角彌敦道各大金行,大陸旅客搶購金飾的情況有點像蝗蟲的狂風掃落葉!怎形容呢?痴線!簡直係痴線!除了知名度較低的金行外,各大主要金行全部逼滿人,蝗軍像餓狼般把櫃位團團圍住!


重災區是龍鳳手鐲,有幾間的龍鳳手鐲櫃都被買光。有人一買六七對,要用手推車帶走。原本擺滿龍鳳手鐲的飾物櫃變得空空如也。小弟咁多年都未見過!


其中最恐佈是雅蘭商場地下那間周星星,看了一會兒,大約下午4點,有女店員向客人表示,全店所有龍鳳手鐲售光。買的主要是大陸旅客,外面香港人為之側目,有人笑說:哇!唔使錢咩!?有個別一兩間,連門口廚窗的金飾都被搶購。




不單止龍鳳鐲,個別店鋪連介指都被買到七七八八,到了晚上六七點,有某些店的個別櫃位店員已沒事可做,坐著等放工了,因為已經沒有黃金賣!


更前所未見的是,在銀行中心出口向油麻地方向走,有兩間金鋪門口竟然有「XX金業公司」的推銷員在撈客,應該是推介人投資「倫敦金」了,他們想向我派卡片,我看見上面寫著是金業公司。


由於太多人買金,金行職員應接不下,做到手忙腳亂,心情煩躁,有時語氣頗不禮貌,但無阻客人買金熱情!


有分析員說,靠飾金買賣,對金市影響不大,我卻不這麼認為,每個時代的經濟社會狀況都不同。1970年代的黃金牛市,缺少了中國因素參與,今時卻不同往日,會造成甚麼後果?實在很難說!相信未來五一黃金周才是戲肉!


2013年4月16日 星期二

大跌入貨



大跌!入貨!知道實多人,所以一早去!果然下午人龍不斷!朋友說排了1小時,差點想放棄。聽說貨源頗緊!

買了3個1安士金幣、1兩金粒、1000克銀條(但沒拍照)。

金幣$10840 (鴻運)

金粒$12640 (利昌)

銀條$6040 (金城賀利氏)

新規定

請注意!恆生/中銀規定需有戶口,方可以購買金銀!另外,長城銀條沒有貨,楓葉銀幣,每人限購5個!

2013年4月15日 星期一

實物與期貨較量──金市大戰

金價繼續大跌,發生甚麼事?似乎有人心急如熱鍋上螞蟻,要盡快把金價打下去,嚇退持有實物者,令他們盡快沽貨!看看近期Comex的實金儲備,嚇死人!儲備急速減少,其中又以超級大戶JP Morgan的持貨量,由1月至今,大幅減少!即是說有人正向JP Morgan發動提貨戰!

甚麼人呢?其中馬田大師在網誌中提到,歐洲有人從Comex倉庫提金:

http://armstrongeconomics.com/2013/04/14/gold-inventories-shifting-to-europe/


另外,早幾日,Kingworldnews提到來自上海的提貨者單單於3月就提走了283噸:

http://kingworldnews.com/kingworldnews/KWN_DailyWeb/Entries/2013/4/12_Maguire_-_Over_500_Tons_Of_Paper_Gold_Sold_In_Takedown.html

Maguire:Deliveries in Shanghai alone in March were 283 tons. In the eight trading days of April, we have seen another 117 tons (of gold) delivered. Today was another 20 tons delivered. So what we are looking at here is over 400 tons (of gold) in less than a month and a half.

另外市場貨源短缺,有人被夾得很慘:

http://kingworldnews.com/kingworldnews/KWN_DailyWeb/Entries/2013/4/13_Haynes_-_Were_On_The_Verge_Of_Major_Gold_%26_Silver_Shortages.html

歐洲可能將有大事發生!如此提貨,如果提貨者繼續,或大眾持續買入實金,有一個可能出現,黃金期貨市場關門!持有所有Paper黃金者,包括期金,倫敦金,紙黃金要小心!大戰將會繼續,請坐穩!如有實貨市場動向,歡迎報告!小弟這幾日會入貨!希望趕得及買!(今天仍分身不下)


2013年4月14日 星期日

金城金條


金城金條

地址:上環孖沙街金銀商業大廈7樓701-702室(香港金銀業貿易場旁邊)
交通:上環地鐵站永樂街出口
產品:出售各種重量之金條、銀條、金幣、銀幣。
查詢:28508028
差價:黃金4% / 白銀5.2%

評語:香港金銀業貿易場會員,除了售賣金銀,亦回購任何商號之金銀,包括長城銀條、利昌銀條,甚至飾金,但回收價不列於網站,需致電詢問。除了可以現場購買實金實銀,亦可開戶,恆生銀行入數,於網上續少購買(黃金每次最少5克,白銀50克),買滿足夠重量(黃金最少2兩,白銀1000克),可隨時提取實物,頗方便。

牌價查詢:http://www.goldbar.com.hk/?m=products

《注意》所有金銀產品均不能以信用卡交易,只收現金,購買滿$8000,可能會要求登記客人資料及出示身份證。金銀差價間中有變動,以公司為準。

2013年4月13日 星期六

金價大跌






昨晚金價大跌,跌穿每安士1500美元。各路金甲人馬立即作出分析,有說是塞浦路斯要沽金救國,當然亦會有說是人為打壓。姑勿論是甚麼原因,大家最想知是應買還是賣?黃金對小弟而言,是一種儲存財富手段,不是投資。何時買何時沽?不是看價格,而是看自已的生活狀況。在168與某網友談及金價,小弟見有人看好金價,留下垂涎表情,對方認為作為金甲不應一味看「廢紙價」,甚麼位都可以買。

小弟不反對!以儲存財富手段看,當然甚麼位都可以買。但不等同不可以看甚麼價沽!我們的生活仍然要用法幣呀,你仍要交稅(政府只接受法幣邀稅),仍要用法幣應付生活開支。事實上,小弟亦不敵視法幣,在《主權信用貨幣與稅務》文章中已有解釋。政府法幣的支持主要基於三個基礎:

1/ 立法(規定只有政府才能發行繳稅用的法幣)
2/ 徵稅(政府只接受自已發行的法幣繳稅)
3/ 國家資產(規定只能用法幣去換取國家資產。)

雖然人民有若干方法沖擊以上三個基礎,例如避稅,或自創造民間私幣,但要完全推倒三個基礎,有一定難度!雖然印刷法幣只是一張很廢的紙,但由於難以沖擊以上三個基礎,亦要被迫接受法幣的價值。

你可以隨時沽金,主要看你的個人生活條件、生活情況。看新聞,在日本,因為日元持續貶值,觸發日人排隊沽金。日本人笨嗎?面對通脹,不買金保值,反沽金套現。小弟不這麼看,日本老年人口多,好話唔好聽,人到六十,隨時兩腳一伸就講拜拜,黃金帶落棺財,並沒有意義。金錢不於在世時使用,對個人用處甚少。下一代有自已人生,說不定歸依我佛或做修女,選擇是自由,人生不是全為下一代。

看《華爾街日報》報導,在日人沽金行列中有一位61歲叫Masako Yoshida的婆婆,她表示從電視得知金價大升,就到金行排了一小時隊,賣了三十年前她媽媽送給她的金耳環,賺到的錢計劃去一趟旅行,吃點好東西、買更多的紀念品。

61歲的婆婆沽金享受人生,小弟舉腳讚成。昨晚見太座看八婆娛樂雜誌,原來劉家輝師傅中風後,差不多一病不起,面目全非,才57歲呢!心想,如果他是金甲,我亦會拿拿林叫他沽金享受人生。因有需要而沽金,又怎能不看法幣價呢?但無需要時,終日被價格左右情緒,其實幾無謂!

2013年4月7日 星期日

Hyperinflation?(二)


一個國家在甚麼情況下會發生超級通脹?很多金甲蟲認為政府大量發行鈔票就會導致超通。(我再要重複一次:通脹不等同超通),但歷史告訴我們,另有原因!請看看下圖美國南北戰爭期間,北方聯邦政府與南方聯盟政府的財政收入。





1861-64年,南方政府有過半收入來自印鈔,其餘則是發行國債及稅收,國債所佔的份額由始致終,沒有超越印鈔。即是由說政府印製的鈔票散落民間後,南方人民並沒有利用這些錢去購買國債,反而用這些錢去追逐商品,令南方物價飛升,變成超級通脹。

北方政府又如何?情況剛剛相反,1862-63年,他們同樣大印鈔票,但由1864-65年,這些散落民間的鈔票,通通用來借給政府,購買了政府發行的國債。鈔票被鎖了在國債市場,沒有大規模去追逐商品。政府大量印鈔會否導致通脹?國債這個金錢載體是一個關鍵!

為甚麼北方人民願意購買國債,而南方人民不願意呢?難道北方人較愛國,而南方人不愛國?當然不是,不愛國就不會組織政府對抗北方。但怎愛國都敵不過對自身利益的關顧,從市場可以看到最真實的人心。看看下圖,從南方政府貨幣發行量及物價指數可以看出,戰爭初期,南方貨幣供應持續增加,但物價指數都在貨幣發行量之下,沒有大幅上升。

直至1863年中,發生戲劇性轉變,南方政府在蓋茨堡戰役(Gettysburg Campaign)慘敗,七萬南軍迎戰九萬北軍,戰死近半,北方只損失不足30%兵力,北進目標無一達成,戰鬥力一沉不起,此後只能轉攻為守。通脹亦一下子失控,直線上升。對應南方政府收入圖,亦會發現踏入1864年,南方政府的國債市場一下子收縮。

到了1864年初,南方政府已縮減了貨幣發行量,但通脹還是沒有顯著大幅回落,直至阿特蘭大被攻陷,發生火燒阿特蘭大,通脹一發不可收拾。因為阿特蘭大是南方少數的工業城市,為防南方反攻,將軍William Tecumseh Sherman(下圖)放火焚城,阿特蘭大變成煉獄,死傷無數。阿特蘭大被攻陷後,南方氣數已盡。







印鈔未必會造成超通,政權不隱才會造成超通!南方政府在戰爭初期(1861-62)節節勝利,兩次布爾溪戰役(Bull Run War)都擊敗北軍,通脹完全受控。

為甚麼政權不隱會導致超通?因為政府沒有辨法再通過發債去鎖住民間資金,人民對政權安全失去信心,不會再購買國債,更會拋售政府發行的法幣,換入商品,超通就來了。

我們要搞清楚因果關係,是「政權不穩 → 超通」,不是「超通 → 政權不穩」,因為這兩種事出現時間很接近,容易做成錯覺。

德國超通期間亦有類似的情況,威瑪共和成立不久,俄國就發生革命,共產黨上台,德國國內發生了恐慌,執政社會民主黨拒絕與任何支持蘇俄的人合作,政府如此,人民亦失去信心,害怕政權倒台。國債市場完全停頓,民間亦沒有任何借貸活動,金錢通通跑去追逐商品。超級通脹是特定政治環境下的產物,當下看不到中國或美國有發生超通的跡象!

參考資料:
The Economics of the Civil War, Roger L. Ransom
The Untold Truth about The German Hyperinflation, Martin Armstrong